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慧著名旅游節(jié)目主持人,曾任臺灣地區(qū)中廣外制廣播節(jié)目企劃、執(zhí)行制作;環(huán)宇電臺新聞記者、播報及環(huán)宇電臺旅游節(jié)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著豐富的旅行知識和積累。
已出版著作有親子暢銷書《旅行,是最好的教養(yǎng)》《旅行,帶孩子看不一樣的世界》等,在親子旅行類家教圖書中受到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華人父母們的好評和喜愛。
我相信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爸爸媽媽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疑問:“都說了多少次了,怎么還是學不會?”或者:“這么大了,怎么這點事都做不來?”遇到這些問題,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動嘴說&動手做
其實在孩子不斷重復同樣的學習或行為上的錯誤時,我們首先該問問自己,是否讓孩子有實踐并且了解的機會了呢?
在德國,孩子們除了從大自然體驗生活之外,日常生活中,學習的一項重點就是“動手做”,無論在行為上還是學習上,讓孩子有機會親自動手做,是引導孩子迅速學會的最佳方式。
我在到德國居住之前,也承襲了上一代普遍留下來的觀念,動“嘴”來教孩子做事或是學習。比如:“這個東西(燭火或熱湯)很燙,你不能摸喔?!?/p>
但是孩子并無法真正地體會到,你所說的東西有多燙,燙傷了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所以多半是呈現(xiàn)著一種“有聽沒有到”的接收狀態(tài),常常要等到真的燙傷了或是嚇到了,才理解父母的提醒。而在德國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們會用各種方式讓孩子體驗到他們言語中的提醒。
像接近燙的東西,這樣的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迅速地接近燙的東西,感受一下溫度,然后再搭配圖片向孩子說明燙傷的后果,孩子就會容易留心燙的東西了。一般這樣的方式比“說”而不“做”的教導方式有用得多。
兒子小K的故事
在德國有些幼兒園老師也會帶孩子用簡單的小實驗來學習生活知識。
小K在德國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帶大家做“蠟燭為什么會熄滅”這樣的小實驗,將點燃的蠟燭蓋上玻璃燒杯,然后蠟燭會慢慢地熄滅。每個孩子都可以自己試著做,大家都做完了之后,老師再用簡單的語言,解說蠟燭會在燒杯中熄滅的原因。
在中國,也許很多家長會質疑,為什么讓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做有火的實驗呢?豈不是很危險?而德國人的觀念則是:不要因為擔心危險而不讓孩子嘗試,帶孩子做過一次并解說如何用火與防范危險之后,在孩子的腦海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將來孩子獨自面對類似的狀況時,腦子里就會馬上浮現(xiàn)正確的應對方式。這就是他們堅持讓孩子動手做的原因之一。
而德國很多博物館也都有親自動手做的小實驗,一旁的解說員會為孩子解說。非常強調動手做的重要性。
在秋天,德國幼兒園常會帶孩子到森林里撿拾野果、落葉,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并帶孩子準備食物給小鳥們,幫助鳥兒過冬。有些老師、家長習慣陪著孩子親自動手栽種植物或蔬菜,然后帶著孩子每天澆水、施肥、鋤草,等待收成。有些德國人甚至帶孩子在森林里或院子里挖幾個洞,分別將塑料袋、紙張、玻璃、果皮等各種不同的東西埋進洞里,過幾個星期再挖出來看看這些東西產(chǎn)生什么變化,此時可以順便告訴孩子,保護環(huán)境生態(tài)的重要性。這對孩子來說絕對記憶深刻!
沈老師
育兒經(jīng)
這樣帶領孩子親自感受的過程,除了是一種生活體驗,培養(yǎng)孩子對萬物的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獲得了親自操作的機會,以及學習親自操作的能力。
這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很簡單,卻也最扎實的一環(huán)。
一點一滴“做”出來的
生活習慣
除此之外,在德國幼兒園里,綁鞋帶、收餐盤都要自己學著做,在孩子自己做不好的時候,大人必須示范給孩子看,然后再從旁協(xié)助與鼓勵。
說到生活習慣的實際學習操作,還可以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排放鞋子這件事。
回亞洲之后,因為離得比較近,我經(jīng)常有機會到日本,拜訪日本朋友和旅行,借由旅行和訪友的這些過程與觀察,我發(fā)現(xiàn),日本人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讓孩子以行動來印證和學習。日本人進入室內習慣要脫鞋,從小日本媽媽就會教孩子如何把鞋子放整齊,如果孩子做錯了,就馬上把孩子叫到跟前,親自再示范一次,讓孩子跟著做,多做幾次孩子自然就了解了。
有一次,在日本九州島的別府, 搭公交車的時候,大約下午4點多,老師帶著幼兒園的七八個孩子上了車,到站時下車,孩子的家長會在公車站牌處接孩子,而在下車之前,每個孩子都要對司機先生敬禮并說聲“謝謝”才下車。其中有個孩子,大概是看到媽媽太高興了,急著沖下車,竟忘了跟司機先生說聲謝謝,馬上被幼兒園老師叫住,重新對司機說聲謝謝才下車。我看了真的覺得太驚奇了,同時也深深相信,好的生活習慣,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在生活中“做”出來、實踐出來的。
德國人對于生活習慣的要求也是如此。兒子小K小時候在德國念小學,每天我到學校接他的時候,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到輔導老師穆勒太太跟前跟她說:“我媽媽來接我了,我要回家了,再見。”
而穆勒太太如果看到小K帽子沒戴好,總會把他叫住,說:“你的帽子戴反了,這條線是必須在后面的……你要把這條線對齊……”然后再示范一次為小K戴上。光是這樣一個小動作,我就看了很多次,時間久了之后,小K再也不會把帽子戴反,而且如果看到別人帽子戴反了,還會馬上告訴他。
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小習慣,但是在不經(jīng)意地提醒孩子重復這些動作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將之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了。
類似的事情,在德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習以為常了。
有個德國孩子對鬧鐘產(chǎn)生了興趣,就拿著它去問爸爸:“這個鬧鐘為什么會動呢?”
“拆開看看,答案就在里面喔。”小男孩的爸爸這樣回答他。
這個爸爸知道,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遠遠不如他自己去找尋答案來得印象深刻。
沈老師
育兒經(jīng)
與理論式的教育相比,德國人通過讓孩子自己親自實踐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知識、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等等。給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機會,也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對自己產(chǎn)生信心,樂于探索與學習新事物。
當然,這也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愛心,讓孩子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