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卡
墨梅小碗 疏影橫斜暗香飄
最近一次天價琺瑯彩碗亮相拍場,是去年歲末。這只碗非常特別,其上的圖紋是水墨效果的梅花。極致淡雅的黑白曼妙,顛覆了人們對琺瑯彩絢麗妙艷的印象。此碗素雅的美,如梅花一般,并不喧人奪目,而需要經(jīng)過時間沉淀,心定氣閑時才能充分體會。疏影暗香的雍正赭墨梅竹圖碗,最終在香港佳士得拍出8524萬港元。
英國資深行家Gerard Hawthorn說,這只琺瑯彩碗是他1970年代初期在Kensington Church Street上的古董店以3英鎊購得,再以9英鎊賣給一起在Sydney Moss古董店任職的同事Donald Bonney。1986年Bonney轉(zhuǎn)讓給藏家Paul Freeman。Hawthorn說那個時候都認為此碗是民國仿品。Freeman先生買去后,估計也沒怎么放在心上,在家里放了將近30年。這讓人想起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chuàng)下了當時中國藝術(shù)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這個罐子原本在舊主家里是門口放傘用的,默默為主人服務(wù)直到多年后專家發(fā)現(xiàn)這個隱藏的珍寶。
話說在雍正琺瑯彩中,以畫赭墨的水墨琺瑯碗最為雋秀雅致,是琺瑯彩中品位最高的品種,也是雍正皇帝最為喜愛的逸品。此碗畫一虬勁梅樹,枝干挺秀橫亙,枝頭白梅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以淡墨細筆描畫,輕盈潔白。樹底生矮竹幾叢,枝葉以雙鉤筆法勾勒。
宮廷畫家要在白釉碗上表現(xiàn)出白色梅花,可有難度。在這件碗上,畫家找到了一個巧妙的技法,他以極淡的琺瑯勾描花瓣,使得它們與碗上其他的紋飾對比,顯得更加瑩白。而要畫出如此淡的墨色,在琺瑯的處理上要多費功夫?,m瑯基本上是磨碎的有色玻璃,要讓顏色變得如此淡,需要將玻璃顆粒磨得極碎,使它們在多加調(diào)劑后也能分布均勻,這樣,細線條處才能釉色平均,不會產(chǎn)生濃淡不勻的現(xiàn)象。陪襯著白梅花的竹葉也因應(yīng)著以雙鉤白描法畫出,仿佛其上堆雪一般,正應(yīng)冬天景象。
清代琺瑯彩瓷發(fā)祥于康熙朝,但如此碗結(jié)合詩、書、畫、印的裝飾手法則是雍正皇帝親自指揮下形成。雍正帝對琺瑯彩制作可謂事事關(guān)心,在清宮檔案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命令琺瑯作制作詩、書、畫、印紋樣的瓷器,更要求先呈送畫樣讓其過目,可見雍正帝對琺瑯彩之重視,及其儒雅秀氣的藝術(shù)品位。此碗以行書寫五言詩句“月幌見疏影,墨池聞暗香。”這很可能來自北宋詩人林逋著名的梅花詩《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媗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雖然水墨琺瑯得到雍正帝的贊賞,但是乾隆時期的制作數(shù)量驟減,存世的例子寥寥無幾。也許它們平淡素雅的風格與乾隆皇帝崇尚華麗的個性不符。然而不論從技術(shù)性或藝術(shù)性來看,它們依然代表了制瓷史上的一個高峰。
琺瑯彩為何超級貴?
中國瓷器種類繁多,為何琺瑯彩如此不同凡響?
清代琺瑯彩瓷長期深藏宮中,向為清帝秘藏,只受皇帝珍賞,每件均特別配置木匣及逐一定名,與一般御制陳設(shè)瓷有別。
它是在已燒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繪紋飾,再經(jīng)爐火燒制而成。按裝飾工藝不同,琺瑯器可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等。畫琺瑯又可分為銅胎、料胎和瓷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又一般稱之為“琺瑯彩瓷”,簡稱“琺瑯彩”。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后,禁海開放,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shè)廠研制。其面貌大多保留了西方文化的韻味,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滴跷迨四辏?719年),清宮聘請法國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nèi)廷琺瑯作指導(dǎo)燒造琺瑯彩。隨著燒造技術(shù)的提高,琺瑯彩的圖案也日漸回歸中國宮廷的傳統(tǒng)紋樣。
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最集中的地方是乾清宮東端的凝殿內(nèi),共約400件。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遷后離開故宮,1949年被運往臺北。剩下的40件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琺瑯彩瓷應(yīng)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lián)軍從圓明園掠走的。
換言之,目前在市場上可流通的私人手中的琺瑯彩瓷,可謂寥若晨星。
上世紀80年代 趕超百萬
“三四十年前,1750-1850年清中期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寂寂無名,與現(xiàn)時藝術(shù)市場對三朝御瓷的熱忱大相徑庭?!?蘇富比資深專家朱湯生(Julian Thompson)說。在高端的中國古董瓷器市場里,以西方買家為主流的格局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而他們似乎更為欣賞簡約素雅的單色釉和青花瓷。近年來,華人收藏家、特別是內(nèi)地新晉買家成為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在全球市場內(nèi)的主流勢力,他們對紋樣繁復(fù)、色彩艷麗的清三代皇家琺瑯彩甚為青睞,連帶也提升了洋彩和粉彩的價格。
琺瑯彩瓷的拍賣最早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香港。隨著內(nèi)地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后,琺瑯彩的拍賣成交價格也迅速上升,其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整個80年代,中國藝術(shù)品在香港的拍賣僅是處在一個起始階段,上拍數(shù)量和成交價格都不高。有據(jù)可查的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琺瑯彩瓷僅數(shù)件。最著名的是1985年5月21日在香港蘇富比成交的乾隆琺瑯彩花鳥紋題詩碗,當時估價70萬至100萬港元,最終以110萬港元被大古董商張宗憲競得。這只碗的拍賣開啟了清代琺瑯彩瓷高價成交的序幕,為此后琺瑯彩屢創(chuàng)天價奠定了市場基礎(chǔ)。21年后的2006年11月,當這只碗再次出現(xiàn)在香港佳士得的二十周年拍場上時,定名為“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被張宗憲的妹妹、香港富商張永珍以超過1.5億港元競得, 21年時間增值了130余倍。妹妹在拍場上買哥哥的藏品,這在外人看來不免覺得奇怪。北京藏家馬未都說:“雖然是親兄妹,但他們在經(jīng)濟上是獨立個體,這種購買一點也不怪?!?/p>
上世紀90年代 闖關(guān)千萬
這一時期在香港拍賣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琺瑯彩瓷大約6件。較之80年代,其成交價格明顯上升,甚至超過千萬港元。
199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乾隆琺瑯彩花鳥紋題詩圖膽瓶以992萬港元賣出,驚艷全場。接下來,1998年秋拍,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別成交了3件康熙和雍正年間的琺瑯彩瓷。香港蘇富比上拍的康熙琺瑯彩胭脂紅地牡丹紋碗以717萬港元售出,另一件是雍正時期的一對琺瑯彩胭脂紅地梅花圖小杯,以486萬港元易手。香港佳士得呈現(xiàn)的清康熙黃地琺瑯彩荷花紋酒杯則有662萬港元的佳績。
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以1784萬港元被香港藏家莊紹綏競得,成為90年代香港拍賣琺瑯彩瓷的最高價。小杯直徑僅6.4厘米,杯外側(cè)一面以深淺綠色繪數(shù)株綠竹,以濃淡的琺瑯紅彩料繪三朵月季花,清新秀麗。空白處題詩“數(shù)枝榮艷足,長占四時春”,詩末押“翔采”閑章,臥足內(nèi)落“雍正年制”藍料款。此杯原為香港藏家徐展堂收藏,最早為美國藏家收藏,1971年曾由倫敦蘇富比拍出。
新千年前十載 突破億元
2000年之后,特別是2005年之后,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市場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2005年至今,中國瓷器拍賣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隨著內(nèi)地經(jīng)濟的持續(xù)增長,海外收藏的歷代瓷器精品開始大量回流。
成交價超過千萬元的天價官窯名品在內(nèi)地市場逐年增多。與此同時,億元紀錄也在香港誕生了。
2005年香港蘇富比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就飆升至1.1548億港元成交。此瓶高16.5厘米,主題紋飾及繪畫風格與1997年香港蘇富比成交的乾隆琺瑯彩花鳥紋題詩圖膽瓶相似,皆為花卉雉雞圖,應(yīng)是乾隆帝親自參與設(shè)計燒制而成的。瓷胎精亮,花石錦雞圖色彩絢麗,構(gòu)圖及風格頗具郎世寧之畫風。此雙耳瓶1975年首次現(xiàn)身于倫敦佳士得春拍時,以1.6萬英鎊被香港藏家競得。2005年秋拍再次現(xiàn)身香港蘇富比時,它以8500萬港元起拍,后被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代內(nèi)地藏家以1.1548億港元競得。
稍后,2006年香港佳士得20周年秋拍,又適逢是張宗憲八十大壽,于是特隆重呈獻了《玉剪霓裳——張宗憲御制瓷器珍藏》,引來眾多買家的激烈競投,可謂給這個原本已經(jīng)比較蓬勃的板塊注入了更多信心和活力。這次推出的珍貴宮廷御制瓷器,包括了20件宋、明及清代的重要官窯瓷器(宋代1件,明代瓷器4件,清代15件),總成交額超過人民幣2.8億元。那件由張永珍以超過1.5億港元購得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正在其中,創(chuàng)下了當時清代琺瑯彩瓷拍場最高價。
這只絕品古碗,白釉溫潤,工藝精湛,圖中杏花盛開,春風吹拂楊柳,雙燕在其中飛翔,圖側(cè)有一首行楷御題詩,“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碗底更有藍料楷書寫“乾隆年制”字樣,是乾隆琺瑯彩杰作。這只碗的珍貴之處還在于,當今世上僅存一對,另一只現(xiàn)時收藏在倫敦大維德中國美術(shù)館內(nèi)。
2010年至今:保持高位
自從那件1.5億的杏林春燕碗之后,拍場上一度沒有出現(xiàn)類似重磅的琺瑯彩瓷。直到2010年一對戴潤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祥云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捶瓶,點亮大家的雙眸。其中一件品相完美,現(xiàn)場競投氣氛更激烈緊湊,經(jīng)過31口叫價,最終以1.4億港元成交。另一件,由于瓶身有裂痕,成交價為3202萬港元。
此對瓶身飾四圓形開光,內(nèi)繪庭院景致、四時花卉,巧妙動人,和諧統(tǒng)一,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南方園林中的月洞門。開光內(nèi)的圖案,以南天竹和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征夏天,以萱草及罌粟寓意秋天,以終年花開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現(xiàn)冬天。從工藝來說,瓶上開光窗內(nèi),四時花卉紋飾繪畫與料胎畫琺瑯器極為近似,瓶頸的纏枝花卉圖案則與銅胎畫琺瑯器異曲同工,相信它們是出于內(nèi)宮琺瑯作坊,甚或是同一工匠之手。在北京繪制的瓷胎畫琺瑯器之紋飾,大多是獨一無二。成對者的圖案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相映成趣,相輔相成。因此兩件瓷瓶所繪花卉品類相同,但構(gòu)圖姿態(tài)卻略顯差異。
2011年,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在春天以2億港元售出,再次轟動業(yè)界。這只膽瓶正是“玫茵堂”在199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992萬港元購得的那件,當時它的名字還是“清乾隆琺瑯彩畫鳥紋題詩圖膽瓶”。
15年過去了,琺瑯彩瓷更加成為極受矚目的焦點。在預(yù)展中,這膽瓶就已經(jīng)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8億港元的估價,把近年拍賣的所有天價瓷器遠遠甩在了后面。雖然超高估價未能讓其在拍賣現(xiàn)場成交,但是拍后迅速以私人洽購的形式賣出2億港元,令人長舒一口氣。
此膽瓶高20.3厘米,主題紋飾繪牡丹、菊花及一對雉雞。雌雄雉雞描繪生動逼真,雄雉雞一足獨立于老枝之上,全身的羽毛鮮艷奪目,色調(diào)淡雅的雌雉雞蹲伏于側(cè)。瓶頸部題詩“朝朝籠麗月,歲歲占長春”,詩首尾押“佳麗”“四時”“長春”閑章3方,臥足內(nèi)為“乾隆御制”藍料款,極為少見。
“錦雞花石”圖膽瓶始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對其優(yōu)雅之形頗為欣賞,曾在詩注中說:“膽瓶、紙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據(jù)清宮檔案記載,在琺瑯彩瓷器上所繪的紋飾題材是要經(jīng)皇帝本人親自挑選裁定并指定專人貢繪的,其中花鳥圖案的等級最高,在花鳥圖案中,又以雉雞和孔雀的題材為極品。
“古月軒”膽瓶易主后兩年,香港商界女杰張永珍雅藏的清康熙御制琺瑯彩圖碗,在香港蘇富比2013年4月拍賣上以7404萬港元由著名古董商翟建民投得,刷新清康熙瓷器拍賣紀錄。
該碗曾亮相于1983年香港蘇富比十周年拍賣,當時成交價為52.8萬港元,被張永珍的二哥、著名古董商張宗憲購得。16年后,張宗憲在香港佳士得舉辦珍藏瓷器專場,妹妹張永珍就在拍場上果決地以1212萬港元買下了這只康熙琺瑯彩碗。
康熙年間,畫琺瑯彩工藝從西方傳入,技術(shù)繁復(fù)。此碗稱得上景德鎮(zhèn)御瓷匠與北京宮廷琺瑯彩畫匠天衣無縫的結(jié)合之作。素白瓷碗首先在江西拉坯燒煉成型,再由瓷匠仔細施釉,口沿罩釉平滑,圈足規(guī)整露胎。完成后送往北京,由宮廷內(nèi)畫琺瑯藝匠在瓷碗上繪就繁密細膩的花卉紋飾,色彩斑斕,群芳爭妍,枝卉相依,精致華麗。而后,器地涂施胭脂紅,均勻一致,再入爐燒至完美。此碗雖屬康熙御制瓷胎畫琺瑯雛例,卻已體現(xiàn)藝匠的爐火純青。
此碗紋飾還吸收了中國花卉寫生的精華,展現(xiàn)蓮花綽約清雅的美態(tài)。夏荷盛開,見證風華正茂;含苞待放,寄寓前程錦繡?;ㄕZ把人生極盛將盛的兩段美好時光盎然碗上。旁飾荷葉沿邊卻微泛焦黃,蟲孔數(shù)處。忠實地反映花卉由含蕾至盛開的各個階段,文人畫意,盡蘊其中。讓人聯(lián)想起唐代詩人姚合的詩句:“濃淡共妍香各散,東西分艷蒂相連?!?/p>
堪稱盛世華彩的琺瑯彩瓷,由于其獨特的產(chǎn)生背景及高貴的“皇家血統(tǒng)”,清代以來就一直是瓷器藏家的夢寐以求之物,可謂“官窯”中的“官窯”。 精湛的工藝、絕美的紋飾、極其稀少的市場流通數(shù)量,決定了琺瑯彩一現(xiàn)身拍場就意味著高價的產(chǎn)生?,m瑯彩的升值記還在持續(xù)上演。日后更多驚艷表現(xiàn),唯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