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破,原名趙雄,陜西神木人。著有詩集《火柴盒》《旅行者與灰塵》《我在我的詩句中誕生》,思想短論集《假面》。
我家祖上也曾闊過,可惜后來出了一些不肖子孫。上世紀(jì)九十年代,陜北地區(qū)盜墓活動猖獗。我們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參與。這讓少年的我無比堅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要不然,他們怎么敢壞人穴葬,掘人尸骨呢?魯迅先生踢鬼的故事,我在課堂上對同學(xué)們講過,鬼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魯迅先生踢的所謂的鬼其實就是這些盜墓賊。
時至今日,我對盜墓工具猶有記憶。鐵锨當(dāng)然必不可少,但是還有一種細(xì)長細(xì)長的鐵釬子發(fā)揮著特別的作用,它可以準(zhǔn)確探測地下是否有墓葬所在。別看我們村這些人整天宵衣旰食,然而他們幾乎沒有挖出什么像樣的寶貝,到手的只是一些殘缺不全的護(hù)心鏡兒、碎瓷破瓦,以及其他一些廢銅爛鐵。他們神出鬼沒,在我們小孩子看來,神秘詭異。而警車一到,他們就東躲西藏,慌亂不已,狼狽不堪。
正當(dāng)我們趙姓村民胡挖亂刨別人家的墓穴時,有消息傳來,說,我們柏林堡(位于陜西省神木縣解家堡)趙總兵的墓被人偷盜了。這是柏林堡鄰村黃刺溝的趙姓村民發(fā)現(xiàn)的。很快,這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在我們那一道川,傳揚(yáng)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鄰近三個村的趙姓村民商議決定,趙總兵的后人,每家每戶派人,每天輪流去照看祖墳。
這么做意欲何為呢?無非是做個樣子給人看,我們總兵的后人不是那么好欺負(fù)的,我們不是沒有人。再者,盡管總兵墓已經(jīng)被洗劫得所剩無幾,但是失之東隅,也可能收之桑榆,亡羊補(bǔ)牢未為晚也,或許還能拾揀到一些好東西也未可知。
人群議論紛紛,說著那些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趙總兵的光輝事跡。趙總兵作戰(zhàn)英勇,幾度出生入死。一次,不期落進(jìn)敵人的包圍圈,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身陷賊手。殘暴的敵人先是削去他的右手臂,他仍誓死不屈,終被砍走了腦袋。當(dāng)朝皇帝為表彰他的忠勇,特敕為英雄,殘缺不全的尸首,吹鑄了銀胳膊和紫金頭顱。
村人下到墓室仔細(xì)地搜遍了各個角落,終究一無所獲。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僅是作案后凌亂的現(xiàn)場和幾柄生銹的寶劍。那些傳說中的寶貝消失得一件都沒有蹤影。軟鏈壺、玉腰帶、夜明珠等等幾乎所有的寶物統(tǒng)統(tǒng)都被人家盜光了。我奶奶前去照看過,并且有幸下到墓室,僅是撕扯過一塊絲綢回來。
經(jīng)公報案后,我們這方面派出去的三個代表,和盜墓者在中途進(jìn)行了私了。狡猾的盜墓賊聲稱,那些寶貝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多,就幾件,也不值多少錢,何況已經(jīng)賣給文物販子了,不可能再給返回來了。要貨既然渺無希望,那總該有銷贓所得吧。盜墓人總共賠償了兩千八百塊錢,除了請陰陽重新安頓毀亂的祖墳,我們每人最終只分得兩三塊錢。
拿了錢,也再不好追問人家什么。就這樣,這場浩大的盜墓風(fēng)波漸漸平息了。然而總是心有不甘,那么寶貴的東西讓毫不相關(guān)的外人占盡了便宜,早知如此,我們何苦去挖別人的墳?zāi)?!真是守著寶山不知寶。大家表現(xiàn)得又氣憤又懊悔又惋惜。
總兵墓可以被人洗劫一空,他的聲名卻任憑誰也搶不走,還在不斷地傳揚(yáng)。盜墓事件,使得他的英雄事跡又熱議傳誦一時。我們作為總兵的后人于是滋生起些許的自豪感和榮耀感,不知不覺中會流露出一種阿Q精神,即便敗落到討吃要飯的地步,終覺得高人一等,尿得也要比別的人高。別人總聽總兵長總兵短,聽到了厭煩,就調(diào)侃嘲諷。在酒場上,勸酒都會說,你厲害嘛,趙總兵的后人,怎么可能酒量小呢?你喝你喝,你全喝光了。哈哈。
我上小學(xué)五六年級的時候,成績優(yōu)異,村里的不少大人會問我,你們念的書里,有沒有咱的趙總兵。彼時,我以為,趙總兵就是一個真實的人名,以為蓋天下也就這么一位總兵。領(lǐng)到《可愛的神木》這本書時,我滿心歡喜,試圖在這本記載了不少神木歷代名人的書里,找到大人們聲口相傳的趙總兵。這么一來,我也好在同學(xué)們面前顯擺,說,看,這本書里,有我們的趙總兵。我以最快的速度一字沒落地通讀了全書,可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趙總兵。真他媽奇怪,這是什么破書呀,有郝總兵,怎么就沒我們的趙總兵呢。
轉(zhuǎn)而,我又懷疑了趙總兵,他肯定不算個什么大人物,就是大,肯定也沒有郝總兵大,要不然為什么有人家而偏偏就沒他呢。我似乎知道了一個秘密,覺得趙總兵是被別人夸大了,他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人物,絕對也算不上英雄,而只是一個僭越者,對于那些安在他名下的榮耀,他實際上承擔(dān)不起。不管怎么說,我決定為他守住這個秘密,好像他依然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為此,好長時間,我沒在同學(xué)面前主動提及這個人。幸好,他們也還沒有看穿這個明顯的破綻。
那些上了年紀(jì)的族人說,以前我們有幾捆家譜和詩書,后來都在文化大革命毀于一旦。要不然,總兵的事情會一清二楚。惟一可以寄予希望的墓碑,早已七零八落,無緣一見。據(jù)說,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柏林堡村民將這些石碑,以及墓地上的其他石料紛紛拆卸,用作了建造糧倉和廁所的材料。沒有紙筆之證,無法征之于史,不論說得天花亂墜,趙總兵依然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傳說。
足令我們感到實實在在自豪的是,除了趙總兵的天地正氣,我們趙家還有十二張從他手上繼承下來的玉桌子。其中一張最大最好的就在我家,這張玉桌子讓我們家有點兒與眾不同。
趙總兵流傳下來的東西,用我媽的話說,那都是總兵掙得,用性命換來的東西。當(dāng)然還有玉穿衣鏡兒、玉煙嘴、玉碗、玉筷子等物件,但是最耀人眼目的還要數(shù)玉桌子,特別是我家的玉桌子。其他幾張,我見過,都不如我家的氣派。我父親去世早,母親一人拉扯我們姊妹仨,生活日漸窘迫,幾近揭不開鍋。不知內(nèi)情的人,以為母親故意裝弄窮酸。那時候,別人都是這樣的看法:趙總兵留傳給后人的家當(dāng),好一點兒的東西全在我家。
我家的玉桌子,最初擺在曾祖父家的屋子里。曾祖父,小名根角兒,官名趙文藝,是遠(yuǎn)近聞名的寫家,舞文弄墨,受人尊敬。他寫的地契,我初習(xí)字,曾引為范本字帖。曾祖父他爹,趙萬元,是一位山頭上講經(jīng)說理的能人。他手頭寬裕,供曾祖父念了好幾年私塾,走南闖北,不論到哪里,都會帶著他的寶貝兒子,我的曾祖父。別人請他評判事理,他只負(fù)責(zé)說,曾祖父則負(fù)責(zé)作紙筆。一味地得寵,曾祖父養(yǎng)成了一副大少爺?shù)男惺伦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吃懶做,寡言少語,脾氣大。婚后,一切家庭事務(wù),全有曾祖母操持。曾祖母是典型的舊社會女性,面對丈夫的責(zé)難,往往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曾祖父、曾祖母,我親見過。曾祖父走得要比曾祖母早。我對曾祖母記憶深遠(yuǎn),她一輩子堅持裹腳,走路顫顫巍巍,是一位少見的節(jié)儉可愛的老太太,頭發(fā)花白而卷曲,在陽光的照耀下,禿頂暴露得十分明顯。做飯之前,她總要洗一洗手。而她洗手的方式也講究,每一次都是嘴里預(yù)先噙一口水,然后慢慢松口,兩手合攏,接住,搓幾下就算完事。大姑姑因此嘲笑她“假干凈,尿洗鍋”。
這并不影響我對曾祖母的好感。我喜歡帶著小伙伴們往她家跑,趁她不注意,拿棍子亂捅幾下她家屋檐下面的馬蜂窩,然后,我們作鳥獸散,遠(yuǎn)遠(yuǎn)地站著,等馬蜂騷亂平息,看曾祖母出門搖曳著小腳走在院子中央,咕咕囔囔訓(xùn)斥我們。頑劣的我,專門和她對著干,樂此不疲,引以為快事。
曾祖母也有讓人回想就來就覺得討厭的地方。我和堂弟同庚,約略比他大一個月。兩三歲時,我們兄弟倆均由曾祖母照看。我總是欺負(fù)堂弟,不是咬了他的手,就是抓破他的臉。他近不上我,經(jīng)常吃虧受氣。曾祖母給大伯大媽打不了交待,無奈之下想得了一個餿主意。每當(dāng)我和堂弟撕扯著扭打得不可開交,她就將燙過的平時藏起來的黑魆魆的羊頭,突然拿出來,嚇唬我。這種方法還真靈驗,我一見那黑乎乎的怪物,總是被嚇得哇哇大哭,掉頭就跑。
陜北俗語說,偏大的向小的,苦命的二小子。我父親排行老二,卻得到了格外的恩寵。曾祖母就比較偏心我父親,好長時間都在幫我爸媽撫養(yǎng)年幼的我和弟弟。有點兒好吃的東西,她自己舍不得吃,都要留給她的孫子,我的父親。父親也孝順,經(jīng)常幫上了年紀(jì)的曾祖母做擔(dān)水劈柴的家務(wù)活兒。逢年過節(jié),堅持叫她一起過來和我們吃團(tuán)圓飯。曾祖母拒絕,說自己年紀(jì)大了,邋里邋遢,又有跑肚(陜北方言,意指拉肚子)的毛病,小腳走起路來也極為不便,就一個人呆著吧。父親不依,說,娘娘(陜北方言,意指奶奶),你走不動,那我背你;你跑肚,我們給你把尿盆備好。你在自己孫子家,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曾祖母終于同意到了我家,為了預(yù)防跑肚,她怎么都不肯多吃,整夜坐在鍋頭熬年,等著雄雞一叫就忙著走了。
曾祖父手上開過旅店。南來北往的驢馬駝隊投店住宿的很多。趁我家人不注意,這些趕牲靈的人,就會拿刀子摳走鑲嵌在我家玉桌子周邊的那些小黃玉。時常日久,原本完好的玉桌子,日見其變得短缺慘敗。
這張?zhí)茨居褡雷樱劳群妥烂嫦碌臋M檔烏黑發(fā)亮,桌面中央是帶著紋理的一塊大玉石,大玉石四周是以銅絲鑲嵌的葉子形狀的小黃玉。我仍記得,桌面上那塊大玉石留給我的感覺,光而不耀,瑩潤沁涼,和周邊那些小黃玉的觸感全然不同,可惜的是,這塊大玉石中間有幾條裂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便如此,我仍感動于它的質(zhì)感與品性。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獨我家的玉桌子這樣,其余的中間的玉石也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據(jù)說,趙總兵的仇敵來打家劫舍,經(jīng)過激戰(zhàn),得不了手仇敵心有不甘,想既然我拿不走,你們也別想要新的,于是將每一張玉桌子上的玉石都敲擊出了裂縫。
一度時間,這張玉桌子做了我的書桌。后來,或許是覺得他太高,又礙事,我的寫字臺改在了母親的縫紉機(jī)上。另外,在陜北農(nóng)村,人們平時習(xí)慣站著或蹲著吃飯,即便是來了客人,也只是在炕上擺一張小方桌進(jìn)行宴飲招待。玉桌子高大笨重,在鄉(xiāng)下難以派上用場,被冷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最后就被放進(jìn)了倉庫,充當(dāng)了糧食架子,堆放玉米袋。此后,好長時間也無人在意。
我上大一寒假回家,忽然想起玉桌子,盤問母親才知道,玉桌子就在這年初冬賣掉了。那一年冬天,我們村來過幾批收購古董的文物販子。村里的幾張玉桌子先后都被買走了。迫于經(jīng)濟(jì)壓力,我家的玉桌子也讓母親一千多塊錢給賤賣了。我埋怨母親有眼不識金鑲玉,這是趙總兵給我們流傳下來的東西呀,它鐫刻見證了多少趙氏家族的悲喜哀樂,就如此隨意地給賤賣了。唉,真讓人唏噓,直讓我體會到了些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不幸而哀傷的況味。
總兵吾家事,人傳世上名??偙贡毁\人所盜,他的遺產(chǎn)也被不成器的后人所低價出售,唯有那些傳奇故事,仍在滾滾紅塵中生生不息地流傳。大家也只能說道說道祖上的光榮,總兵之后,幾百年間,趙家再也沒有出類拔萃之流。有人說,你們趙家呀,一點點皇氣全讓總兵給拔光了。也有族人惋惜說,哎,都是咱們的后人不爭氣,破壞了老墳上的風(fēng)水。原本柏林堡趙總兵的墓地肅穆恢宏,牌樓林立,長滿了森森柏樹,其中有十二棵最為茁壯,需要兩人合抱,墓地四周還有高墻環(huán)繞。清末民初,族里出了一些煙鬼,抽洋煙成癮,無以生計,遂變賣家財,直至最后打起了祖墳上的主意,將那生長幾百年的柏樹自行砍伐,做成躺柜、箱子各種生活用具,甚至棺材。
我對破壞風(fēng)水這種說法將信將疑,對總兵在天有靈之事堅信不移。天道好還,報應(yīng)不爽。那個偷盜總兵陵墓的人,沒出幾年,一次上山務(wù)農(nóng),遭遇雷電天氣,沒來得及躲避,結(jié)果被龍抓(陜北方言,意指天雷擊殺)了。本來雷電天氣在陜北夏季并不稀奇,路畔河沿常見有被天火劈成兩半兒的樹木,但要說活生生的人被雷電所殛死,卻極少聽說。就算雷電傷人,何以這么小概率的事件,偏偏就發(fā)生在了此人頭上呢?大家對這樣的咄咄怪事異奇不止。而且,還是這個盜墓人,聽說,他的一個兒子發(fā)瘋,緊接著兒媳也跟著發(fā)瘋,另外一個兒子橫死,一個孫子也早夭。更離奇的是,所有這些血淋淋的家庭悲劇,均發(fā)生在盜墓之后,這就容不得懷疑?,F(xiàn)在想來,這真的是總兵的在天之靈所為嗎?既然他能懲罰盜他陵宇的賊人,看樣子卻一點兒也不能保佑自己的后嗣,保佑他們福祿綿延,而是任憑子孫式微,家門枯槁。
大名鼎鼎的趙總兵,世世代代,大家均以官職稱呼,至數(shù)百載而下,漸漸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隨著村里比較熟悉趙總兵掌故的幾位老人的相繼過世,已經(jīng)沒有誰能確切地知道這些威名顯赫的先人的名諱字號。我的書一天一天念得多了起來,知道要想在史書中查到其人其事,先得知道其人名姓。我問了許多村里族人,竟無人知曉,多是以不確定的語氣說,好像是趙國男吧。于是,我在念書求學(xué)期間格外留意史料,希望能在某書某頁鉤沉到這些先賢的陳年舊事,結(jié)果卻失望得很,總是一再地徒勞無功。如此也讓我覺得,這總兵之事到底是民間野史稗吏的雜聞奇錄,不足為信,它既不入流,也不入正統(tǒng),進(jìn)不了官修歷史?!犊蓯鄣纳衲尽穼ζ涓吨I如,就是《明朝榆林總兵》這樣的專著,仍然沒有他的一席之地,別說趙國男,似乎連姓趙的總兵都沒有一個。
縱然如此,并不影響族人關(guān)注趙總兵的熱情。攀龍附鳳,拉親帶故,歷來是中國人的癖性。一位爺爺輩的鄰居,三番五次鼓動,要我給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的同姓領(lǐng)導(dǎo)人寫信,以便攀附一下這位位高權(quán)重的宗親。我問他,你怎么敢肯定人家和我們是一家,也是我們總兵之后呢。他沒有絲毫遲疑,便給出了理由:西安有皇帝賜給我們趙家的田地。不論他如何苦口婆心、信誓旦旦,我表面上敷衍應(yīng)承著,心里卻覺得他癡人說夢,實在迂腐得可笑。
偏偏這事我不信似乎還不行。另外一位,年齡和上面這位相仿的爺爺,甚是言之鑿鑿,說我曾祖父的父親,也就是我的高祖父,他們的爺爺,曾去西安和包頭收過租子。也就是說,我家祖上,不僅在西安有田宅,在包頭也有不動產(chǎn)。我想不通的是,既然在偌大的繁華市井有家產(chǎn),為什么我們還要蝸居在這窮鄉(xiāng)僻壤。
不論我怎么敷衍他們,他們都對我抱著極大的信心與希望,以為我這個搖筆桿子的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他們都盼望我升官發(fā)財。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拉扯幫扶一把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大家,至少,用他們的話說,不至于被別人冷落和欺負(fù)。他們天真地以為我必定會出人頭地。因為,既然是總兵的后代,怎么可能會永遠(yuǎn)這樣默默無聞,躬身于草莽田壟之間呢!幾百年都沒出什么人物了,就是輪也該輪到了!
我好像天賦就是讀書的種子,常記著母親的教誨: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既沒有撲爛腦袋去爭名奪利,也沒有鉆營練達(dá)人情世故,唯愿做一條嗜啃書本的蠹蟲,遠(yuǎn)離煙火紅塵,甘坐冷板凳,獨守亙古如斯的寂寞,而終于辜負(fù)了他們殷切的期待,做起了無聊的空頭文學(xué)家。這多少讓他們有些失望??v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其他的本事沒有,我卻偶爾狂狷得不得了。所謂十有九人堪白眼,我絕不會攀附誰,也不會以似有還無的先人而自豪。
奈何人類尋根溯本的天性如此,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何況,有光耀門楣的先人,也絕對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所以,參加工作后,每逢翻閱地方史料,我一仍如前地特別留意,看有無趙總兵的志述。
終于,在清道光年間編纂的《神木縣志》中找到了相關(guān)的記載。有人在神木貼吧詢問另外一位趙姓總兵趙夢麟,然后有網(wǎng)友將《神木縣志》中趙一麟的相關(guān)資料放了上去。我在下面回帖說,趙一麟是我的祖上。下面有人說,啊,你怎么知道,先人可不是亂認(rèn)的。
誠如此君所言,先人當(dāng)然不能亂認(rèn)。我有十足的理據(jù),有完整的可以相互印證的證據(jù)鏈,排除諸如此類的合理懷疑。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2年)《神木縣志》收錄了六位趙姓先人,其中五位是耍槍弄棒的武人,另外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是一名私塾先生。相形而言,這位不收束脩的私塾先生趙宗普人微功輕,但是他的記載對我來說異常重要。就是他直接串聯(lián)起了趙總兵、柏林堡以及我們邱家園則村(位于陜西省神木縣高家鎮(zhèn))的趙姓村民:
趙宗普,字增生。家柏林堡,都督一麟之裔。為人寬厚廉靜,與人不較,堡城地僻,少師儒,自立家塾,令村鄉(xiāng)子弟就學(xué),不受修脯,每多成就。
縣志對趙宗普的記述有兩個明確的信息點值得注意:一是趙宗普的家居柏林堡,二是他的祖上是趙一麟。這和我們所了解的趙總兵的情況高度吻合。我們的祖墳就在柏林堡,那里埋著我們英勇的總兵。如果沒有這兩點,我是斷然不敢肯定這位趙一麟即是我們聲口相傳的趙總兵。
趙一麟是什么人物呢?且看縣志如何述說:
趙一麟,都督國之子。由世職,任神木營參將,升榆林總兵。將拜命,值闖逆之變,挈眷行至榆林,遂家驛。遇賊突入營中,被執(zhí),勒降不從,搒掠備至,瀕死,罵不絕口,闔門殉節(jié)者,十八人。國朝定鼎,表其忠,于榆陽橋立碑,上鐫“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贈榮祿大夫,祀鄉(xiāng)賢。
我百度了一下趙一麟,《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其中一條:○升……延綏柏林堡守備趙一麟為寧夏領(lǐng)軍游擊。這說明趙一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世居在柏林堡,或者說世代在這個地方為官??h志中對他任職寧夏領(lǐng)軍游擊期間的事跡沒有絲毫記載,直接從由神木參將升榆林總兵前去赴任的時候說起,重點交代了他遭遇到了李闖勢力的圍困,最后悲慘遇難的經(jīng)過。這次交鋒,敵人出其不意,致使趙一麟家眷傷亡慘重,計有十八人犧牲。族人所傳說的紫金腦袋銀胳膊的趙總兵,無疑就是這位趙一麟了。雖然言辭簡省,仍可見出趙一麟氣骨剛硬、不求茍活,忠勇雙全、肝膽照天的精神氣節(jié)。正是他的不告饒、不屈服而且還嘴硬的剛烈性格,招致了敵人的搒掠備至,很有可能就是在嚴(yán)刑拷打中,他失去了胳膊和頭顱。趙一麟可謂時運(yùn)不佳,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本求縱橫沙場,孰料,尚未出師,即已血光滿門,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其中的闔門殉節(jié)者,十八人容易引發(fā)誤會,尤其是闔門這個詞,讓人以為趙一麟家滿門喋血,實則不然。
按照縣志上的記載,總兵不是一位,而是有四代四位,只不過,這個趙一麟最為悲壯。第一代總兵是趙國(非族人所記憶的趙國男),也就是趙一麟之父。嚴(yán)格地說,趙國,不是總兵,實為副總兵。縣志中趙國的條目寫得極簡略:
趙國,十一世祖忠,宋之苗裔。太祖時,以功授都指揮,世其職。至國,任靖虜營副總兵。善撫士卒,屢立戰(zhàn)功,卒贈都督。
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趙國的先人為趙忠,趙國乃是趙忠的第十一世孫。這一條目雖然冠名趙國,其實近一半的文字都在寫趙忠,也即是交代趙國的家世背景。趙忠和宋太祖趙匡胤應(yīng)是同宗同族,所以才會說趙忠是宋之苗裔。正是這個趙忠為自己的子孫后代掙得了世襲官職都指揮的名分。
入志的還有趙一麟的兒子:
趙大威,一麟子,任甘肅副總兵。以父死難,誓斬闖逆,由湖廣進(jìn)剿,擒偽將軍路應(yīng)標(biāo),降其眾。時張逆蹂躪四川,復(fù)從大軍至蜀,屢獲勝仗,蜀省奠定,聞于我朝,特予嘉獎,授馬湖府副總兵,仍帶世職,堅以疾辭。朝臣以趙氏世篤忠貞,為請,復(fù)蒙賜田宅于西安之楊善里,尋以葬父歸里,卒年七十。以子宏允貴,誥贈光祿大夫。
趙大威之后,入志的還有趙尚策。對于他,編纂者從他和趙大威的關(guān)系寫起:
趙尚策,大威從弟,任陜西提標(biāo)中營守備。暗戀韜略,不愧將門。遇闖賊之亂,死節(jié)。
和趙宗普一樣,趙尚策值得記述的事情貌似不多,略略幾筆即帶過。
趙大威最光輝的一件事是,擒獲了闖王李自成的得力驍將路應(yīng)標(biāo),在一定程上報了殺父之仇。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趙大威,翩翩輕騎,馳騁疆場,像所有有所擔(dān)當(dāng)?shù)哪凶訚h一樣,他的出發(fā)點想必并不是為了追求卓著的功勛,而只是在血雨腥風(fēng)的年代紓解國難與家仇?;蛟S,是厭倦了沙場征戰(zhàn)的打打殺殺,他以有病為由,向朝廷表明了自己堅決洗手不干的態(tài)度?;蛟S,朝廷那幫文武百官是被趙家世代的忠貞所感動,覺得如果不犒賞點兒什么,終究對不住他們?;蛟S,皇帝也有同感,便在西安楊善里給他們劃撥了一塊土地。可能是受重遷安土的樸素的鄉(xiāng)土觀念的影響,不管漂泊的多么闊遠(yuǎn),最終都要葉落歸根。加之古時的守制,趙大威思?xì)w心切,不忍淹留異鄉(xiāng),毅然舍棄了金窩銀窩回到了本鄉(xiāng)。
縣志中的楊善里,就是如今的楊善村,現(xiàn)在是西安有名的印刷基地,也是陜北人集中聚居的一片區(qū)域,聽說其中姓趙的人不少。我曾在那里的印刷廠制作過幾本書。至此方覺得,我們村里的那些人不是毫無根由地胡說,原來西安確確實實有過趙總兵的田產(chǎn)房地,那還是皇帝賞賜的呢。
老子英雄兒好漢。趙大威自然不賴,他擒獲了路應(yīng)標(biāo)不說,而且在四川和張獻(xiàn)忠軍隊交接,亦是屢戰(zhàn)屢勝,但較于英雄的老子和好漢的兒子,稍顯遜色。古人云,妻財子祿。一個男人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榮耀莫過于,擁有助益于家產(chǎn)的妻子和贏得高官厚祿的子息。趙大威因兒子趙宏允而更加顯貴。趙宏允的功成名就,為其父增添了不少光彩,也使得這個家族的聲望臻于頂峰:
趙宏允,字徽枝,大威子。時值流賊未靖,宏允承父命,奔沙漠。聞賜田宅于西安,馳歸,年甫十七。適賊黨高有才據(jù)府谷,宏允仗劍從軍。督師奇其貌,與語大悅,即令軍前立功。亂平,授千總。楚寇猖獗,隨提督王永福,進(jìn)剿有功,擢守備。滇南吳逆判長沙,又隨鎮(zhèn)南將軍穆,進(jìn)剿,三戰(zhàn)摧其鋒。自是軍中有虎將之名,授游擊,管副將事。又?jǐn)≠\于衡州,遂復(fù)衡。時江西山賊又熾,奉調(diào)援剿,以三百人奏捷。復(fù)率偏師靖粵西,以副將,權(quán)永州總兵事。抵任方逾旬,復(fù)戰(zhàn)辰沅,旋授銅仁副總兵。又調(diào)剿滇南三山街等處,八戰(zhàn)皆捷。偽駙馬夏國相,逸交趾。宏允馳五晝夜追擒之,并獲偽將軍王永清等三十余人,滇南底定。以功加左都督,仍帶余功五等,擢蘇州鎮(zhèn)總兵。訓(xùn)練維勤,躬巡水陸,暇則敦詩說禮,有名將風(fēng)。在任十余年,歷署蘇松提督事。嗣蒙覃恩,晉階榮祿大夫,宏允感激泣下。時年已七十,自嘆曰:“馬革裹尸,余素志也。今時際升平,老臣無所報效?!绷φ埥饨M歸里,復(fù)日與老農(nóng)閑話桑麻,絕口不談兵事,卒年八十。蘇人聞訃,數(shù)千里來邑哭奠,歸請祀名臣。
為趙宏允耗費這么多字詞,可謂濃墨重彩,詳盡備至。一者因為他是本朝人物,生平事跡容易稽考;再則,當(dāng)然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確實是一個少年得志的英雄人物??h志甫一開篇即說,因為戰(zhàn)亂的緣故,他謹(jǐn)遵父命,避難逃亡塞外沙漠(從行文似可隱約感覺到這和他祖父不幸的死難遭遇不無關(guān)聯(lián),有可能他和父親趙大威罹患了那場家族災(zāi)難,并幸運(yùn)脫逃),接下來詳細(xì)記述了趙宏允從千總而守備,從守備而游擊,從游擊而左都督,從左都督而總兵進(jìn)而提督,一路升遷的過程,記載得不厭其煩、巨細(xì)靡遺。趙宏允一生轉(zhuǎn)戰(zhàn)陜西、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廣東、越南等地,且屢建奇功。他的戎馬生涯容易讓人想起王維《老將行》中的名句: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dāng)百萬師。
趙宏允好像是一個戰(zhàn)爭天才。他卸任后的心志表白,完全一副男兒本自重橫行,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寫照。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h志評價他文韜武略,頗有名將風(fēng)采。他逝世后,蘇州人不遠(yuǎn)千里而來哭奠,并且請祀名臣,可見其在任時廉潔奉公的行政作風(fēng)自是不言而喻的。
稍稍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將功名看得頗重,遠(yuǎn)沒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超然境界。不就是皇帝高興,天子非常賜顏色,封了一個榮祿大夫的名號嘛,何至于淚眼輕彈呢,真有失一代驍勇之士那種橫刀立馬、舍我其誰的霸道氣概!再說,那也是用身家性命換來的呀,又不是刮風(fēng)逮的,應(yīng)該心安理得、安之若素地接受才對呀。而且,解職歸田、榮回故里后絕口不談兵事,也有作秀嫌疑。不知這樣的細(xì)節(jié),是修志人的杜撰還是實有其事。
我再翻縣志,和趙宏允同朝的郝總兵郝偉,記載不及他的三分之一。然而此間人到底還是知道郝總兵的多,這自然要歸功于民間各種各樣添油加醋的有關(guān)于他傳奇野史。聲名遠(yuǎn)揚(yáng)的人無不有著生動的傳奇故事,而且這些傳奇故事每天都還在被不斷地創(chuàng)新地演繹著。
趙總兵的傳說與家事及史載,予我強(qiáng)烈的啟示:所謂富不過三代,所謂金滿箱,銀滿箱,轉(zhuǎn)眼乞丐人皆謗,說的都是世事難測這同一個意思。同時,它也說明了物質(zhì)財富的不可靠和短暫性??偙鱾飨聛淼慕鹩裾渫婕娂娨字魍庑?,只有他們載入史冊的英雄事跡至今不朽。這讓作為寫作者的我,更加堅信紙壽千年這不敗的神話,紙壽過于金玉,寫在紙上的東西會更加長久;也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和野心,要將自己的一生交托給永恒的精神事務(wù)。末了,我想起了一副對聯(lián):世間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善,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附:1、總兵概況
始設(shè)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后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總兵被任命??偙鯙闊o品級之武官,通常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其統(tǒng)轄兵士、編制定員、位階皆無一定,遇有戰(zhàn)事,佩將印出戰(zhàn),事畢繳還,后漸成常駐武官。至明末,全國總兵不過二十人左右,職權(quán)大概相當(dāng)于軍區(qū)司令員。
總兵官成為鎮(zhèn)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之后,改變了練兵將領(lǐng)不指揮作戰(zhàn),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形成事權(quán)專一的局面,但也存在著總兵稱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可能。為維護(hù)中央集權(quán),遇有戰(zhàn)事,朝廷又要往下派員,稱為巡撫,參與軍隊管理,削弱總兵官的權(quán)力。
清朝之后,軍權(quán)歸巡撫提督,總兵改為正二品,視駐地,統(tǒng)轄兵員多寡相差甚多,大約于一萬五千名至數(shù)百名之間。一般來說,清朝于全國設(shè)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tǒng)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總兵官之下,還設(shè)有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游擊之下還有坐營官、守備、把總、提調(diào)官等。
2、柏林堡趙氏總兵譜系圖
趙忠:趙國的第十一世祖,宋太祖時,以功授都指揮。
趙國:靖虜營副總兵,趙氏第一代總兵,卒贈都督。
趙一麟:趙國之子,榆林總兵,為李闖勢力所殺,傳說中紫金腦袋銀胳膊的趙總兵。
趙大威:趙一麟之子,馬湖府副總兵,蒙賜田宅于西安之楊善里,卒年七十。
趙尚策:趙大威的從弟,陜西提標(biāo)中營守備,為李闖勢力所殺。
趙宏允:趙大威之子,主要和吳三桂勢力對戰(zhàn),擒獲吳三桂女婿夏國相,后任蘇州鎮(zhèn)總兵,卒年八十。
趙宗普:趙一麟后人,具體為第幾世孫不詳,家柏林堡,私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