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彤
張愛玲曾說過:“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骨,二恨海棠無香……”第三恨,記不清了,但我覺得應該是:三恨常有兩條路。
三閭大夫屈原有詩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逼鋵嵶璧K我們求索的,何止是路之“漫漫”,更多的是路之“所向”。是甘愿成為滄海茫茫中的一粟,還是尋求人跡罕至之處讓自己人生呈現(xiàn)出一番與眾不同的景象?
我雖身為蕓蕓眾生中的平凡人,卻也不甘于平庸。我愿追隨心之所向——踏上罕跡的幽徑!
九萬里的情懷蕩漾在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歸于自然,終得南華真經(jīng)。曳尾途中,逍遙一游于塵世,哲學的巔峰讓后世仰望。莊周,他躊躇滿志卻又似是而非,螳臂當車卻又游刃有余。然而,隱藏在這超人的才能之下的,是那遠離浮華的超然淡漠。他不愿做廟堂上被高高供起的神龜,甘愿成為清風中那看守明月的一棵樹:不汲汲于名利,毅然踏上了那條人跡罕至的曲徑,成為“且適南冥”的鵬鳥。
我常常覺得是愚氓襯托出了智者,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是人跡罕至的幽徑造就了圣人。莊周之舉,足以越過歷史的禁錮,歷經(jīng)千萬年的時光給人以啟迪。幽徑藏匿于蠻荒之外,也許它不一定是難以尋覓的,但確實需要有超凡的勇氣去開辟和探索。常言道,人生是一條鋪滿荊棘的路,關鍵看你怎么從荊棘上跨過去。較之于旁邊平坦的大道,這條路或許崎嶇坎坷。然而,平坦的路之所以平坦,是因為眾人的腳磨平了它,若是你亦步亦趨,仍舊在這條路上晃悠,那么幽徑也永遠不會被你發(fā)現(xiàn)。
假若是悟性將人領上了那罕跡之路,那么是否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智慧與悟性把那條路堅持走完?縱觀古今千年,有多少青年才俊折戟半途?他們被昨天不可重現(xiàn)的榮寵熏得昏頭昏腦,最終走偏了道路,迷失了自我。曾記否,那個過目成誦、才華橫溢的神童仲永么?曾記否,那個揚鞭策馬、意氣風發(fā)的吳王夫差么?早年成名卻迷失路途的仲永已成塵跡;驕傲自滿,沉醉于暫時勝利中的夫差已化為煙云。他們被罕跡之途上的寂寞磨去了耐性,終成了歷史的過眼云煙。
能走上罕跡之路,本屬不易,若能堅持走到最后,才算是真正的勇士。這種甘于寂寞的選擇,是灌滿成功征帆的清風,是洗刷了偏激的淡然,是無須察言觀色的從容。試想,連遠超我們的圣人,都保持身為行路者的不驕不躁,不急不緩,普通的我們,更應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銘記“曲徑通幽”之理。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敗,如滴石之水,天邊云彩。如此選路有方、行路有方,人生也就無悔。
深林隔路,人跡不再。遠方隔路,我必風雨兼程:罕跡之路的盡頭,必有另一番風光!
(指導老師:陳玉駒)
罕跡之所,心之向往
生活中最糾結也是最體現(xiàn)智慧的是選擇,選擇了這條道路,意味著另一條路上的風光你便無緣欣賞,也斷絕了路上所遇見的所有可能性。如果要問,你是“甘愿成為滄海茫茫中的一粟,還是尋求人跡罕至之處讓自己人生呈現(xiàn)出一番與眾不同的景象”?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前者的。但被浩浩蕩蕩的人流擁著,也或許被眼前的熱鬧喧嘩包圍著吸引著,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被卷入了滄海茫茫,無法再覓其行蹤。而那些踏上罕跡小徑的人樂得輕松,也享受孤獨,便有大把的閑暇賞景賦句,越發(fā)地孤傲而從容。能在孤獨的小徑上走出自己的風景來的人,哪一個不是行路有方,心智清明之人呢?不急不躁,淡然處之,如此想來,罕跡之所,誰不心之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