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吳門書派”的興起一改之前的書壇低迷局面,而文徵明和王寵在這個書家群體中也最突出。文徵明和王寵都師法宋元諸家,上朔晉唐,追求筆意同性情融為一體,最終形成文徵明優(yōu)美和雅的小楷書風,王寵古拙曠達的小楷書風,他們以自身的實踐來反抗明初的“臺閣”書風,扭轉(zhuǎn)了“臺閣”書風籠罩下單調(diào)的書法審美趣味,成為有明書法發(fā)展的主流,本文試圖從文徵明、王寵兩人小楷創(chuàng)作的技法及作品欣賞角度,分析他們小楷風格及特點。
元代享國祚短,明代緊承其緒,書法主潮仍是尚意宣情。明成祖即位后,詔四方善書之士以寫外制,又詔簡其尤善者于翰林寫內(nèi)制,凡是寫內(nèi)制者,皆授中書舍人。當時最盛名的沈度是御用書家,以小楷為最,加上當時科舉取士,八股文風盛,知識分子皆以沈度小楷為模范,在八股取士中效仿,于是形成了一字萬同、工整呆板的“臺閣體”,臺閣體以小楷為主要書體,其小楷凈潔勻稱,筆畫工穩(wěn)而姿態(tài)婉麗,以雍容典雅、規(guī)整端莊為風格特征,不敢追求意趣,與一般文人的清趣相異,其氣息近俗。書壇呈一花獨放的蕭條景象,獨具個性的書法家無法出現(xiàn)。一直到吳中三子繼出后的明朝中期,書壇才出現(xiàn)有聲有色的繁榮景象。
吳門書派中的文徵明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九十歲。蘇州人。初名壁,四十二歲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自號衡山居士,又號停云生。文徵明曾學文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文于吳寬,學畫于沈周,詩宗白居易、蘇軾,并從游于王罄、史鑒。文徵明繪畫長于山水花卉,師法宋元,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齊名,人稱“吳中三子”。
吳門書派中的王寵
王寵(1494一1533),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號雅宜山人,顏其室為鐵硯齋、采芝堂、御風亭等,蘇州人。幼時資性穎異加之其天分高,故所涉略詩書畫造詣俱深,尤其是書藝,日漸精堪,始摹虞永興、王大令,晚歲出己意,婉麗遒逸,以詩、書名滿吳門。然王寵早逝,年僅四十便走完人生之路。有《雅宜山人集》傳世。王寵小楷代表作有《滕王閣序》、《岳陽樓記》、《曹娥碑》、《游包山詩集》等。
文徵明、王寵小楷風格比較
在歷代經(jīng)典小楷中,文徵明小楷書法風格鮮明,成就卓越。王羲之與趙孟頫可謂書法史上兩座小楷的高峰,至明,文徵明再次將小楷發(fā)揚光大。文徵明以歷代楷書經(jīng)典為基,
遠追晉唐鐘繇、二王,褚遂良、歐陽詢,初及宋元,師法趙孟頫貫穿其一生,博采眾長,
融會貫通,直至晚年獲得藝術境界上的升華。
1.早期風格 師趙為主 勁峭圓活
在 50 歲以前的早期書學階段,文徵明遍臨歷代優(yōu)秀法帖,使他的小楷書法風格多樣,尚未確立一個完整固定的體系,但是他的定位非常鮮明,即向歷代優(yōu)秀法帖學習,以智永入手,后上追歐陽詢、褚遂良,又取法趙孟頫。從他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其露鋒起筆,撇畫出鋒犀利尖銳,提按頓挫分明,作品呈現(xiàn)出爽利秀勁的姿態(tài)。
2.中期風格 兼尚工整 漸趨圓潤
隨著對歷代法帖的臨摹學習,文徵明對書法審美、技法及創(chuàng)作能力都在不斷進步,51 歲至 60 歲為官前后的書風漸趨圓潤。如《題歐陽修付書局帖》,起筆露鋒但是橫畫兩邊的提按和波磔已不如早期明顯,收筆帶有隸意而少波磔,轉(zhuǎn)折處多以圓筆處之,因此顯得溫潤。
3.晚期風格 秀靈多變,典雅工巧
在近 60 歲乞歸故里直至 90 歲的晚年,文徵明眼界漸寬,對經(jīng)典的領悟也越來越深入。他晚期小楷結構更緊密、成熟,筆畫轉(zhuǎn)折、起收呼應更精到、順暢。一字之內(nèi),布白均衡,作品端莊嚴整,給人以典雅工巧之感。
《醉翁亭記》是文徵明八十二歲的書作,精工細致。起筆顯露尖鋒,收筆時頓筆回鋒,豎筆畫挺直勁健,轉(zhuǎn)折處呈方筆。一字之內(nèi),筆畫有疏有密,張弛有度趣味豐富。結體上,中宮緊斂,筆畫的粗細使得接替嚴謹精煉中不失虛和舒坦。全篇細致的書寫在“烏絲欄”格內(nèi),齊整勻稱,給人以工整之美。古文徵明如此高齡還能有這樣法度嚴謹?shù)男】钊藝@為觀止。
王寵是個極善學習的人,其擇帖選字能獨具慧眼,著眼點很高,將魏晉唐以來凡是和自己心性契合的書法作品都作為臨摹對象,他取虞褚而不法歐,法祝允明而不師文微明。不隨眾流,溯源魏晉,立意深遠,吸收各家之長并表現(xiàn)于筆端,找到適合個人氣質(zhì)心性的藝術語言,從而形成獨特的個人書風。
第一階段(少年一28歲)學書蔡羽,沉靜淳和:
王寵早年學書蔡羽,因此,早期的王寵小楷追求法度嚴謹。重魏晉古法,筆法敦厚,轉(zhuǎn)折處圓轉(zhuǎn),勾畫與捺特征顯著,勾畫含蓄藏而不露,而捺畫,起筆輕尖,收筆重,這種生出一種拙感,顯得沉靜敦和。但其早期學書以閣帖為本,用筆尚嫌遲鈍,結構也不盡嚴密。
第二階段(28歲一40歲)涉獵晉唐,古雅拙趣:
此階段王寵書法漸漸步入成熟期,小楷廣涉晉唐名家,以師法鐘繇、虞世南為宗,用筆結字古樸秀研。王寵在這個時期與吳門書家文徵明、祝允明、等人有了更加頻繁的往來,這對其書法有深刻的影響,對書法審美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游包山詩卷》王寵三十四歲的作品,這是他創(chuàng)作顛峰時期的代表作,三米多的長卷小楷作品,可見王寵功力深厚與心境平和。此幅小楷多大令與鐘繇的筆意,起收頓筆的厚重、捺筆的含蓄鈍拙、勾畫的藏而不露,這些用筆都給書作增添了憨厚敦實的樸拙之氣。結構謹嚴不乏疏朗,字形大小,參差有致。表現(xiàn)出潔凈超逸的美感,意韻超逸,格調(diào)高古空靈。
結語
文徵明和王寵在明代書法發(fā)展中起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振興了明中期日益頹敗的書壇,對于明中書壇的意義不可言喻。本文通過對二人小楷風格形成的各要素進行分析,隨后通過代表作來論述二人的書法風格。他們的經(jīng)歷資人借鑒與思索。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李思敏(1990-),女,籍貫:河南焦作,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書法技法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