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羅建蓉 錢金栿
【摘 要】 目的:分析德國小蠊油脂的化學成分,為其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依據。方法:采用溶劑回流提取法提取德國小蠊中的脂溶性成分,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對德國小蠊油脂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從德國小蠊油脂部位中共鑒定了55個成分,占峰面積的95.68%。主要為油酸(46.03%)、棕櫚酸(17.10%)、硬脂酸(5.50%)、棕櫚油酸(3.05%)。結論:德國小蠊油脂由多種化合物組成,其中以脂肪酸、酯、烷烴類為主。
【關鍵詞】 德國小蠊;脂溶性成分;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
【中圖分類號】R28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023-03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為昆蟲綱有翅亞綱蜚蠊目姬蠊科姬蠊屬昆蟲。德國小蠊作為藥用,歷史悠久,以干燥或新鮮全蟲入藥,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水消腫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癥瘕積聚、小兒疳積、腳氣、水腫、疔瘡腫毒及蛇蟲咬傷[1-2]。近年來德國小蠊化學成分的研究甚少,實驗采用GC-MS聯(lián)用技術對其脂溶性化學組分及含量進行分析和測定,以期為德國小蠊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
1 儀器與試劑
1.1 儀器 7890A/5975C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美國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
1.2 材料 德國小蠊樣品收集于云南大理,由大理大學楊自忠教授鑒定為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甲醇、正己烷等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樣品的制備 將德國小蠊全蟲干燥,粉碎過40目篩,稱取3.21g,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濃縮至小體積,正己烷萃取3次,減壓濃縮干,得到正己烷提取物0.07g,備做GC-MS分析。
2.2 GC-MS分析條件 Agilent氣相色譜柱(HP-5MS,30m×250μm×0.25μm);載氣為高純氦氣;起始柱溫為60℃,程序升溫5℃/min至280℃,保持10min;進樣量0.4μl以分流比5∶1分流進樣;柱流量1.0ml/min。EI離子源,離子源溫度230℃,電離能量70eV,質量掃描范圍為m/z 12~550;采用NIST11.L標準譜庫進行檢索。
2.3 分析與鑒定 按上述實驗條件進樣,得到德國小蠊的脂溶性成分的總離子流圖,見圖1。所得各組分的質譜數(shù)據經計算機檢索標準譜庫,各組分的相對百分含量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分析結果見表1。
從德國小蠊脂溶性化學成分中共檢出76個峰,鑒定了55個化合物,已鑒定的成分占總峰面積的95.68%。由表1可知,德國小蠊油脂的化學成分豐富,其主要組分為油酸46.03%,棕櫚酸17.10%,硬脂酸5.50%,棕櫚油酸3.05%,7-己基二十二烷2.82%,異二十七烷2.53%。在已鑒定的組分中,酸類占73.21%,烷烴類占14.65%,酯類占4.4%,甾醇類占1.52%,醇類占0.96%,酮類占0.8%。此外還檢出少量的芳香化合物二苯胺和醛類化合物2-辛基、環(huán)丙烷辛醛,各占0.07%。
3 討論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德國小蠊脂溶性化學成分主要為脂肪酸、酯、烷烴等類物質。實驗結果不同于邱文毅等報道的以C2~C5的揮發(fā)性酸和醇為主[3],樣品來源和提取方法的不同可能都是導致實驗結果不同的原因。德國小蠊油脂中油酸和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肉豆蔻酸甲酯和棕櫚酸甲酯等脂肪酸甲酯、二十七碳烷和8-己基十五碳烷等直鏈和支鏈烷烴類化合物、棕櫚酸乙酯、鄰苯二甲酸異丁基辛酯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較高。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血糖、調節(jié)血脂、降膽固醇和抗血栓等眾多功能[4]。研究表明,脂肪酸甲酯,尤其是十六烷酸甲酯能促進干細胞的增值[5]。德國小蠊來源于糞便和體表的引誘活性物質,是由多種烷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6]。棕櫚酸乙酯多應用于有機合成和香精香料中,通常在桂花、艾蒿等植物油中含量較高,赤芍所含的棕櫚酸乙酯具有潛在的護肝活性[7-8]。鄰苯二甲酸異丁基辛酯為楊桃酒主要的香氣成分之一[9]。亞硫酸丁基十二烷基酯、26-去甲膽甾醇-25-酮、2-(十八氧基)乙醇及檢出含量較少或未檢出的化學成分的活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通過對德國小蠊脂溶性化學成分的分析鑒定,為德國小蠊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
致謝:大理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提供GC-MS測試。
參考文獻
[1] 蒙超衡. 廣西藥用昆蟲種類的研究[J]. 廣西科學, 1997, 4(3): 208- 212.
[2] 郭建軍, 檀軍, 張平. 貴州省藥用昆蟲名錄[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37(2): 51- 65.
[3] 邱文毅, 文平, 吳海磊. 德國小蠊蟲體揮發(fā)物成分分析[J].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14, 25(3): 235- 238.
[4] 林杰. 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其應用進展[J]. 廣東化工, 2013, 40(6): 92- 93.
[5] 張越華, 曾和平, 陳東風. 脂肪酸甲酯調控鼠骨髓間質干細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 分析化學, 2007, 35(10): 1400- 1404.
[6] 楊惠, 張金桐. 德國小蠊聚集信息素的組分及含量測定[J]. 寄生蟲與醫(yī)學昆蟲學報, 2004, 11(1): 42- 46.
[7] 姚曦, 岳永德, 湯鋒. 梁山慈竹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抑菌活性評價[J]. 光譜實驗室, 2013, 30(5): 2344- 2350.
[8] 陸琳, 張萌, 王毅, 等. 赤芍中護肝活性物質的篩選與鑒定[J]. 中國中藥雜志, 2012, 37(5): 597- 600.
[9] 郭惜雅, 張麗玲, 黃鷺強. 固相微萃取—氣質聯(lián)用分析楊桃酒的主要香氣成分[J]. 農產品加工學刊, 2011, (5): 92- 94.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