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洪樂
?
窮小子逆襲記
本刊記者 洪樂
從一個讀書機會來之不易的窮小子,到世界知名的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走了多長的一段路?
27歲時,林毅夫已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明星”軍官,他卻突然改變自己的命運航道,游回陌生的祖國大陸。
35歲那年,他放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職和在國際機構工作的機會,帶著30多箱英文資料回到中國,成為1978年后首位歸國的經(jīng)濟學博士。
林毅夫選擇回國時,許多人為他惋惜——中國沒有研究伙伴,沒有討論對象,甚至資料都難以搜集,如何做研究?“我都知道??裳芯渴鞘裁??就是要對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給出合理的解釋。中國有的是這樣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這是最重要的?!绷忠惴蛘f,關于回國的決定,他“一點掙扎都沒有”。
人的一生,總要面對無數(shù)的分岔路口。林毅夫的每個選擇,總是那么讓人跌破眼鏡。
林毅夫人生的第一次大轉(zhuǎn)折,發(fā)生在他就讀臺灣大學期間到成功嶺參加軍訓后。
高強度的訓練,對能吃苦的林毅夫來說不算什么,但有一個念頭卻困擾著他,以至于他神思不定,常常表現(xiàn)出一些“迷糊”行為。比如,把衣服送洗時,他會忘記拿出衣服口袋里的鈔票,受訓時也常忘了應帶的裝備,這使連隊里的長官和同學深感詫異。
這件困擾他的念頭就是:放棄學業(yè),參軍。
林毅夫心情很復雜,臺灣大學是臺灣最高學府,兩個哥哥輟學賺錢供自己讀書,家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這樣的決定是對的嗎?
正當林毅夫為是否放棄學業(yè)從軍而猶豫時,成功嶺來了一位大人物。時任臺灣“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jīng)國前往參觀,并發(fā)表演講勉勵這群臺大學子,“決不做被人輕視的民族的最后一代”,而應“成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完美時代的開端”。
蔣經(jīng)國的演講,對憂世嫉俗的林毅夫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撼。猶豫了一個月,他終于下了決心從軍。就像后來選擇回大陸一樣,林毅夫一旦做出決定,就是十頭牛都拉不回的。最終他說服了家人。
那時,林毅夫在臺大的老師張德溥到成功嶺探望受訓的學生。林毅夫?qū)埖落哒f,他舍不得校園里的杜鵑花,更珍惜臺大的自由研究風氣,但是他更放棄不了參軍這條他自認為理想的道路。
林毅夫的這個決定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個人選擇。
1971年臺灣當局被逐出聯(lián)合國,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宣布出訪中國。受整個大環(huán)境的影響,臺灣官方和民間的士氣都十分低落。被社會視為天之驕子的臺大學生赴美留學者眾多,林毅夫卻選擇了退學從軍,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蔣經(jīng)國十分高興,接見了林毅夫,并當眾稱贊其行為。據(jù)臺灣媒體披露,在林毅夫求學期間,蔣經(jīng)國還囑咐相關人員,要特別照顧他。
人的一生,總要面對無數(shù)的分岔路口。林毅夫的每個選擇,總是那么讓人跌破眼鏡。
后來林毅夫從陸軍官校畢業(yè),以軍職身份直接進臺灣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就讀,拿到碩士學位之后,又被派到金門馬山連當連長,都有蔣經(jīng)國“照顧”的影子。
拿到碩士學位后,林毅夫被派到金門馬山連當連長。
選擇從軍時,林毅夫又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沒有去當時臺灣軍校中條件最好的中正理工學院,而是選擇了陸軍官校。他說:“從軍就是接受磨煉,陸軍官校的環(huán)境最適合我。如果我選擇舒服的路,如何能喚醒別人?”
林毅夫幼時家境十分貧苦,家里有五個兄弟姐妹,母親以洗衣謀生。由于供不起這么多孩子上學,兩個哥哥早早輟學了,外出工作供林毅夫讀書。正如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把改變命運的機會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樣,林毅夫的家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對于如此難得的學習機會,林毅夫十分珍惜。他每天放學,騎自行車到很遠的親戚家提泔水回家喂豬。由于家住夜市附近,環(huán)境嘈雜,吃完晚飯后他先倒頭大睡,到了午夜才起來念書,念到第二天的清晨為止。
和他一起在成功嶺受訓的同學楊立奇回憶:“林毅夫很能吃苦,受訓又很認真,棉被總是折得有棱有角,深得班長、排長喜愛?!?/p>
世道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能收獲多少。窮小子考上了臺灣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業(yè)工程系農(nóng)業(yè)機械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對于鄉(xiāng)下人來說,是個奇跡,因為全島所有的學子都想考入這所臺灣最高的學府。
北大原副校長海聞曾給予林毅夫很高的評價:“林毅夫教授頗有一點當年蔡元培的氣魄,能夠把不同觀點的人、不同年齡的人、不同脾氣的人都籠絡在一個大家庭里邊?!?/p>
早在學生時代,林毅夫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這種領袖氣質(zhì)。
在陸軍官校時,就讀步科的林毅夫曾領導10位通信兵科的同學,以廢鐵及普通鏡片為材料,經(jīng)過一年多的研究與改造,制出一架牛頓反光式天文望遠鏡。這項成果制作的成功,在臺灣各大院校中尚屬首創(chuàng)。
比陸軍官校更早幾年,那時林毅夫才剛進入臺大,就當選了“大一學生代表會”主席,和“全校班代表聯(lián)誼會”“畢業(yè)生代表聯(lián)誼會”分庭抗禮,在臺大校園爭取發(fā)言權。
當時張德溥在臺大任訓導長,他回憶說,林毅夫是他所接觸的同學中“很特殊”的一位。他清楚地記得,在林毅夫當選“大一學生代表會”主席后不久,就跑來找他,說:“我覺得過去大一代表會總是無聲無息的,所以我想真正做點事情?!?/p>
畢竟是年輕,他的言行總帶著一點理想主義。當時他常將“應該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對臺灣、對民族的責任”“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知識青年報國”掛在嘴邊。不論何時,他都表現(xiàn)出對時事的高度關注。
一位曾參與臺灣校園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回憶起林毅夫,說:“他是個慷慨激昂、憂世嫉俗之士,也是個天真、熱情、敢愛敢恨的青年。”
林毅夫表示,自己的大中華情懷和父親有關,父親經(jīng)常和他講《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歷史故事。正是通過了解歷史,他知道了中國過去非常輝煌,也知道了中國在近代受到很多欺凌。
林毅夫說:“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覺得對這個天下、對這個國家要有一份責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做點事情,讓這個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小時候一個追求的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