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如果說成功學少聽為好,那失敗學簡直就不應該聽。
這些年“成功學”盛行,各種技巧,各種點子,各種交往之道,各種一擊而中,終于令人厭煩,于是現(xiàn)在人們開始要重視失敗了,要開始講“失敗學”了。
看起來,這是反其道而行,是別開一種生面,讓人思考些新的東西,但我覺得,這不過是“成功學”的變種,不僅后面拖著的仍然是一根“成功”的尾巴,而且全部的“致思”所向也只是“成功”而已。
“崇尚成功,寬容失敗”,這被認為是一種急需建立的新的社會文化。崇尚成功,這一點,我們何曾沒有呢?成王敗寇,早就是了,何待于今日。但“寬容失敗”,似乎確實是一種新提倡。使敗者不成為草寇,不成為落湯雞,不加恥笑,不給白眼,而加以理解,予以同情,完全接納,平靜待之,這是向所不多見的?,F(xiàn)在要提倡起來,好過“成王敗寇”許多,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這甚至可算是至境了。
然而,這也就是“成功學”的至境而已。世界也好,人生也好,社會也好,到底不是“成功學”帝國的領土。“不成功便成仁”,賭上一命,固然可以刺激人的勇敢,但也未必總是值得去做。大千世界,要有比較,但也不是按一個模子比得了的,而是各呈面相。人生如歌,固然可以慷慨奏凱,也往往有歲月靜好,談不上成功或是失敗。
社會更是大過太平洋,容得下各種生活,并非總要成為人上人和人下人的較量之地。商場如戰(zhàn)場、考場如戰(zhàn)場、職場如戰(zhàn)場、官場如戰(zhàn)場,到處都“如戰(zhàn)場”,這就是“戰(zhàn)場價值觀”,比喻據(jù)說很形象,看上去都是血肉橫飛,你死我活,生死成敗,天無二日,但這是錯誤的社會認識論,片面的人生哲學。
講成功學,是以成功為目標的;講失敗學,也是以成功為目標,而不是以失敗為目標的。這就是成功學與失敗學的殊途同歸。失敗與成功對舉,而且只與成功對舉,以成功為標準,以成功為目的,兩者關系,如幣之兩面,歸于一體。所以,看到講失敗學的,講來講去,不過是“勵志學”,所謂“挫折教育”,是吹盡黃沙始到金,驗證“失敗乃成功之母”,通過失敗直奔成功而去。
還應該看到講成功學和失敗學的,大抵都是同一類人,即自認為也被認為的成功之人。因為成功,才有資格去講成功學,才更有資格去講失敗學。一個“失敗者”,要講失敗學,有誰會去聽呢,有什么號召力,有什么市場呢?成功者的麥城故事,是成功故事的調料,是成功結局的佐料,講述者帶著驕傲,聽聞者帶著會心,有成功打底,故事才生動起來。倘若只是失敗,那就沒有什么聽頭,講多了便是祥林嫂。失敗學,是面向成功之學,是成功導師的另類教學。而且,一個人成功了,講成功學,還算是“往高層次帶人”,但偏講失敗,似乎失敗才是終究要接受的好事,那豈不是言不由衷,豈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豈不是“往溝里帶人”?
我聽到成功者講成功學,雖然對其驕然得色“隨時受不了”,但還多少覺得不無本色;但聽到成功者講失敗學,那掩不住的成功之色,以及那不知所云的對失敗的津津有味,總覺得比講成功學還要少一份真實。
道理難道非得要在成敗的基座上開講嗎?人生難免于面對社會,面對比較,面對高下之別,但總是要各人去自我面對,而非成為他人的參考,服從他人的排位。一個平常的人可以是自在的人,一種平靜的生活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生命在自己的生活中,硬要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成敗,也不妨是一種理解,但生命的意義有比成敗豐富得多也純粹得多的內容。舍身取義是成還是敗,生如夏花是成還是敗,淡如秋水是成還是?。繜o論積極還是消極,無論進取還是退守,都不是成敗可以包含得了的。
越來越像心靈雞湯了,但我的意思是如果說成功學少聽為好,那失敗學簡直就不應該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