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偉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開放式問題,開拓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是化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它是連接師生思維的橋梁,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而如何通過問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就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可以在化學課堂中為學生設計開放式問題,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同學們,這有兩瓶氣體,分別是二氧化碳、氧氣,你如何將這兩種氣體鑒別出來?”這時候學生都陷入了思考中。
生1:“老師,我想到了。將一根帶火星的小木條分別放入這兩個瓶子內,小木條立即出現旺盛的火苗的瓶子里裝的就是氧氣,因為我們上節(jié)課學了氧氣支持燃燒。如果小木條立即熄滅,則盛放的是二氧化碳氣體。”
生2:“還可以用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會使石灰水變渾濁,氧氣和石灰水接觸不會有任何現象發(fā)生?!?/p>
生3:“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在加熱的條件下會生成碳酸,碳酸可以用石蕊試紙來檢驗,而氧氣與水不會發(fā)生任何化學反應。所以,我可以讓這兩種氣體分別與水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之后用石蕊試紙來檢驗,石蕊試紙由紫色變成紅色的瓶內就是二氧化碳。”
師:“你們回答得都很棒!想到了這么多種方法,值得表揚。”
二、開放式任務,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如今的課堂已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場所。教師要抓住時機,在化學課堂中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式任務,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能夠在任務中大膽地想象,自由地發(fā)揮。
例如,在教學“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時,在引導學生學習到“單質與混合物”的知識點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同學們,請思考單質和混合物的特點。然后動手制作一個作品,要求這個作品能充分體現出單質和混合物的特點?!睂W生聽到教師布置的任務后,都很興奮,從而積極地去思考和回憶單質和混合物的知識點。之后,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開始了作品的制作,很快學生就完成了這項任務。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發(fā)現學生各有各的想法,有著很強的創(chuàng)造力:有的學生是以作畫的形式展示出單質與混合物,單質處畫了許多相同的圓圈,混合物處畫了一些不一樣的圓圈;有的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工藝品。
生:“我用紙團代表元素,并在紙團上做一些不同的記號;我用我的筆袋代表純凈物,筆袋的兩端分別代表單質和混合物,然后,單質這端放的是做了同一種記號的紙團,混合物這端是將不同的記號的紙團放在一起?!?/p>
總之,學生都別出心裁,每個人都創(chuàng)造出了很棒的作品,教師對其給予了表揚及鼓勵。
案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三、開放式實驗,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化學教學中伴隨著許多實驗,學生也對這些實驗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而教師總是習慣于自己做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這樣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實驗的本質。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主動將實驗交給學生,以開放式實驗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溶解性” 時,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設置了開放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化學奧秘。師:“溶質能否無限溶解在溶劑里呢?請利用手中的實驗用品,展開探究。注意實驗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睂W生都很興奮地進入到實驗探究中。學生積極思考,從腦海里搜尋可行的方法。這時候,有學生選擇了硝酸鉀晶體和水來進行實驗:學生在燒杯里放入一定量的水,之后慢慢地向水里加硝酸鉀晶體,并不斷攪拌,發(fā)現硝酸鉀晶體被溶解了。在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鉀晶體后,燒杯中開始出現晶體。一開始,學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于是繼續(xù)加硝酸鉀晶體,但發(fā)現越是向燒杯里加硝酸鉀,燒杯中的晶體越多。于是,學生就得出硝酸鉀晶體不能無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的結論。此時,學生就大膽地猜想:溶質不能無限溶解在溶劑里。為了確認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有學生又選擇了其他的溶質和溶劑,繼續(xù)探究。
總之,開放式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化學課堂中巧妙地運用開放式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想象,去發(fā)揮,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探究能力都能夠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