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qū)的街頭突然多了一種由單線條的字母組成的“Taki183”涂鴉。這是一個年輕的傳單工在穿梭于街頭巷尾工作時隨手留下的,卻比那些他散出去的傳單留存的時間更久。1971年,《紐約時報》報道了這個創(chuàng)作者Taki的故事。他說創(chuàng)作涂鴉的初衷很簡單:“只是在去過的每一個地方留下點什么?!?/p>
其實Taki并不是涂鴉的先行者,也并沒有以涂鴉獲得榮耀的野心,但是卻陰差陽錯地把這種地下潮流帶到了主流社會的面前。也許這也象征著涂鴉的世界,充滿了隨意的巧合和戲謔吧。
在Taki成名之后,紐約的街頭出現(xiàn)了很多追隨者。他們渴望成名,樂此不疲地把路過的墻面當成想象力的畫布,在星條旗、皇冠、棋盤、波點的裝飾下,涂鴉者把個人的代號做成了威風凜凜的墻壁紋章。
不過,由于當時涂鴉用的噴漆噴嘴尺寸有限,所以大部分涂鴉都只在墻面上占據(jù)立錐之地。后來,一些涂鴉者發(fā)現(xiàn),通過加粗字母并增加字母外圍的線條可以擴大涂鴉的版面,而放大的涂鴉比標準大小的涂鴉更能抓人的眼球。于是,設計者們紛紛擴大涂鴉的尺寸,并在線條的設計和顏色的搭配上絞盡腦汁。
比如,比巴卜泡泡糖的商標——那種氣泡一樣的字體,就是在此風潮下誕生的。泡泡字由兩種線條勾勒而成,空心的結(jié)構(gòu)讓它能肆無忌憚地占據(jù)一整面墻壁。雖然是由厚重又鮮艷的顏料組成,但因為設計者Phrase2巧妙的明暗布局、立體噴繪,泡泡字輕盈得仿佛隨時都能從墻面上飛出去。而紐約街頭原本行色匆匆的路人,在一個轉(zhuǎn)角突然遭遇了這樣的視覺沖擊,想必都會不自覺地駐足停留吧。
除了墻壁之外,地鐵也是涂鴉的好去處。涂鴉的設計者們不滿足于在字體上變換新花樣,他們開始試著用各種卡通形象來豐富畫面。一些聰明的設計者還利用地鐵的特點,在每一節(jié)車廂外壁,繪出動作各異的小人。當?shù)罔F開始奔馳時,這些小人就活動起手腳,用一系列的動作,向過往乘客展示著涂鴉人的才華與輕狂。
地鐵的穿梭為一座城市的地下文化輸送了無盡的靈感,而這份靈感也從紐約的地下王國輻射向了世界各地。走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的街頭,你要分外小心,也許一個不經(jīng)意間,你就從平坦的路面掉進了愛麗絲的兔子洞。你的腳下不是正陷入水深火熱的哥譚(蝙蝠俠的大本營),就是厄瓜多爾色彩絢爛的熱帶雨林。你會看到有人劃著皮艇,在湍急的水流中靜止不動;你會親眼見證,一座金礦從大理石的地面中央平地而起。
不同于來自于童話國度的涂鴉追求浪漫奇特的想象力,葡萄牙藝術家Arthor Bordalode的作品致力于將現(xiàn)代工業(yè)的垃圾化腐朽為神奇。他用廢棄的零件作原料,把起重機的吊臂變成了金剛鸚鵡的長噱,舊巴士的車身做成小兔子的一條腿。他繪制的那些“小動物”們,把過往的路人都比成了《格列佛游記》里利立浦特的小矮人,同時為鋼鐵叢林的人類世界,帶來了陽光、風和樹梢枝頭的喁喁細語。
同樣善于將二維圖畫與三維現(xiàn)實結(jié)合的還有立陶宛的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他在馬來西亞檳城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涂鴉,像是鄧麗君唱著的一曲舊時光。叮鈴鈴的鈴聲響過,騎著自行車的姐姐載著哭泣的弟弟定格在了街角。水墨畫一樣的涂鴉里,辛勤的船工一邊低頭勞作,一邊思念著遠方的家鄉(xiāng)。還有調(diào)皮的小男孩,踩著凳子,踮著腳,看到過往的行人,露出了怯生生的笑。而站在銹跡斑斑的秋千上,一對小兄妹緊緊地靠在一起,燦爛的笑顏留在了這座城市的眼角眉梢。
盡管,也存在著以上這些溫情脈脈的畫面,但是涂鴉世界的主流還是諷刺和玩世不恭。涂鴉的作者們自稱為“寫手”,他們通過露天的墻面向主流的社會開炮。在他們的作品下,穿著球衣的兒童執(zhí)起了槍械,蒙面的街頭戰(zhàn)斗青年向遠處投擲花束。其中最負盛名的涂鴉寫手班克西就稱“墻是巨大的武器”。不過班克西沒有想到,他向世界發(fā)出的“炮彈”,卻受到了主流社會趨之若鶩的追捧。
據(jù)說,班克西涂鴉過的墻面很多都被裝裱了起來,送進了美術館展覽,有的還進了蘇富比的拍賣會。其中一幅《女孩和鳥》更是被拍到了29萬英鎊,嚇得班克西又畫了幅涂鴉壓壓驚,作品的名字就叫“我不相信你們這些傻瓜真的會買這幅畫”。
不過,班克西還是慢慢走近了他曾反對的主流世界。他為搖滾樂隊設計專輯封面,他登上了美國雜志《時代周刊》的封面,他甚至在被稱為“藝術恐怖分子”的情況下名利雙收。而涂鴉世界里俯首皆是的諷刺和黑色幽默,大概也可以由此管中窺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