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曾經(jīng)是中國最富于閑情的地方,也是中國頂級休閑生活的代名詞。這里水巷小橋多、人家皆枕河;有精致的園林,還有美食;有錢人家錦衣玉食,家中亭臺樓閣;平常百姓也能盡享天光云影、長堤臥波;得意時,“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不得志了,也可聽取“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尋常日子,“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就算偶有忙碌,也要向友人“聊寄一枝春”……
供公眾觀瞻的江南園林,古時就是私人住所,或為官宦文人的寓所,或為鹽商巨賈的豪宅。在江南園林的布局上,我們能直觀地體會到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所說的,追求絕對的自由,“一反對稱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隨意之變化”,因為這里不再是宮殿、官署、廟宇,而是讓身心完全放松的家園。
織簾載酒之樂
耦園歷史很長,大約經(jīng)歷了幾次毀壞和重建,在諸多的主人中,最能概括耦園歷史和人文意蘊的可能要數(shù)清末的沈秉成了。自1856年中進士以來,沈秉成已經(jīng)在宦海沉浮了將近20年。因父親、妻子和2個兒子接連病故,他雖貴為蘇松太道,卻已經(jīng)感到了人生無常,有了激流勇退之意。通過朋友牽線搭橋,他又娶了湖州老鄉(xiāng)羅廷玉的女兒羅永華。羅氏頗為賢惠,又能詩善畫,讓他寬慰良多。1874年,在蘇州養(yǎng)病的沈秉成相中了城東護城河邊的一個荒園,打算在這里安置新家。這荒園三面臨河,原也是個繁華所在,名為涉園,咸豐年間毀于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蘇州是太平天國的重鎮(zhèn),與天京(今南京)遙相呼應(yīng),忠王李秀成在此駐守,王府便設(shè)在拙政園中。
為了新家的布局,沈秉成找來畫家顧紜幫忙,最終議定如下:住宅居于中部,南北兩面均設(shè)有長廊和碼頭;住宅分為三部分,中部為居室,東部為宴樂雅聚的地方,西部為靜修著述之處。在這些建筑的布局及命名上,沈秉成頗費了些心思:既要有中軸線,兩邊相對勻稱,體現(xiàn)官宦人家的特點,又要有隨意自然的一面,畢竟這是歸隱之所。西園是讀書清修的地方,所以仿照南朝高士沈轔之“織簾謀生,著述課徒”,命名為“織簾老屋”;東園緊挨護城河,內(nèi)復(fù)鑿有小池,可設(shè)“望月亭”“聽櫓樓”,再于池上建一旱船,旁邊栽上數(shù)棵紫藤,名為“藤花舫”;中部建筑取名“載酒堂”,算是對先賢蘇東坡致敬。最重要的是全園的命名,左右各有一園的格局在江南園林中著實不多見,加上有意與妻子在此歸隱,沈秉成便把它命名為“耦園”。“耦”通“偶”,既指園林格局,也指夫妻成雙。2年后,耦園修筑完工,沈秉成十分高興,寫了一首詩來表明心跡:“不隱山林隱朝市,草堂開傍闔閭城……卜鄰恰喜平泉近,問字車常載酒行。”夫人羅永華也寫了一副嵌字聯(lián)唱和:“耦園住佳偶,城曲筑詩城?!?/p>
江南園林多有匠心,逐一剖析,會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園林的華麗精致固然讓人羨慕,主人“往來無白丁”的交友卻更加令人神往:在接下來的8年歸隱生活里,沈秉成經(jīng)常與俞樾、吳云、顧文彬等蘇州名士聚在一起,交流金石書畫的心得,吳昌碩等名家路過蘇州時,也常到他家中小住。
行走在園子里,多少能體會到當(dāng)年沈秉成買地建園的心情。四下十分安靜,站在盛開的玉蘭樹下,看著氣勢不凡的黃石假山,想象沈氏夫妻曾在此園中悠游唱隨,一種富有中國古典色彩的羅曼蒂克不由得在心間生發(fā)出來。
不必華室、不必美服,若是能有幾日閑暇,什么事都不用管,只是讀讀書,累了便隨意小憩,實為一大享受。這種閑適,千金難買??上?,沈秉成的清福沒能享受太久,8年后,他被新君任命為京兆尹,開始了新一輪奔波,先后出任內(nèi)閣學(xué)士、廣西巡撫、安徽巡撫,直到70歲出頭才退休,回到耦園后不久便仙逝了。
蟄伏在平江路上
在蘇州的平江路,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男的一身舊式西裝,提一只發(fā)舊的小箱子,戴一副黑色圓框眼鏡;女的穿著旗袍,站在離他不遠(yuǎn)的地方,或是河邊,或是橋頭……這多半是蘇州喜歡民國風(fēng)格的新人在拍攝結(jié)婚紀(jì)念照。
如果說園林是江南的一顆顆明珠,那么古城便是承載這些明珠的絲綢,只是如今這“絲綢”被分割得有些支離破碎了,變?yōu)樾鲁侵幸恍┥⒉嫉慕锹?。除了平江路,蘇州的山塘街、揚州的東關(guān)街、鎮(zhèn)江的西津渡、常州的青果巷、無錫的南長街,莫不如此。選擇一條兼有歷史韻味和風(fēng)土人情的老街住下,是到江南旅行最有趣的功課之一。
平江路挨著一條內(nèi)河,另一側(cè)開有許多饒有趣味的商店,其間也有一些主題客棧、私人會所、咖啡屋,“水陸并列,河街相鄰”。它北通拙政園,南望雙塔,東西兩側(cè)都有無數(shù)老宅,是蘇州最佳“蟄伏”地點之一。
這條街東西走向有許多巷子,曹胡徐巷、胡廂使巷、大柳枝巷、南顯子巷、大儒巷、衛(wèi)道觀前、傳芳巷、東花橋巷,單看名字,似乎已能觸摸到它們背后一段或曲折又或美好的故事。走著走著,可能不經(jīng)意間就路過了某個大儒的故居。
巷子中有不少水井仍在使用,一些婦女就在井旁打起水來洗衣服,井的內(nèi)壁露出一條條凹槽。當(dāng)街的墻上掛著許多鳥籠子,關(guān)著八哥、金絲雀和珍珠鳥,調(diào)皮的小孩正在逗一只八哥說話。太陽出來了,一些人家便拿起竹竿準(zhǔn)備曬衣服。
不少年輕人帶著對水鄉(xiāng)、雨巷的美好想象來了,三三兩兩走在一起。平江路總是這樣,人不多,也不至太過冷清。不時有三輪車從路上駛過,撒下一串鈴聲;或者有船從外面駛來,帶著客人慢慢欣賞這條老街。一些人在絲綢店前打量,在橋邊拍幾張照片,看到那家名為“貓的天空之城”的概念書店,忍不住鉆了進去,許久不出來,估計是喜歡上了里面的明信片,正在給遠(yuǎn)方的朋友填寫祝福。
漸行漸遠(yuǎn)亦或生生不息
相比蘇州,揚州的園林更加生活化,一方面這里的園林多為鹽商所筑,布局和風(fēng)格更加講求實用;另一方面,它們中的相當(dāng)部分至今仍然“活”著,成為都市男女休閑的好去處。
位于揚州東關(guān)街的長樂客棧,在改建成主題精品酒店之前也是一所明清院落。許多人走到客棧面前的時候,會誤以為這又是某處景點。走入房間當(dāng)中,一切裝飾都是古色古香的,會客的坐榻也是明清家具風(fēng)格。這種集歷史風(fēng)雅和時尚生活于一體的居住環(huán)境,頗受客人的歡迎。走在酒店當(dāng)中,能感受到古人在建筑構(gòu)造上的匠心:外墻筑得又厚又高,不開設(shè)任何窗戶,防止盜賊進入;巷子修得又窄又長,兩邊也幾乎不開窗戶,也是出于防火防盜的考慮;院中既有亭臺樓閣,又有池子假山,門窗的形狀也務(wù)求新異,充分享受居家的自由和隨意;池子里,主人豢養(yǎng)的幾只像鴛鴦又像黑天鵝的飛禽在游弋。
揚州的一些古宅,除了可以參觀,還可以用餐,享用頗為正宗的淮揚菜。比如位于城市東南角的盧氏古宅,每天早上都有不少慕名前來品嘗早餐的人,這里的五丁包經(jīng)過口口相傳,已經(jīng)成為比蟹黃湯包還受歡迎的美食。
同園林生活一樣延續(xù)下來的,還有揚州的市井生活。住在古宅改建的客棧里,離許多景點、古街非常近,每天早起用過早餐后,便可沿著東關(guān)街一路散步,經(jīng)東門來到運河的古碼頭。不同于白天的摩肩接踵,此時的東關(guān)街除了少數(shù)幾戶早起的商家和出去散步、準(zhǔn)備上班的居民,并無他人。若是往東關(guān)街兩旁的巷子里走,可以看到揚州老城最原始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如今的揚州,不再是一座可以吸引達(dá)官顯貴挖運河、劃龍舟赴會的都市,卻變成了最為適合居住和平民旅行的小城。這種“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方式說起來無甚新奇,卻不失愜意。俗話說,“布衣暖,菜根香”,能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休息的,從來都不是什么高新科技,而是那些看似最平常不過卻漸行漸遠(yuǎn)的生活方式。
舌尖上的情調(diào)
明清時期,江南富甲天下,滿漢全席濫觴于揚州,美食大作《隨園食單》誕生于金陵,蘇幫菜、淮揚菜以精細(xì)聞名于天下,想來都絕非偶然。江南的飲食文化,源于吃,又絕不僅止于吃。
說到江南,總免不了與乾隆皇帝扯上關(guān)系,早在清宮戲熱播之前,坊間便有許多傳奇。有一本八卦的書,名為《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從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起,先后寫了30年,書中記載了揚州的園亭奇觀、風(fēng)土人物,是研究揚州乃至江南文化的一本重要筆記小說。其中,關(guān)于乾隆下江南時期的美食記載頗為詳盡。
人們熟知的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便是出自《揚州畫舫錄》,這是乾隆下江南時,揚州廚師結(jié)合本地與皇家的餐飲特色炮制出來的一組宴席。一般說來,皇帝出巡都會帶有御廚,但是到了揚州這等繁華之地,皇帝便棄御膳不用,考慮地方官員進獻(xiàn)的佳肴了。這從后來定型的滿漢全席菜單上便可看出端倪:在54道“南菜”里,江浙菜便占了30道。
揚州飲食能夠贏得皇帝的青睞,是有著深厚的經(jīng)濟背景的。當(dāng)年揚州鹽商利潤驚人,富不可當(dāng)。《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鹽務(wù),競尚奢麗,一婚嫁喪葬,堂室飲食夏季菜肴,衣服輿馬,動輒費數(shù)十萬。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備席十?dāng)?shù)類,臨食時,夫婦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菜譜,自茶、面、葷、素等色,凡不食者搖其頤,侍者審色則更易其他類?!?/p>
乾隆南巡時,在揚州沿運河設(shè)了4個行宮,每個行宮都建有一個茶膳房。因為皇家采購量大,附近甚至形成了專做皇家生意的街道。如行宮之一的天寧寺,從寺口到揚州北門便形成了一條“買賣街”(后更名為豐樂上街),“上買賣街前后寺觀皆為大廚房菜譜,以備六司百官食次?!薄昂竺嫱鈬qR圈,設(shè)毳帳,以應(yīng)八旗隨從官、禁衛(wèi)、一門祗應(yīng)人等,另庖室食次。”
于是,我們在后來成為歷史文檔的《乾隆三十年江南節(jié)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五年節(jié)次膳底檔》《乾隆四十九年節(jié)次膳底檔》等資料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揚州菜的名字:燕筍糟肉、肥雞攢絲湯、果子糕、紅煨鰻、爛鴨面、肉片火熏燉白菜、燕筍蔥椒羊肉、燕窩棋盤鴨子、肉片燉面筋、豆腐干炒肉絲、燕筍炒肉、鴨絲燉白菜絲、春筍酒燉鴨子、蔥椒咸淡肉、豆豉炒豆腐、五香雞云片豆腐、腌菜花春筍燉雞、膾銀絲、春筍膾糟鴨子、蘑菇爆炒雞、炒雞家常雜膾、肥雞大蝦米燉蔥椒豆腐、蒲菜炒肉……據(jù)統(tǒng)計,檔案上有實可考的揚州本地菜便超過了50道。
這些菜都做得十分精細(xì),如紅煨鰻,便需要“鰻魚用酒、水煨爛,加甜醬代秋油,入鍋收湯煨干,加茴香、大料起鍋?!薄坝腥∫私湔撸阂黄び邪櫦y,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箸夾不起;三早下鹽豉夏季菜肴,入口不化。揚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大抵紅煨者,以干為貴,使鹵味收入鰻肉中。”
面對這些菜,許多人就像看到精美的食品雕刻一樣,首先想到的不是揮動筷子,而是拿起相機,為日后的江南記憶留下一份特殊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