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新聞用于小說時,關鍵要處理好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與文學的藝術真實性的關系。余華以獨特的視角和敘述手段將新聞進行了重組,使符號化的新聞有了生命,并揭示出新聞背后隱藏的現實的荒誕和人性的復雜。但新聞語言的大量借用與一些素材處理的平面化也削弱了小說的文學性。
關鍵詞:《第七天》;新聞;文學性;得失;重申
作者簡介:郝瑞琳(1990-),女,山西人,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01
1、社會新聞與文學的簡單界定
社會新聞以實事求是為原則,新聞記者對事情采取零度介入的態(tài)度,將事物的客觀真相如實呈現。新聞指涉的是事件的“客觀真實”。文學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借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文學講求的是“藝術真實”。在將社會新聞引入小說時要處理好客觀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
2、《第七天》對社會新聞的超越
2.1《第七天》將新聞故事情節(jié)化
新聞給人以客觀非虛構的真實,但新聞是平面化的,余華巧妙地將新聞具體化,情節(jié)化,使得新聞具有可讀性,增強了文學性。鼠妹和伍超的故事,新聞原型中只簡單交代了一女子因男友送假 iphone 要跳樓這一事件,主人公僅用一年輕女子和一男子一筆帶過,這種處理無疑是平面化符號化的。而在《第七天》中,作者不僅通過主人公楊飛,以第三者鄰居的視角去敘述發(fā)生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還通過伍超的好友肖慶講述伍超在得知鼠妹死亡消息時的真切反應以及他為鼠妹賣腎買墓地的后續(xù)故事,最后又分別讓鼠妹和伍超各自講述她們之間的愛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心酸往事。多角度側面交叉敘述,兩個生活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2.2《第七天》呈現出新聞背后的荒謬與溫情
在小說中介入社會新聞,的確,很容易讓讀者產生“網已有之”的誤解,作家也很容易做出就事論事的平面判斷。但是,如果文學能在新聞事件背后創(chuàng)造出完整而富于生氣的“第二現實”,那就非同一般了。余華沒有停留在對社會新聞的簡單描摹上,而是以獨特的視角透視出荒誕新聞背后的真實,以及荒誕背后作家對于人性美的呼喚?!兜谄咛臁纷髡摺耙运缹懮獜乃勒呤澜绶从^現實世界是第一重荒誕;以荒誕形式表現的荒誕現實是第二重荒誕?!痹谶@個荒誕已經司空見慣的時代,人們也許變的冷酷麻木,但當作家將各種現實的荒誕聚焦在一起時,仍給我們以心靈的刺痛。但余華在敘述冷漠時并不是對冷漠的留戀,而是給予諷刺和抗拒的,以此來表現對現實美好人性的呼喚。在《第七天》中,有著對現實的荒謬的揭露,也有著荒謬的背后呈現的人間溫暖的愛情與親情。
3、《第七天》借用社會新聞的缺憾
3.1新聞語言的過度運用
新聞語言強調客觀準確。而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它要求敘述語言要有一種內指性,指向人物內心,將人物內心的潛意識以一種合乎情感的語言呈現出來?!兜谄咛臁吩谇楣?jié)的敘述中,將新聞語言穿插其中,這就豐富了文學語言的表達,但是這種寫作技巧雖能產生真實的藝術效果,卻弱化了小說自身的文體性。直接轉述新聞報道,如小說中的火災事件,就是對新聞報道的直接轉述,削弱了小說的文學性。
3.2素材處理的平面化
素材的處理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創(chuàng)作構思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要對素材進行必要的選擇、改造、變形處理和重新排列組合,堅持文學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原則,以自己的獨特感受、意志、情感、傾注到小說中,使藝術作品成為“人的對象化”的產物?!兜谄咛臁吩噲D將現實與虛幻,荒誕與真實全部納入其中,但較短篇幅的小說不能將其全部容納,這就造成小說素材處理平面化。于是,《第七天》的敘述呈現片段性,一件事沒有敘述完,沒有深刻挖掘,另一件事的敘述就又出現,不斷打破前面的敘述,使文章看起來像一系列事件的拼貼展覽,讓一些原本很好的素材被處理成平面化。
4、小說借用社會新聞的重審視
小說借用社會新聞的價值。米蘭昆德拉認為:“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其使命就是要見證和記錄生活和現實存在,小說的存在理由是要永恒的照亮生活世界,保護我們不至于墜入對存在的遺忘。”將社會新聞介入小說,使小說成為當下社會的一個見證者、記錄者。這將給后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可靠的素材。
小說借用社會新聞的策略新聞寫入小說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作家要處理好新聞素材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拔膶W與新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學性,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會在不同側面折射出小說本身所應該具有的文學性,同時文學的真實不是新聞的真實,而是本質的真實,情理的真實。”在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都源于新聞事件,如托爾斯泰的《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王安憶《長恨歌》等。作為優(yōu)秀的小說家,在將新聞寫入小說時,要注重事件的細節(jié)描寫,通過合理的想象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并揭示出新聞背后的真相,透視出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可闡釋性。
讀者理性看待小說對社會新聞的借用。讀者常常會拿經典作為衡量文學的標尺,這就使的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必須沿著傳統(tǒng)的軌道,否則就會被質疑,冒犯文學的純正。作為衡量文學的標尺,就像法國評論家蒂博代談到的趣味,趣味本身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它只作用于業(yè)已存在的東西,即已經完成的作品,標尺也一樣,它只是作為對已存在的界定。作為讀者,我們應拓寬接受視野,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給以客觀冷靜的評價。
參考文獻:
[1]余華:《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2]張清華、張新穎:《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研討會紀要》,《當代作家評論》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