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我所謂的“生活”是“享受”,是“領(lǐng)略”,是“培養(yǎng)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器。一味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興趣的人,就沒有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有朋友對我講過一個故事,頗有趣,很能說明我的道理。
他說,有一天,一個中國人、一個印度人和一位美國人游歷,走到一個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發(fā)呆。中國人說:“自然真是美麗!”印度人說:“在這種地方才能見到神的力量呢!”美國人說:“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費了!”
這三句話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缺陷。在完美的世界里,我們在瀑布中應能同時見到自然的美麗、神力的廣大和水力的實用。許多人只能見到諸方面的某一面,便說他人所見到的都不如他的真切。前幾年大家曾煞有介事地爭辯哲學和科學,爭辯美術(shù)和宗教,不都是坐井觀天嗎?
我最怕和談專門的書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談話,他三句話就不離本行。談到本行以外,旁人以為興味盎然的事物,他聽之則麻木,不能感覺。像這樣的人是因為做學問而忘記生活了。
自然和學問都是有機的系統(tǒng),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牽此則動彼。倘若你對于其他各部分都茫無所知,而專門研究某一部分,實在是不可能的。哲學和歷史,須有一切學問做根底;文學與哲學歷史也密切相關(guān);科學是比較可以專習的,而實亦不盡然。
比方生物學,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學,不能不通物理學,不能不通地質(zhì)學,不能不通數(shù)學和統(tǒng)計學,不能不通心理學。許多人連動物學和植物學的基礎(chǔ)都沒有,便談專門研究生物學,是無異于未學爬而先學跑的。
我時常想,學問這件東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安W守約”,真是至理名言。亞里士多德是種種學問的祖宗??档略诖髮W里幾乎能擔任一切課程的教授。歌德一代文豪而于科學上也很有建樹。亞當·斯密是英國經(jīng)濟學的始祖,而他在大學是教授文學的。近如羅素,他對數(shù)學、哲學、政治學樣樣都能登峰造極。這是我信筆寫來的幾個確例。西方大學者(尤其是在文學方面)大半都能同時擅長幾種學問的。
我從前預備再做學生時,也曾癡心妄想過專門研究某科中的某某問題。來歐以后,看看旁人做學問所走的路徑,總覺像我這樣淺薄的,談專門研究,真可謂“顏之厚矣!”
中國一般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比方“講東西文化”的人,可以不通哲學,可以不通文學和美術(shù),可以不通歷史,可以不通科學,可以不懂宗教,而信口開河,憑空立說;歷史學者聞之竊笑,科學家聞之竊笑,文藝批評學者聞之竊笑,只是發(fā)議論者自己在那里洋洋得意。
再比方著世界文學史的人,法國文學可以不懂,英國文學可以不懂,德國文學可以不懂,希臘文學可以不懂,中國文學可以不懂,而東抄西襲,堆砌成篇,使法國文學學者見之竊笑,英國文學學者見之竊笑,中國文學學者見之竊笑,只是著書人在那里大吹喇叭。
這真所謂“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