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羅涵
?
布 衣 哈 尼
文·圖 / 羅涵
婦女們聚集在冬日的土掌房頂上,一邊曬太陽,一邊拉家常,一邊把剛采回的新棉花搓成棉條,捻成線
在那個層層青山包圍的名叫路同的寨子,我遇見了帶著草木芳香的當?shù)厝?,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用青山般安靜、泉水般單純的生活方式抵御著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
他們是哈尼族,屬元江縣因遠鎮(zhèn)清水河流域的梭比人支系。哈尼人在十月年期間采棉、紡織、靛染、做手工,唱歌跳舞“打牙祭”,成為冬日山寨的靚麗風景。
01在自家的土掌房頂上,楊堆努把采回來的新棉一邊晾曬一邊用一臺手搖軋花機揀除棉籽02楊海萍(右)與助手在染房正在浸染一件剛剛做好的成衣0363歲的楊好努(右)是寨子里頗有號召力的人物,她一邊翻曬剛采回的棉花,一邊與我們交談04一株植物,從棉花到棉布,哈尼人從中獲取渾然天成的服裝材料,這是一種索取,也是一種給予,人間因此溫暖美麗05用板藍根做成的藍靛染料,染制一塊布料或者一件服裝,關(guān)鍵是浸染溫度和時間的控制06采用純天然原料染好的衣服需要立即與陽光空氣親密接觸,以展現(xiàn)自然樸素的色彩變化
哈尼族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這個民族生存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體現(xiàn)了哈尼人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山寨的紡織完全由婦女承擔。過程遵循采棉、曬棉花、軋棉花、彈棉花、搓棉條、捻線、紡線、繞線、紡紗、煮紗、織布、靛染、縫制衣裳等一系列傳統(tǒng)紡織技術(shù)工序。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棉花從印度和阿拉伯跋山涉水來到中國,以樸實和溫暖的花朵,率先在滇南邊陲豐滿綻放,講述著“道法自然”的歲月冷暖故事。據(jù)說,哈尼族是最早種植棉花的民族之一。
繞線的婦女。這些器具場景,訴說著哈尼人與土地的親密和熟稔
寨子里的少女肖像。盡管這種土布衣服已經(jīng)不是世俗的時尚款式,但哈尼少女都很喜歡。這種藍的顏色,深如雨后的新山,是哀牢山的哈尼人最看重的色彩,洋溢著草木的香氣,如沐春風般美麗
在哈尼山寨,從來都見不著夸張的穿得大紅大紫的人,他們對服裝的顏色,最看重深如雨后新山的藍,展現(xiàn)自然樸素的色彩,透出東方的哲學意境和時尚味道。服裝已經(jīng)成為社會變遷的地圖、穿在身上的歷史。族人冷暖,時代明暗,生活沉浮,都在衣服的一針一線之間顯現(xiàn)。
(責任編輯 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