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地黃25克,生山藥25克,生山茱萸25克,沙苑子15克,芡實12克,知母9克,黃柏9克,蓮子心6克,車前子(包煎)10克。
功能:補腎益精,滋陰清熱,固澀斂精。
主治:遺精。
用法:每日煎服1劑,連煎2次,首次清水1000毫升煎至250毫升,第二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取得藥液分早、中、晚3次溫服。
方解:方中生地黃、生山藥、生山茱萸補益腎、脾、肝三臟。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生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生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沙苑子甘溫補腎固精,為治泄精虛勞之要藥,最能固精;芡實益腎固精。沙苑子和芡實相配為用,補中有澀,是補腎澀精之對藥。知母清虛熱,黃柏泄虛火,在益腎固精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清虛熱之功,使相火得安。蓮子心,有交通心腎之妙,同時清心火,使君主安位。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水火得濟。車前子利濕降濁,清瀉虛火,同時兼治補益藥滋膩之弊。全方以補肝腎為主,適當配伍清虛熱、瀉濕濁之品,標本兼治。
加減運用:若偏于腎陰虛者,加熟地黃、枸杞子、阿膠;若偏于腎陽虛者,加鎖陽、鹿角霜、菟絲子;若偏于心火旺者,加黃連、梔子、酸棗仁;若偏于心脾虛者,加黃芪、人參、茯神;若肝經(jīng)濕熱者,加茯苓、薏苡仁、萆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李鵬超整理)
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參10克,大麥冬10克,石斛10克,丹參10克,炙雞內(nèi)金5克,生麥芽10克,玫瑰花3克。
用法:諸藥浸水15分鐘后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鐘。濾取藥液約300毫升服之。
功效:滋養(yǎng)胃陰,舒肝柔肝。
加減:口渴明顯,陰虛較甚者加生地黃10克;伴有郁火,胃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飲者,加黑山梔6克,黃連3克;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在胃者,加黃連3克,厚樸花3克,佛手3克;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10克,山藥10克。
有些工作特別需要用眼,如終日在電腦前工作,容易使眼睛發(fā)生疲勞,更應重視眼保健。
五臟六腑的精氣上注于目,而肝“開竅于目”,眼睛的生理病理與肝腎精氣充盛與否關(guān)系密切。肝腎精氣充盛,養(yǎng)眼明目,眼睛便不易疲勞,能轉(zhuǎn)動靈活,明亮而視物有神;如果精氣不足,兩眼會黯淡無光,或兩眼干澀,或視物昏花,或夜盲等。
視疲勞保健,防治眼病,欲用膏方,首推真菊延齡膏。真菊延齡膏出于《衛(wèi)生編》,菊花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蜂蜜滋養(yǎng)補虛,一并熬膏,用于明目保健,延年益壽。
《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初四日,張仲元、姚寶生謹擬老佛爺菊花延齡膏。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每服三四錢,白開水沖服。
陳可冀等評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初二日西太后脈案,載有“老佛爺脈息左關(guān)弦數(shù),右寸關(guān)洪大而滑,肝經(jīng)有火,肺胃蓄有飲熱,氣道欠舒,目皮艱澀,胸膈有時不暢”等語,前后除用此方外,并有用明目延齡丸等清肝明目方者。此方僅鮮菊花瓣一味,其疏風清熱明目之功效當更強。
菊花常用的有白菊花、黃菊花和野菊花。野菊花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而白菊花和黃菊花在清熱的同時有養(yǎng)陰的作用,適宜于服食養(yǎng)生,所以叫作“真菊”。白菊花和黃菊花統(tǒng)稱為菊花、甘菊花,能清肝火,平肝陽,助明目,治療眼病的杞菊地黃丸,菊花就是主要藥物。
膏方立意重在滋腎養(yǎng)肝,清火明目,健腦益智,用于兩眼干澀,視物昏花,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心悸不寧,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等。臨床觀察,此方除了用于眼保健外,對于幫助睡眠,提高腦力,抗衰老延年益壽,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