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珂
摘 要 在教育學上,說服,一向被視為德育的首要方法。推崇說服,意在反對壓服,倡導以理服人,啟發(fā)自覺,而不是以力服人,迫人屈從,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道德主體。作者從三個方面對“說服”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說服 教育學 德育理論體系 學生 道德主體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學上,說服,一向被視為德育的首要方法。推崇說服,意在反對壓服,倡導以理服人,啟發(fā)自覺,而不是以力服人,迫人屈從,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道德主體。教育學在闡釋說服法的意義時,也常從效果出發(fā),看重以理服人則心悅誠服,以力服人則口服心不服。其中蘊涵著在德育方法上對學生作為人的尊重,反對對學生的侮慢、體罰、凌辱,關系到是用道德的方法還是用非道德的方法進行德育,確乎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應當充分肯定。
教育學上的說服論帶有相當大的抽象性或“書齋氣”,不僅對現(xiàn)實的德育經(jīng)驗缺乏總結(jié),而且對現(xiàn)實的德育問題也缺乏辨析。審一審所說之理是否道德,值得人信服,查一查所用之法是否道德,讓所說之理可讓人信服,問一問說服常說而不服的原因,弄清由說到服的條件,從而使說服更誠實,更明智,更有實效,很有必要。說服法在教育學德育理論體系里并不是孤立的東西,而是凸顯了這種理論體系的邏輯思路與傾向,透過對說服法的辨析也許還可以對反思德育問題有所助益。
1說之在理問題
說服之“說”,意在讓學生明理、服理。因此,首先就有一個說之在理的問題,即回答以理服人的理是什么理的問題?既言教育,就不會贊同放任自流。教育要引導學生遵循社會規(guī)范,做社會公民,而不是驅(qū)使學生反社會,反人類。但所說之理,是育德還是誘使悖德。有的人提出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例如,孔子要求學生“立于禮”,倡導對學生要“約之以禮”。一般說來,這是對的。但孔子之“禮”與以君父為本的宗法等級制度相聯(lián)系,是同人際平等相悖的,同他所說的“仁”也不盡一致,這在當時也許還有一定合理性,在現(xiàn)代就不怎么合理了。孟子倡導民貴君輕,應該說比孔子大大進了一步,但用現(xiàn)代觀點看,所謂“民貴”并非民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薄懊褓F”是為了安全行舟?!懊癖尽钡哪康倪€是“君本”,“官本”,作主的不是民而是“君”、“官”。如此看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還有待作出現(xiàn)代詮釋;對所說之理,不可不察。用強制方法迫使學生就范,固然是抹掉學生人格尊嚴,剝奪學生自我;用說服方法誘導學生甘愿信從不合理之理,其實也是侮慢學生人格尊嚴,消解學生自我。德育育德,意在培養(yǎng)道德主體,而不是馴化道德順民。
說之在理,就要持之有據(jù),讓所說之理得到事實的有力支撐。因此,人們常強調(diào)要擺事實,講道理。季羨林先生說,要說真話,不說假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學者如此,教育者亦須如此。但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要真正做到卻很難。如今,信息壟斷與信息泛濫并存。人們生活在話語信息網(wǎng)絡之中,形形色色的廣告鋪天蓋地,教育者常為信息的真假莫辨、既多余又短缺而苦惱。從主觀方面看,作為教育者,在說服學生時,要真誠,首先要問問自己,對所說的事實、道理是否相信,是否可行,是否可愛,做到信其真實、知其可行、感其可愛才說,知其假就不說。如果自己都認為不可信、不可行、不可愛的東西,就不要拿去說服學生。德育的目的在于成德而不是悖德,在于引導學生做誠實人而不是做雙面人。
2“說”的局限性問題
說服法的意義不在“說”而在“服”;不僅口服,更要心服,行服。教育學在闡釋說服法時常誘導人在“說”字上狠下功夫,沒有看到“說”的局限性。
人的品德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既要內(nèi)在于心,還要外顯于行。一個心、行統(tǒng)一的,合理審視生活、評價生活、選擇生活、更新生活的人,才是具有完整品德的人。說服對培養(yǎng)學生品德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但僅僅是“說”往往“培養(yǎng)”的是“說德”,既未進入“心德”,更談不上“行德”。有的人感到說而未服、說而不行的尷尬,于是提出,說服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在說之外加上了情、行、恒,這的確有助于彌補“說”的缺限,改善德育效果。
說服要導之以行,德育要實現(xiàn)道德觀念的踐履,就要回歸生活,組織生活,關注生活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導向和文化解讀,指導學生對生活的審視、評價、選擇與更新,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生活方式。在這方面,無論是學校生活還是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都大有反思的必要和大有作為的空間。
3學生的主體到位問題
說服法所說的說服通常指教育者說學生服。這里有一個由說到服,由他育向自育的轉(zhuǎn)換過程。學生是這個轉(zhuǎn)換過程的主體。他育可以主導學生品德的生成,不可忽視,但這種主導的意義在于啟發(fā)和規(guī)范學生的自育。學生才是自我靈魂建構(gòu)的真正工程師,自我精神境界的開拓者。沒有學生主體到位,就沒有學生的自育,更不會有學生的真服。對此,筆者以為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3.1說與灌
教育學講說服,常給人以居高臨下的單向灌輸、線性決定的感覺。麥克萊倫在其《教育哲學》中提到,教育學行為主義可能謀取政治支持,使其成為學校教育機構(gòu)內(nèi)正在施行的官方哲學。灌輸論是否是其表現(xiàn)之一?說套話、大話、空話、假話成風,灌輸論是否應當承擔一定責任?
德育育德是他育與自育雙向互動的過程,重在自育,而不是靠單向灌輸。學生品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無疑需要他育的引導、激勵、規(guī)范,但更有賴于學生的自我建構(gòu)。他育的意義在于引導、激勵、規(guī)范學生自育,落實到學生自育。沒有學生的自育,教育者的說等于白說。學生的生活歷練與對現(xiàn)實生活和人類文化的體驗、感悟才是自我品德生成的基礎。說服應當是教育者與學生、所說之理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雙向互動,視界交融。如果說道德可教,也不在說教,不在灌輸,而在對生活的指導,對學習領悟的指引,對人生意義、價值觀念、社會理想追問的啟發(fā)。灌輸說的弊端在于抹殺學生在品德生成中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品德生成卻恰是一個主體對自我人生意義、生存態(tài)度、理想信仰的理解、體驗、領悟、判斷、選擇和積淀、拓展、提升的過程。只有引導學生自主地拓展自己的精神境界,能動地創(chuàng)新現(xiàn)實生活境界,學生才能成長為道德主體。說服要循循善育,啟發(fā)學生在道德上自尊、自主、自為、自強、自省、自律。在這一意義上,孔子的啟發(fā)式與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似應得到重視。
3.2說與壓
說服法反對壓服。這個“壓”指何而言,是不是只指體罰、侮慢?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jīng)博士;古之讀經(jīng)研經(jīng)者沉溺于“我注六經(jīng),六經(jīng)注我”;宋儒要求“存天理,滅人欲”;明清之科舉考試,《四書》是主要內(nèi)容,而且要以朱熹所注為準。如此等等,所說之理可信還是不可信、可愛不可愛、可服還是不可服,姑且不談,僅就做法來說,是說服還是壓服、誘服?如此得來的服是心悅誠服還是無奈屈服?
求仁需約之以禮,導之以行。育德需法紀、制度的支撐和踐履的歷練。要把仁與禮、行,說理與法紀約束、制度規(guī)范和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這是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體現(xiàn)以人為本,而不是相反。
3.3說與悟
對德育來說,說服所說之“理”,以理服人之“理”主要是人理,而不物理,它討論的是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價值取向,而不是物的特性、規(guī)律。教育學對德育的說服方法作了主智主義的闡釋,把育德問題變成育智或非德育問題。智育過程主要是非理性支撐的對事物的理性認知過程,德育過程則主要是理性支撐的對人生價值非理性體悟過程。育智有助于育德,但從智到德還有個從知到悟的轉(zhuǎn)換過程。德育所說之理是為了引導學生選擇生活,選擇人生。說而進腦入心見服的關鍵主要不是對事物的認知,而是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感悟、覺悟。為了讓學生悟,教育者說服所說之理,就要直面生活,不只是描述對事物的認知,而且要表達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是悟的基礎,根源,說只是指導悟,提升悟。因此,要把所說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啟發(fā)學生審視生活境遇,反省生活經(jīng)驗,體驗生活意義,喚發(fā)仁愛之情,追求高尚生活與人生境界,評價是非,判斷需要,端正利害,調(diào)節(jié)關系,改進行為,為善拒惡。德,由可知到可行、可信,再到可愛、可敬,再到生命之不可或缺,當作自我實現(xiàn)的目的,為之奮斗,主要是個悟的過程。
3.4說與說
說服之說是否只是教育者說,而不允許學生也擺事實,講道理?學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有其獨特的經(jīng)歷與社會實踐、社會交往,觀察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現(xiàn)象,可以體驗到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公平的張力,會有自己的思考、悟解與評價、道理。他們也有他們想說的東西。說服并不是教育者的特權(quán)。如果只是教育者說,而不允許學生也說,那就將是無視學生在道德成長上的獨立思考與獨立實踐的權(quán)利與責任,也無助于學生品德成長。學生對生活境遇的不滿和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可能不切實際,甚或浮躁、偏激,需要的是寬容、疏導,而不是打壓、圍堵。說服要堅持一元化的價值導向并不意味著要搞一言堂。學生的道理與教育者的道理碰撞,才能有所謂視域交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情感、意見,揚善批惡,更能得出實事,顯出全理,敞亮意義,學生也才能真信真服,成為道德主體。馬克思說:“我們的任務是要揭露舊世界,并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边@一論斷對我們今天也同樣有其現(xiàn)實意義。我們的社會在改革中前進,世界風云激蕩,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學生對現(xiàn)實的批判,恰恰是他們參與“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的表現(xiàn),并在這種參與中成長為建立新世界的實踐主體。
3.5一與多
現(xiàn)實生活是人的品德生成和發(fā)展的源泉和基礎。德育育德要關注組織生活,指導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陶冶和磨勵品德,但也要重視文化、歷史、理論所展示的人生經(jīng)驗、價值觀念、社會理想對學生品德生成和發(fā)展的意義。文化、歷史、理論所展示的人生經(jīng)驗、價值觀念、社會理想以及倫理學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都具普遍性,而學生個體的現(xiàn)實生活和面臨的道德問題則具特殊性。要引導學生開展文化、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生活的對話,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批判地吸取人類生存智慧,使個體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需求意圖上升為理性支撐的信念、理想。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體現(xiàn)為學生品德生成的內(nèi)化與外顯的互動過程。
思想品德課采取綜合的形式,是貼近生活的表現(xiàn),有利于學習行為規(guī)范,適應生活,應對生活。更根本的還在于直面生活,并透過生活。透過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則、交往程序、紀律、法規(guī)、制度探尋其所寓涵的核心價值觀念,領悟人生意義,提升評價、選擇、更新生活的能力。
這種德育領域的一與多的統(tǒng)一,也許就是孔子所謂的“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就經(jīng)驗說,“一”是個人生活的切身感悟,就理論說,“一”是群體實踐經(jīng)驗普遍性的概括,把握“一”,就可堅定實踐意向,增進實踐智慧,遷移、運用于許許多多的特殊場合。
德育,只有主體到位才能培育道德主體。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