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英++姬志鋒
[摘 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拓寬學生的知識和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現代化;信息;教師;要求
在教學改革潮流滾滾向前的今天,網絡信息、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已勢不可擋地涌進了我們的語文課堂。由于它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它還能穿越時空的限制,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倍受廣大師生的青睞。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工作加強對現代化信息教學的研討、研究和應用的力度。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本著以運用現代化信息教學手段打造高效課堂,確保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為目的,而且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的要求值得深思。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淺談幾點應用現代化信息教學的看法。
一、對當代教師的要求
1.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先進,富有時代感,教學重點突出,教法得當,在難點的突破上,有創(chuàng)新的痕跡,三維目標落實的到位有效。
2.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教學過程自然流暢,運用信息化手段比較熟練。注重了學生從“整體——部分——整體“的認知規(guī)律。
3.整個課堂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運用恰當,探究合作的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有一定的研討價值。
4.教師善于把教學當作一種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求知,在快樂中學習。課堂氣氛生動活潑,都能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5.老師們的教態(tài)要自然,教學語言清晰、準確、生動、形象。板書設計合理規(guī)范,新穎,有創(chuàng)意。
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1.輔助教學不要喧賓奪主
由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所以教學需要大量的知識背景和相關資料來輔助。而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媒體和網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多媒體,還是電子白板,甚至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它們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無疑是錦上添花。但我們有的教師卻忽視語文學科本身的一些特性,把語文課上成了信息技術課或各種音頻、視頻、文字、圖案等大雜燴。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起伏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的體驗都消失在冰冷的大屏幕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示的一些課件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色彩艷麗,圖文出現的方式不斷變化,各種聲音輪番上陣,這些在教學中不顧學科的屬性,不考慮教學內容是否貼切的做法,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的連續(xù)性,這樣的課件和網絡信息不但達不到現代教學的真正目的,反而覺得有些喧賓奪主。因為強烈的感官刺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挖掘和關注,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有的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就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就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尤其在評選優(yōu)質課上,非得有網絡信息和多媒體課件的參與不可,這樣的課似乎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否則好像犯了天條戒規(guī)一樣。但老師們卻否忽略了一點,多媒體課件和網絡信息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是為教學服務的,而不是我們的教學讓媒體課件和網絡信息牽著走。
2.生搬硬套媒體,濫用網絡資源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大忌
任何教學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多媒體網絡信息也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比如:課件和信息在情感交流、記憶分析、動手合作等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一些強調語言積累、口語交流的課程并不十分適用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實施教學。如果我們單純的生搬硬套媒體,濫用網絡資源,那么這樣的課堂一定是走馬觀花,擺花架子,華而不實。也就是說整個教學表面上看很華麗、很花哨,實際上是作秀、走過場,實用的東西并不多。這樣的課堂它絕對不是高效課堂。那么,網絡信息(包括音頻視頻)和多媒體課件什么時候用才適時,適宜呢?我認為:教學開始時,新課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氛圍時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用;教學結束時,課外知識拓展和延伸時運用……我們課堂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也要講究豹頭、豬肚和鳳尾。所謂豹頭就是新課導入要豐滿厚重,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要濃厚;所謂豬肚就是教學重點突出,內容充實,深研教材,使薄書變厚;所謂鳳尾是指教學總結要灑脫漂亮,干凈利落,回味無窮。因此,在這三個關鍵步驟中恰當巧妙地運用教學媒體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者之間的關系要相互協(xié)調
要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者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課前備課要深鉆教材,教學探究要向深層次的方向發(fā)展。由于教師教學前,挖掘教材的內涵還不夠,對教材沒有認真剖析,沒有潛心會文本,沒有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課堂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處理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也就不能很好的將德育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正因為文本研究的不透,在課堂中也就無法讓學生閃現的智慧的火花,從而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二、注重教學的駕馭和調控,加強教師的應變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的應變能力和調控能力欠火候,往往被學生的思維牽著走,課堂語言不干練,拖泥帶水;教學總結時語言不夠精煉,不能達到一針見血、耐人尋味的效果;
第三、注重教學資源和教材有機的整合。資源共享并不等于拿來就用,網絡上的資源,要根據教學需要加以借鑒、吸收和整合,教學前,必須精心選擇內容。至于對教學課件的刪減、整理和應用,以及各種教學資源如何和學生實際相結合還需要老師們多下功夫去摸索和研究。
第四、要熟練掌握現代化教學運用的基本功。電子白板、多媒體和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運用方法、技巧要熟練掌握,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總之,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拓寬學生的知識和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