聶雨辰
全球數(shù)億書迷入坑《哈利·波特》十幾年,哈恩黨看的是哈利和羅恩的友(基)情,反轉(zhuǎn)黨看的是斯內(nèi)普教授的虐心暗戀,而吃貨看的則是那個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魔法食堂——雄偉恢宏的大禮堂里長長的餐桌,只要用魔杖敲敲就能出來一大堆好吃的,簡直是吃貨的終極夢想!其實在現(xiàn)實中,真的有一所大學擁有那座魔法食堂,那就是牛津大學。《哈利·波特》電影的取景地,就是牛津大學的38個學院之一——基督教會學院的食堂。雖然沒有電影里那樣布滿星星的穹頂,但它古典莊重的調(diào)調(diào),絕對和電影一模一樣!更神奇的是,牛津大學也和霍格沃茨一樣,也有和電影如出一轍的學院制度。雖然沒有“分院帽”,但牛津大學的學院可比霍格沃茨的4個學院多得多,也有趣得多哦。
英式晚餐這樣吃
雖然在電影里看起來,霍格沃茨的食堂規(guī)模驚人,餐桌上可以賽跑,大廳里可以開趴,但其實那是花了大量五塊錢特效做出來的。真實的基督學院食堂并沒有電影里那么夸張,畢竟這是建于1525年的老建筑。不過和電影里如出一轍的橘色燈光、掛滿墻壁的肖像油畫(雖然里面的人不能動),還有那些比學生年紀還大的長條桌子,都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古老神奇的魔法世界。如今的基督教會學院食堂仍然是學生食堂,不過教授們有時也會來與學生一起用餐。
食堂里還有很多傳統(tǒng)。在這里,座位是按照身份等級劃分的。教授、資深研究員,或者被前者邀請的優(yōu)秀學生,可以坐上“高桌”;而其他的學生,就只能在“高桌”下的普通座位上,邊仰望他們邊吃飯了。這個傳統(tǒng)可以一直追溯到基督教會學院的建造初期。由于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渥西樞機是一位主教,并且由他創(chuàng)立的學院也曾一度叫作主教學院,所以在禮儀方面都嚴格遵照了教會制度,保持了宗教上的等級劃分。雖然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有些過時,不過也算是激勵了學生們早登高位——難道你就不想知道“高桌”上的伙食有什么不一樣嗎?
其實還真沒什么不一樣。雖然大學從校外請來大廚,有時還從外國請,比如法國,但實際上菜品還是以英國式的套餐為主。也沒有點菜這一說,因為每天的食譜會預先公布。典型的搭配是:一個餐包,前菜羅宋湯,主菜羊排加土豆、胡蘿卜,最后是蘋果派。每天供應4頓飯(早餐、中餐、非正式晚餐和正式晚餐)的食堂,對于晚上8點半開始的正式晚餐還有著裝要求,來用餐的人必須穿著長袍。這范兒,倒是一點兒也不輸給電影。
除了哈利·波特,在基督教會學院用過晚餐的還有很多名人。比如大哲學家洛克、愛吐舌頭賣萌的愛因斯坦,以及英國多位首相和眾多議員。還有一位曾在這里執(zhí)教的卡洛爾,因為腦洞大開寫出了《愛麗絲漫游仙境》,直到現(xiàn)在,基督教會學院食堂的彩色玻璃窗上還記載著《愛麗絲漫游仙境》的場景。哈利·波特在這里斗大魔王,愛麗絲在這里掉進了兔子洞,看來這個基督教會學院果然是個有魔力的地方。
牛津的“格蘭芬多學院”
為了紀念《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將牛津大學的莫德琳學院選作魔法學校的外景地,2012年莫德琳學院的學生們將學院的會客室更名為“格蘭芬多”,真是從戲里到戲外都不忘跟哈利·波特“秀恩愛”啊。不過除了都叫“格蘭芬多”之外,莫德琳學院還有一點也和魔法學校很像,那就是堪比魔幻世界的景色。
可以說,莫德琳是牛津大學最美的學院,沒有之一。這里有都鐸式建筑風格的群墻,哥特式的回廊四方庭、禮拜堂和塔樓,還有物種豐富景致迷人的植物園,以及全世界大學中僅此一家的“鹿苑”——這里養(yǎng)殖著許多又萌又不怕人的赤鹿。要說為什么莫德琳學院能擁有這些美景,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字——壕。在牛津,若你問起莫德琳學院,大家的回復差不多都是:“那可是整個牛津最有錢的學院了”。如果剛好身處學院中的喬治大街,大概熱心人會舉個例子:“這里所有的地皮,都被莫德琳承包了?!?/p>
莫德琳學院的雄厚財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縱觀其長達500年的歷史就能知道,學院的財富其實大半來自創(chuàng)辦初期的皇家背景。1458年,溫徹斯特主教、亨利六世的大法官威廉·韋恩弗里特一手創(chuàng)建莫德琳學院,當他離世,也為學院留下了一筆巨額遺產(chǎn)。而后來,學院接連迎來了英王亨利七世和亨利七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等權(quán)貴入學,威爾士親王甚至后來親自擔任莫德琳的第二任院長。
正因為與皇室不得不說的關(guān)系,歷史書上的莫德琳學院也一直堅持不懈地刷著存在感。“莫德琳的歷史就是英國歷史的一部分?!蹦铝赵洪L大衛(wèi)·克拉萊教授曾這樣說。悠久的歷史以傳統(tǒng)儀式的方式傳承下來?,F(xiàn)在的莫德琳學院每到“五朔節(jié)”(5月的第一天),唱詩班會的學生便會登上學院塔樓的頂層,從清晨6點開始唱詩,宣告又一年春天的到來。而到了秋季,落木蕭蕭時,名貫牛津的劃船隊又會在晨光中,伴著流水潺潺而來。在這么古典優(yōu)雅的學院畢業(yè),沒有人不用一生來懷念這里的美好。
選學生,主要看氣質(zhì)熟讀《哈利·波特》的讀者一定會對書里4個氣質(zhì)各異的學院如數(shù)家珍。就像哈利·波特就讀的格蘭芬多學院不是霍格沃茨的全部一樣,基督教會學院也只是牛津眾學院的冰山一角。實行學院聯(lián)邦制的牛津大學實際上是38個獨立學院的共同體,學校雖然對學院有一定的管控力,但實際上,在課程安排、學生錄取等事務上享有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其實是學院。就連學生最后拿到的學位,也是由學院和學校共同頒發(fā)。各學院間有合作也有競爭,類似《哈利·波特》里的魁地奇比賽,牛津大學各學院間也有競技活動,而學生訓練的場所、住宿和膳食也基本上由學院自己募集經(jīng)費。
既然學生的錄取不由學校而由學院決定,那么除了分數(shù),學院在選擇生源時還看什么呢?答案是,看氣質(zhì)。正如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里,格蘭芬多的勇敢、斯萊特林的野心、赫奇帕奇的忠誠、拉文克勞的智慧,牛津大學的每個學院也有不同氣質(zhì),有的強調(diào)學術(shù),有的看重實踐,有的社交活躍,有的宅腐雙全。每個學院的制度也不一樣,比如對于放假時是否接待校外參觀者這件事,有的學院欣然放行,有的學院卻十動然拒。
學院里的學生不一定都是相同專業(yè),甚至不是相同學科,但他們都共同在學院社區(qū)里生活。就像哈利·波特三人行常常在格蘭芬多的公共休息室冥思苦想打敗大魔王的計劃一樣,牛津大學各學院的學生也會在他們的學院社區(qū)里住宿、用餐、社交。在這個兼容并包的多元社區(qū),學生們不但玩在一起,也學在一起。正因為這種多元社交模式,各學院內(nèi)部都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很多牛津大學的學生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會把學院名放在校名之前,足見對自己所屬學院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