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俊制作琉璃圪嘣使用的還是代代相傳的老技藝。傳統(tǒng)的琉璃圪嘣主要原料是廢舊玻璃,搗碎后加入銅屑、鐵屑等金屬,使玻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將其在特制的坩堝中,在1 000 ℃的高溫下熔化,然后由手藝人吹制而成。
熔化原料爐子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用磚頭與黃土砌就,不砌煙囪,不要鼓風(fēng),爐臺為一長方體,爐膛居中,生火后將上部爐口蓋嚴(yán),只留爐臺側(cè)壁正對坩堝手掌大小的火口,用于沾取玻璃熔液。坩堝呈傾斜狀放置爐膛之中,下部有從爐底砌起的磚柱支撐。坩堝也是琉璃匠人自己制作,豎卵形,上部平口,下部平底。對場地要求一點(diǎn)不苛刻,無論室內(nèi)室外都可砌爐生產(chǎn),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
琉璃圪嘣的制作過程看似很簡單,但無論是火候、吹制、手法、切割,都需要多年的磨練才能得其精髓,做到薄而不破,吹之有響。匠人通過對火候的控制生產(chǎn)出玻璃液,然后沾取熔液轉(zhuǎn)接到玻璃吹管上,邊吹邊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將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運(yùn)用半熔半凝技術(shù)把圓球吹成葫蘆形,最后趁玻璃還軟,將葫蘆底部在一個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內(nèi)凹,待冷卻后從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
1 挑料 用玻璃吹管挑出玻璃液體。
2 勻料 旋轉(zhuǎn)玻璃吹管使玻璃液體受熱均勻。
3 吹氣 通過玻璃吹管吹氣。
4 成型平底 把成型的琉璃圪嘣底部壓平。
5 燒底部 回爐燒底部。
6 成型截獲 從吹管上將成型的琉璃圪嘣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