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年俗冊頁

2016-04-29 05:10:26馬浩
牡丹 2016年3期
關鍵詞:湯圓年畫習俗

馬浩,江蘇邳州人,現居南京。作家。作品見于《讀者》《青年文摘》《散文百家》《四川文學》《僑報》等海內外數百家報刊。著有散文集《指間的沙》《生活,不曾遠去》《萬物有靈》等多部。獲江蘇省報刊副刊獎,南京市江寧區(qū)政府文學藝術獎等諸多獎項。

攔金駒

年,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孵化室,許許多多的美好的愿望都會在此破殼。吾鄉(xiāng)過年,有大年三十攔金駒的習俗。

年節(jié)時,人們總是有意識地把大紅“福”字倒著貼,諧音會意;相逢總會說些美如肥皂泡般的話語,以示吉祥。雖然生活并非因此而改變,卻折射出人心的善良,人心的向上。誰不希望過上好日子的呢?

大年三十,鄉(xiāng)人們早早地把春聯、門吊子之類的喜氣貼上了家門。農家小院頓時就裝扮成了新嫁娘,除夕那燦燦朝陽似乎便是新嫁娘的五彩披風,一陣陣喜慶的鞭炮之后,你就會發(fā)現家家戶戶的大門前多了樣東西,那就是一根碗口粗細的木棒橫攔在了那里。你可別小瞧了那根木棒,它就類似于一張彩票,五百萬呢!據說它是用來攔金馬駒的,誰家要是攔到了,豈不大發(fā)了。至于世間可否真的有金馬駒,金馬駒又來自何方?似乎并不重要了,信則有,心誠則靈。

愿望如此美好,祖祖輩輩的鄉(xiāng)親們年年如是,卻好像沒有聽說誰家攔到過。倒是因小孩子腳下無眼而意外被絆倒跌傷,不知凡幾,不過,這也無妨,就像花兒亦會讓人過敏。這大年三十的金馬駒,總還是要攔的。

記得小的時候,奶奶還在世,有一年,父親曾跟奶奶說過他的想法,那就是不要在門前攔木棒了,理由是外邊的金馬駒可以跑進家來。奶奶當即就給否決了,奶奶自有她的理由,大門洞開,金馬駒進進出出,心里總覺得不踏實,不如攔在家中保險。父親只好保留著自己的想法。奇怪的是,后來奶奶仙逝了,逢年過節(jié),父親竟然把自己曾經的想法丟棄在了一邊。

大年三十攔金駒的年俗,至今仍舊在家鄉(xiāng)保留著。“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其間奧秘就我窺測,或許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不過,好日子之中的“好”字,學問大了,好是沒有標準的,參照不同,“好”的內涵各異。年,因此總是讓人有所期待。

年俗味

年的味道,在于風俗民情。

年,農耕文明的產物,其根源在鄉(xiāng)村,可以這么說,越是遠離現代喧囂,年味越濃,越淳樸。

年節(jié),總有其獨特的形式,諸如掃塵、祭灶、貼對聯、守歲、祭天、放鞭炮……哪一種都令人回味。

小時候,除夕守歲很晚,起床卻不遲,按理說小孩子貪睡起不來的,心里惦記著放鞭炮,床的魅力就大大的打了折扣。天上寒星還閃著,便在院中挑起的鞭炮,父親用煙頭引燃了導線,身子急閃一邊說道,把竹竿舉高,頭側一邊,不要抬頭。噼噼啪啪……寂靜的夜空就被打破了,似乎是同時,遠處也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瞬間,連成一片,猶如開鍋的沸水。

放下手中的竹竿,天已蒙蒙亮,只見院中已擺上了桌子,桌上一溜三碗餃子,一只香爐,碗中的餃子已結了冰,爐中的香卻煙霧繚繞,這是祭天,以期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人靠天吃飯。那時,父親讓我在桌前磕頭時,我并沒有想這么多,我盤算著磕完頭,便可隨心所欲地吃,無所顧忌地玩了。

其實,年從臘月二十四祭灶,就開始了。對于祭灶,我最有興趣,不為別的,只為了用高粱秸稈扎馬。天一擦黑,奶奶就把白天準備好的高粱秸稈,拿了出來,我模仿著奶奶用指甲把秸稈的須篾撥下來,就像扒香蕉,須篾放在一起,秸瓤放在一起,之后,取四跟須篾折成一般長短,當作馬腿,尋一最長者,把它折成粘連不斷的等長小節(jié),繃直的須篾就被折成一圈圈的同心圓,一條寫意的馬尾巴就出來了,然后,把秸瓤制作成馬身、馬頸、馬頭,之后,用須篾連接起來,一匹駿馬就大功告成了,昂首嘶鳴,神氣十足。當然,我制作得有些不倫不類,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不在意,手拿著自己的杰作,開心不已。奶奶扎得雖好,祭品而已,終得化作灰燼。

祭灶時,氣氛很隆重,全家出動,鍋灶前,奶奶面色莊嚴,拿出剪好的稻草,煞有介事地喂馬,然后同紙錢一道燒了,燒時,奶奶口中念念有詞,大概是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諸類話語。奶奶望著飛旋的灰燼,自言自語著,馬跑得真快??!大家對著鍋灶磕頭,儀式結束,糖果便可以分吃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熱鬧的時候,還是寫春聯。那時,村里能拿動筆的人不多,父親算一個,記得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九,左鄰右舍的很多人拿著紅紙,讓父親給寫春聯。父親讓我打個下手,比如父親寫字的時候,我在前面牽著紙頭,把寫好的對聯平放在院中晾著。干得熟練,得心應手,夸獎聲不斷,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心里美滋滋的。

有關貼春聯,家鄉(xiāng)有個習俗,丁憂之家,不可以貼春聯,包括這一房未出五屬的本家,三年之后,方可。不知是始于何時,在家鄉(xiāng),若見誰家門上沒貼對聯,心中就有數了。這一習俗依舊沿襲著,也算是一種孝道。

年節(jié),喜慶的日子,也會有悲傷,年復一年的更替,過年的習俗不斷地充實,年味,才豐富厚重。

年畫

年畫,在我的感覺里,大約類似于“歲末清供”。

鄉(xiāng)野的冬天,其色調就是黑蒼蒼的,總給人沉重的壓抑感,即便有那么星星點點的綠意,無不凝固著死寂的墨綠,感受不到綠的鮮活。農人們大都窩在家里,打發(fā)著閑散漫長的冬日時光。

其時,電還沒有通到鄉(xiāng)村,土墻草頂的茅屋,墻上不大的雀眼已被麥草死死地堵住了,西北風無縫不鉆,一個冬季,大部分時間,都是被火盆里的火烤干掉的,為了火盆里的火不熄不滅,就要去撿拾柴火,這似乎就是冬天的主題了。

茅屋的空間不大,煙熏火燎,可以想見,屋里多么需要注入活力,有心人,早就把幾棵蒜頭放在豁口的青花碟子里,倒上半碟子清水,屋里就有了青眼,愛花的小姑娘已在村頭折幾枝臘梅花,插在玻璃瓶中,室里似乎便有了春氣,最耀眼的還得說色彩鮮亮的年畫。

胖娃娃抱著大紅鯉魚,花開富貴的紅牡丹,歲寒三友梅松竹,還有馬克思、恩科斯、斯大林、毛主席(毛澤東)的偉人圖像,以及《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之類的劇照……說是年畫,除了諸如“年年有余”的民俗圖,尚有點年畫的真意而外,其他的畫似乎已不是真正意義的年畫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熱鬧喜慶是年的基調,從這點上來講,所有色彩鮮亮的畫籠而概之為年畫,自然也不為過。

年集上,賣年畫的隨處可見,農村的集市,不缺樹木,兩樹之間牽一條細繩,年畫便夾在繩上,風來,紙畫便在細繩上蕩秋千,畫攤前圍滿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指指點點,挑選自己中意的,便招呼賣畫人給卷起來,賣畫人卷畫堪稱一絕,沒見手動,只見畫卷,勻勻稱稱,兩頭用事先裁好的報紙條隨卷一周,然后往花卷里一折,畫拿在手中跟金箍棒似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大家的臉上漾滿了笑意。記得那時,街上還有一家新華書店,年節(jié),書店四壁及房梁都掛滿了“年畫”,書店里,人滿為患,多是沖著“年畫”去的。

現在,農人多外出打工了,在外邊掙的錢多花在建房子上,一個看一個,誰也不示弱,社會風氣使然,都講究“形象工程”,屋宇樓舍,檐牙高啄,自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電早就通村串戶,春節(jié)回家過年,空調一開,外邊是冬,屋里是春,年集依舊熱鬧著,賣的多是吃的穿的玩的,集市小城鎮(zhèn)化,街道寬了,樓房也整齊了,新華書店卻被擠得沒了蹤影,即便是小攤販想賣“年畫”,也沒落腳的地方了,就算是有那么個空閑地,城管一定也不會讓你隨便設攤擺放,有礙市容。

窗明幾凈的室內,擺放著幾盆廉價的塑料花,一年到頭花不敗,歲末,也不用青蒜點綴了。隨著老屋以及火盆的消失,“年畫”似乎在鄉(xiāng)村亦難覓芳蹤了。

閑話元宵節(jié)

月半為十五,每月都會有,當正月遇到十五時,此日便突兀成節(jié),非同凡響了。

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jié),據說是古時情人節(jié),佐證大都會例舉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說是朱淑真的作品),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宵節(jié)似乎從來都是盛況空前,“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古往今來,元宵節(jié)總得說來就是盡情盡興地放松自己,享受節(jié)日所獨有的樂趣。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有人把正月十五稱之為花燈節(jié),這么說自然是有道理的,不過,元宵節(jié)的元宵,指的是湯圓,正月十五是要吃湯圓的,象征著一家人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團團圓圓,元宵節(jié)何嘗不是合家團聚的親情節(jié)呢?

湯圓是一種甜食,米粉制作的,一般情況下,甜食南方人喜愛,北方人大都不太習慣吃元宵,估計是北方主產小麥,普遍以食面為主,當然,偶爾吃一吃湯圓,微調一下胃口,感覺也不壞,最集中吃湯圓的日子,也就是正月十五了,北方有句歇后語,半夜吃湯圓——不知哪進糖(不明就里之意)。

這個歇后語似乎能說明一點問題的——北方人對湯圓的制作不那么拿手,不過,會吃就行了。元宵節(jié),吃湯圓,鬧花燈,在人們心目中似乎也正是如此,如果節(jié)日只剩下吃喝玩樂,我覺得節(jié)日就被誤讀了。其實,元宵節(jié)民俗文化內涵豐厚深遠。

南國佛山一帶,有走通濟的習俗,通濟其實就是一座橋,傳言元宵節(jié),只要你在通濟橋上走一遭,便會無憂無疾,故當地人有,“行通濟,無閉翳”的說法。一座普通的混凝土拱橋,因為沾染了民俗文化,便成了某種征象,某種隱喻。都說橋歸橋,路歸路,“通濟橋”之路,通往心靈的家園。我的家鄉(xiāng)蘇北一帶,正月十五有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的習俗,似乎是壓抑了一冬的鄉(xiāng)人,向春天發(fā)出的赤城的邀請,拔地而起的鄉(xiāng)民,在喜慶鑼鼓聲中,踩出吉祥,踩出如意;我國東北一帶的大秧歌,漫卷著飛天彩帶,扭出對生活滿腔的熱愛;我現居南京,六朝古都元宵節(jié)的盛況是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其悠長的文化底蘊猶如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據報載,每年都有數十萬人之眾去夫子廟觀燈,感受元宵節(jié)獨特的文化氣氛,或懷著一顆偶遇之心,也說不定,這也是我曾經的美夢。

說實話,這十多年來,元宵節(jié),我從未到過夫子廟去“觀燈”,仿佛熱鬧是他人的事,與自己無關,也不知曾經的熱情都跑哪里去了。

過去,聽著打鼓上墻頭,對什么都感興趣,若說現在興味索然,也未必,冷眼看世界,心依舊是熱的。兒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貌似少小與老大畫個圓,其實,感受迥如天壤,兒時,元宵節(jié)就是沖著吃與玩,青春年少時,大約以元宵節(jié)為媒介,心底盤算著“月上柳梢頭”,人到中年,貌似看淡了元宵節(jié),雖不曾直接到現場感受節(jié)日的氛圍,卻對節(jié)日有著更為清醒的識悟,正如,尋常的月半十五之日,遇到了一元復始的大正月。

炒花子與放刷把

俗話說,出了正月過了年。在吾鄉(xiāng),過完二月二,才把年節(jié)畫上句號。

二月二,家鄉(xiāng)有炒花子、放刷把的習俗,煞是有趣。

花子,乃玉米花的俗稱,炒花子的原料自然就是玉米了。秋時預留下的玉米棒子,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個條相當,粗細均勻,顆粒細小金黃,把它們掛在老鼠夠不著的屋山墻上。正月的門一關,二月的大門就打開了。鄉(xiāng)人便把玉米棒從屋山墻上取下來,去皮脫粒。沖洗黃沙。只等著二月二一大早,動鍋開炒。

記憶之中,母親燒火,父親用大鐵鏟子翻炒,我們姊妹幾人,圍著鍋臺眼巴巴地瞅著,鍋熱沙紅,金黃細小玉米粒漸漸地膨脹變大,如粒粒含苞的蕾。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心急得如灶堂之火,不由得念叨著,怎么還不炸呀。此時,就聽“嘭”的一聲,又一粒玉米在眾姐妹之中率先一躍而起,神奇地變作了一朵花,如一條鮮活的紅鯉魚。那真是個美妙的瞬間,猝不及防,一粒玉米一躍而成為一朵花,一呼而百應,噼里啪啦,玉米花競相在熱鍋里綻放,讓我聯想到宋祁的“杏花枝頭春意鬧”的詩句。禮花也要相形見絀了。想描繪此情此景,文字都羞怯怯地靠邊站。飛花四濺,香氣彌漫,從屋里氤溢院內,又與鄰院的香氣匯合,整個村莊都沉浸在玉米花的香味中。

炒好的玉米花冷卻后,裝在小瓷缸里,那時還沒興塑料包裝袋,滿滿的一缸,能夠享受好多天呢。

說話之間,太陽便隱在村西的山后。此時,又一場好戲開演了——放刷把。刷把,就是平日里刷鍋洗碗的用具,高粱穗扎制作而成的,無需花錢。放刷把必須要有杏樹,我想大約杏樹與幸福諧音吧。

那時,誰家的家前院后,不栽幾株杏樹呢(不知可否是專為放刷把而栽的)。春日里看花,夏日里食果。干透的刷把,點燃之后,就是一把火炬。父親把燃旺的刷把向杏樹的枝杈間拋擲,口中還唱著:“刷刷把,琉琉燈,一顆蜀黍(玉米)打半升?!被鸢言跇滂鹃g穿梭飛行,此起彼落,劃出一道道紅亮亮的弧線。有時,小孩子也跑上前去助陣,撿拾起火把,胡亂地拋擲,火星四濺。此時,大人不但不吵,還會夸上幾句,這時難得的。平日里,小孩子是不讓玩火的,水火無情,謊說小孩玩火會尿床。今晚開禁。放眼望去,可謂火樹銀花,壯觀異常。

而今,二月二炒花子的習俗,還在家鄉(xiāng)延續(xù)著,放刷把的習俗已湮沒了,現在,家家都用鋼絲球刷洗了,放刷把失去了物質基礎。

責任編輯 楊麗秀

猜你喜歡
湯圓年畫習俗
元宵VS湯圓
牛年畫牛
幼兒100(2021年7期)2021-04-10 06:32:16
年畫
心聲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08
湯圓來賣萌
Listen and Number 等
缸魚年畫之旅
湯圓
習俗
處暑
清明
册亨县| 公主岭市| 封开县| 社旗县| 禄劝| 花垣县| 高阳县| 沂水县| 赫章县| 西乡县| 崇明县| 巩义市| 兴业县| 红原县| 武穴市| 常山县| 肥东县| 永和县| 教育| 麟游县| 长沙县| 山东| 绵竹市| 德惠市| 云龙县| 石城县| 哈巴河县| 西峡县| 尚义县| 聊城市| 乌什县| 绍兴市| 永顺县| 墨竹工卡县| 璧山县| 女性| 竹北市| 教育| 惠东县| 兖州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