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泵磕炅⒋海耖g總有個講究,要“咬春”。所謂“咬春”,南方吃蘿卜,北方吃春餅。清人寫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xì)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jié)物鄉(xiāng)園味,取次關(guān)心白發(fā)新?!逼鋵崳Т旱闹饕康?,就是到了時令要吃些新鮮蔬菜,感受春天的氣息。
香椿
每到開春,香椿樹上就開始爆出嫩芽,取一根長長的竹竿,前端綁上鉤子,在樹上一鉤,就能取下嫩芽。捆好的嫩芽深紅淺綠色的一小捧,在菜市里就要賣到二十多元之貴。不過,香氣十足的嫩芽還是會吸引食客來嘗個鮮。
正所謂“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后椿芽如木質(zhì)”,吃香椿,最好就是在谷雨前后,最常見的吃法莫過于香椿炒蛋:香椿芽剁碎末,與蛋液混合后同炒,香氣四溢。如果拿來拌豆腐,則最好先用沸水燙一燙香椿芽,去除其中所含的亞硝酸鹽,然后用香油和鹽調(diào)味即可。
香椿的味道,有的人非常喜歡,而不習(xí)慣的人卻多認(rèn)為它“有藥味”,也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般的存在。不過,因為它的營養(yǎng)成分高,應(yīng)季宴請上總少不了它的現(xiàn)身,也被列為“小八珍”之一。
馬蘭頭
馬蘭頭原名“馬攔頭”,據(jù)說是因為這種野菜生在田間地頭,馬兒最愛吃它,總是留在原地不肯挪步,于是得名。后來,“馬攔頭”還演化出了挽留行人之意——袁枚在《隨園詩話補(bǔ)遺》里記載道:汪廷防至上海任官,離任時,村中小童紛紛獻(xiàn)上馬攔頭以贈行,一時傳為美談。還有人賦詩云:“欲識黎民攀戀意,村童爭獻(xiàn)馬攔頭。”
小時候,一群孩子在公園里邊玩鬧邊摘取野生的馬蘭頭,到了晚上,就給餐桌上加了一道菜。長輩們將馬蘭頭放進(jìn)滾水燙熟,去除苦味,然后撈起,和香干一起切碎,再拌上鮮醬油、芝麻油,就成了一道時鮮的“涼拌馬蘭頭香干”。從小到大,吃過的馬蘭頭基本上都是“粉身碎骨”的體質(zhì),直到有一回,吃到清炒馬蘭頭,方知馬蘭頭原來不必剁碎,也可以很美味。
蠶豆
春天的很多蔬食野味都有時限:比方說螺螄吧,清明螺,賽過鵝,可是一過清明就多籽,只能趕在清明前多吃幾頓。再比方說蠶豆,也是只能在十幾塊錢一斤的時候狠狠心買三斤來剝一斤豆,雖然眼看蠶豆隨著春雨一天比一天便宜,可是真等便宜到3塊錢就能炒一碗的時候,已經(jīng)老得不能入口了。
在一碗蠶豆必須破費(fèi)30元以上的時候,就是蔥油蠶豆最好的季節(jié)。油鍋熱起,放入多多的油,多多的蔥花,下蠶豆煸炒,加水,蓋上鍋蓋燜——燜到豆子熟軟而蔥花仍綠,是門技術(shù)活。講究點(diǎn)的,還要用雞油來炒。
等到3塊錢一碗豆的時候,基本上蠶豆就只能拿來剝豆瓣了。豆瓣倒是也有很多的用途:煮咸菜豆瓣湯、炸豆瓣酥、做發(fā)芽豆、豆瓣醬,都是美味。剝好的豆瓣可以吃一整年,也有不剝豆皮,拿來做“蘭花豆”“鐵蠶豆”的吃法。不光上海人愛吃豆,埃及人還把蠶豆奉為國菜,有炸蠶豆丸子、燉蠶豆泥等傳世。
薺菜
俗話說:“寧吃薺菜鮮,不吃白菜餡?!彼j菜又名護(hù)生草、菱角菜,營養(yǎng)價值很高??雌饋砘翌^土臉帶著泥巴,可其中的胡蘿卜素含量卻可與胡蘿卜相當(dāng),維生素C含量甚至比西紅柿還要高,沒想到吧。
而薺菜之鮮美,還有一句俗話:“吃了薺菜,百蔬不鮮。”所以,上海人喜歡用它來給各種味道寡淡的食物提鮮:放到白胖的年糕里,就是鮮美的薺菜炒年糕;放到白嫩的豆腐里,就是薺菜豆腐羹;放到白軟的山藥里,就是薺菜燴山藥,都是白綠相間,好看又好吃。
和馬蘭頭一樣,薺菜也是田間地頭的野菜,鄉(xiāng)下提著籃子走一圈,薺菜就堆滿了提籃。
春筍
蘇東坡有言:“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后來吃了“筍燜肉”,他老人家又補(bǔ)充說明道:“若使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筍燜肉。”
每到春季,上海人家“不瘦又不俗”的,還有一道“腌篤鮮”。剛開春時候的春筍,簡直和當(dāng)年李商隱詩句里一樣金貴:“嫩籜含苞初出林,五陵論價重如金?!钡僭趺淳蚣?xì)算,上海人都不會怠慢一碗“腌篤鮮”:鮮肉咸肉本來油膩,加上粗纖維低脂肪的春筍以后,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濃而不膩起來。
“世有三鮮”,除水里魚,陸上菇,就是山中筍了。在上海,還有一道“油燜春筍”也是民間最愛,正是濃油赤醬本幫菜的代表作。林語堂說:“竹筍之所以深受人們青睞,是因為嫩竹能給我們牙齒以一種細(xì)嫩的抵抗?!?/p>
雖然春筍易老,但人們還是想到了保鮮的辦法:曬筍干。一過清明,春筍的鮮嫩就大不如前,所以曬筍干也要趕在清明之前,像“明前茶”一樣,曬出“明前筍”。20斤鮮筍只能曬出1斤筍干。而在沒有春筍的季節(jié)里,筍干就成了食客們最大的寄托,拿來放到水里浸泡還魂,鮮嫩雖不及春筍,香韌卻更勝一籌,用來燉肉,用來煲湯,都是一絕。
地衣
地衣看起來就像更加薄脆的木耳,所以它也常常會被叫作“地木耳”。地衣,顧名思義,生長在地面,每一片都像大地的耳朵。每年春雨過后,就會在一片片一朵朵地冒出來。
做地衣美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炒:洗凈的地衣在開水中燙過,撈出擠干,起鍋倒油翻炒即可出鍋。也有加上雞蛋的做法,清香四溢。吃口上,地衣要比木耳更加脆嫩,由于得來不易,也是宴請餐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