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作為新媒體平臺具有信息傳播便捷、內(nèi)容短小精悍、評價更新及時、操作便捷和交互性極強的特點,為注冊用戶和用戶相關者提供分享、獲取、傳播等提供服務。文章首先分析了微博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影響,然后對微博應用于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傳統(tǒng)方式有所創(chuàng)新。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英語教學;影響
微博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而興起的新型社交工具,依靠多功能性、便捷性、趣味性等特點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成為了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平臺中最受歡迎的應用之一。從2014年開始中國始終是世界上微博用戶最多的國家,因此,將微博平臺引入英語教學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交互性,勢必能夠創(chuàng)新高校英語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同時,微博作為一個多功能的信息交流、傳播平臺,正好可以與英語教學進行融合,這也為大學的多樣性建設奠定了基礎。本文以微博與高校英語教學的融合的優(yōu)勢展開分析,并對二者的融合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
1 微博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影響
1.1 增加英語教學的便捷性
微博具有便捷性和交互性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和學生在微博上就英語教學內(nèi)容和問題隨時隨地展開討論。比如,老師可以布置課堂作業(yè)讓學生以微博的方式提交,老師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并就語法、用詞等方面問題進行針對性點評,別的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進來,擴大問題討論廣度,不僅提高英語學習的便捷性,還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1.2 增強高校英語教學的民主性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多是老師前面講,學生底下做筆記,學生和教師很難真正有所聯(lián)系。對于有些學生課上無法聽懂老師的講解,又礙于自尊心,不好意思當堂提問,我們可以引入微博,方便課下學生單獨向老師提問題。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積極發(fā)揮應有作用,調(diào)動學生生活情境,使學生進入情境,并與情境產(chǎn)生共鳴,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學習、認識活動與感情緊密相連,任何學習、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感情誘發(fā)下產(chǎn)生。因此,教師在感情因素的把控起著重要作用。第一,教師要融入學生生活,與學生近距離接觸,讓學生知道老師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有缺點的人,而不是包裹在教師角色里,使學生產(chǎn)生陌生感、距離感;第二,建立教師與學生的信任,充分展示教師個人生活智慧,使學生把老師當成親人、朋友,打破原有隔閡。在微博上建立討論模式,借助新媒體便于交流的功能,使課堂無法解決的問題來微博解決,而教師及時回復與點評由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拓展教學廣度,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
1.3 增強高校英語教學的社交性
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微博,可以運用微博的“關注”功能,作為溝通老師和學生的執(zhí)行載體,建立起老師和同學的網(wǎng)絡生活圈,使得每一個同學的發(fā)布信息、行動都可以被其他圈里人點評,當然要用英語回復,增加了學生新鮮感的同時掌握了英語的知識。微博發(fā)布信息具有字數(shù)限制,每一條微博都是1—3個剪短句子,增加了內(nèi)容簡易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對學生來說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經(jīng)常性的參與到微博中來,因此微博的社交性很容易吸引生活在網(wǎng)絡朋友圈的新時期大學生。
(1)打破傳統(tǒng)的“師本位”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教學總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根據(jù)教材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參與不到教學中來,課后依靠做題做卷子來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隨著教育改革素質(zhì)教育 的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成為了新的教學思路,也就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為目標,注重學生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度,使得教師不再是主體,而是起到引領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將教材知識與微博相融合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自主性,將學生的課堂教學、課下學習有效的串聯(lián)起來,增強英語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氛圍。
(2)提升學習效率,輔助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實時總結知識點并將其梳理發(fā)布,幫助那些課堂上沒有完全聽懂的學生再一次進行知識點的理解,學生可以在微博回復和老師進行問題的探討,對學生的知識的理解有進一步的提升,微博相比于課堂的黑板還有記憶的功能,學生可以翻閱之前的知識點進行知識的重新梳理,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忘與舊知識相聯(lián)系。
(3)微博的社交性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民主性。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高校教師往往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教學,很少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因為他們?nèi)鄙倥c學生的交流溝通,缺少教師應有的使命感。教師教學活動始終以“文本”為主,學生對課本提不起興趣,老師講的跟學生聽得不在一個頻率上,致使老師一提問,學生就翻書找答案,無法融入教學活動中去。事實上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才能拉近互相之間的距離,將二者建立成一種和諧統(tǒng)一、互相理解的關系,這也正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民主性的基礎。而微博的社交性和傳遞性正好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交流、評論、關注的平臺,是信息、經(jīng)驗和感悟及時有效分享,第一時間老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英語情況的掌握情況,學生可以對沒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再次學習,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的交流,從而縮短了心理之間的距離。而這種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直接對話,要求教師認真揣摩教材,善于總結生活中的點滴片段,把二者之間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提起興趣,并積極的參與課堂互動。
2 微博應用于課堂的策略
很明顯,微博的引入對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可以將國內(nèi)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相結合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高校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增強使命感,將教學工作真正當成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而微博的引入正是迎合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發(fā)展,融合二者的特點形成科學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2.1 課前階段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教課比較單一,主要靠板書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材知識的講解,在主要內(nèi)容上針對四、六級考試要求進行迎合。針對這一現(xiàn)象,授課過程很難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無法滿足差異性的課程講解。教師可以利用微博與教學融合的契機,在課前階段對講課主要內(nèi)容進行預發(fā)布,使學生提前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對反饋意見進行整理改進教學方式。而微博發(fā)布和課堂教學的時間差可以使得理解水平較低的學生提前與老師交流,針對哪些問題要細講、哪些問題要重點講等等進行反饋,老師也增強了對不同群體學生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英語教學。此外,很多國外的明星、學者也都開了微博,利用學生的追星心理,可以使他們在英文微博下面進行英文的回復、評論等等,利用本身的興趣去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2 課中階段
很對學生由于基礎差導致學習興趣不高,循環(huán)往復造成惡性循環(huán),而微博的趣味性、娛樂性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對英語的關注,增強自主性和興趣。在這種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交平臺上進行英語教學勢必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而關注度必然上升。教師可以根據(jù)微博的“評論”功能隨時隨地對學生展開英語學習的調(diào)查,隨時隨地查看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使得課堂提問方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極大的拓展了學生進而老師交流的廣度。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對學生的提問和建議進行匯總,以便改進教學中的不足,增強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公信度,讓學生認識到老師是為學生著想的,充分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威望。
2.3 課后階段
微博的快捷性、分享性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點討論、課外學習活動的組織、學習動態(tài)的匯總成為隨時隨地的可能。教師可以用微博來發(fā)布作業(y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對作業(yè)進行回復,老師及時對作業(yè)進行點評,使得信息的傳遞更便捷,更有效率。在課外還可以用微博組織課外活動,如學習技巧、日常用語及經(jīng)典電影臺詞的交流分享,虛擬課堂的建立、開展英語網(wǎng)上話題研討等等,此類方式在打破原有英語教學束縛的同時增強了教學的多樣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和時間。教師還可以利用微博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活躍度和學習態(tài)度等,引導學生走在正確的學習道路上,對其不良行為方式進行良性的引導,鼓勵其走向正確的道路。
3 結語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發(fā)展,新媒體與高校教學的結合變得越來越密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促使微博的更好應用,如何促使學生對微博英語教學保持長久的興趣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改革探究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加強使命感,維護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結合當前的教育改革大潮,積極探索微博和英語教學的融合方式,使學生提高對英語學習自主性,激發(fā)其興趣,更好地體驗英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曹歡.90后大學生運用微博自主學習英語的現(xiàn)狀研究——結合武漢地區(qū)6所高校的調(diào)查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
[2]廖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思考與探索[J].海外英語,2015(12).
[3]田曉蕾.建構大學英語教學微博平臺的調(diào)查研究[J].外語教學,2015(04).
作者簡介
劉璐(1984-),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碩士學位?,F(xiàn)為九江職業(yè)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
作者單位
九江職業(yè)大學文化旅游學院 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