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安徽新華學院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外建筑文化的異同
王 強
(安徽新華學院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建筑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各種要素的綜合體,作為一種象征,更 作為一種文化,它具有時空和地域性。各種環(huán)境、各種文化狀況下的文脈和條件,是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因此造成了中外建筑文化的差異,同時這種文化特征又與社會的發(fā)展水平以及自然條件等密切相關。
中外建筑;文化特征;差異
(1)材料的差異。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首先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fā)展,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詞匯”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基本詞匯”,那么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而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
(2)建筑空間布局的不同。建筑空間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區(qū)別。
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筑,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筑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guī)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種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guī)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tài)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
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fā)展。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于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
(3)建筑發(fā)展的不同。之所以其發(fā)展的方向不同,實際是其表現在中西方對革新態(tài)度的差別。從建筑發(fā)展過程看,中國建筑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筑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wèi)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余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筑形態(tài)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獨辟蹊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而言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4)文化觀點的差異。無論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種空間文化形態(tài)。對于中國,由于祖先的儒家哲學是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總的理論,他一直伴隨著華夏兒女的前進與發(fā)展著。故而,致使中國古代都城尤為強調禮制秩序,從而構成了人際關系的建筑空間模式。從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國古代建筑既體現了重視現實人生具有實用理性的傾向,其中也被深刻而實際的灌輸了中國的哲學思想。
但與此相對的是基督教神學則是歐洲封建社會的理論最終權,是外國人生活與發(fā)展甚至生存的準則。那時教會是社會的中心,致使導致西方的文明對神靈的崇拜、對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建筑藝術,以致突出建筑本體、風格多樣變化和直指蒼穹的藝術造型等個性特征。因此說,歐洲古典建筑具有個體“崇高”的美學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張揚個性、崇尚個體形象的表現等。其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建筑各方面的不同。
(1)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進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斷進步,然而以黃土筑墻、臺,已木梁、木柱為房屋骨架的傳統卻依然沿襲至明清,成為中國傳統建筑最基本的特征。這一方面是由于黃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資源和長江流域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同時也與中國傳統建筑自身的結構技術發(fā)展有關。
由于夯土技術是中國傳統技術建筑基本的技術,用夯土建成的臺基,既保障了木構建筑的穩(wěn)定,同時也有防地面潮濕,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蝕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墻,亦具有較好的維護作用。但由于土墻承重能力差,所以中國傳統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創(chuàng)造了斗拱技術。長長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撐下,將于水排除在屋頂之外,從而使建筑的木構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這種土木混合的結構已基本上滿足我國黃河流域地區(qū)干燥少雨的氣候條件對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從而大大削弱了人們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相反,作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臘、古羅馬帝國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島國家,這里地勢崎嶇,河流短促,缺少開闊地和平原,土質稀松而石材豐富,分布著廣泛的石灰?guī)r和大理石。盡管古希臘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質,但由于這些地區(qū)的降雨豐富,空氣濕潤,木質易受潮腐朽,于是人們開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2) 社會形態(tài),文化氛圍的不同。中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下統一、穩(wěn)定,處處顯出皇權的威嚴中國長期處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之下,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大一統”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變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舊,拘于程式和規(guī)范。
西方古代社會常常處于分裂割據各國對峙并立的狀態(tài),人們信神,崇敬神權的崇高西方古代社會常常處于分裂割據,各國對峙并立的狀態(tài),為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建筑在它能表現自我主體的地方得到不遺余力的發(fā)揮,使得各地區(qū),各時代的建筑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色,絕少雷同。
今天,中國到處可見“洋派”建筑,到處是不顧條件競請洋建筑師來做城市標志性建筑,種種現象都反映了我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缺乏應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設高潮中往往存在著對傳統文化的大破壞。但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大國,我們的建筑應該延續(xù)過去,不能脫離過去中國的歷史文化,這就需要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中國建筑文化應當有包容四海的能力,但是我們在建筑上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目前,我國的建筑思想比較活躍,但過于重視美觀,追求新奇而不講經濟。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應該在實用功能方面,而不是做時尚的建筑,應當把建筑設計提高到城市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傳統建筑簡約后才能更好地與現代結合。這其中建筑師起到以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師不能只橫向學習西方先進的建筑技術和設計理念,也應當縱向積累更豐富的中國民族文化知識。
[1]《中外民俗概論》
[2]金磊 《中外建筑與文化》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3]劉明 中外建筑文化與建筑環(huán)境 百度文庫
王強(1994-),男,漢,江蘇南通人,本科,安徽新華學院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