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近半個世紀前,中國就在為制造一款大型客機而努力。1970年8月,國家下達代號“708工程”任務,設計制造自己的大型噴氣式客機第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1980年9月,舉全國之力建造的大飛機運10首飛成功,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多種原因,1986年這架完成多次試飛任務的飛機回到上海后,再也沒能繼續(xù)飛起來。
同時期,中美合作的MD82客機項目正式實施,希望實現(xiàn)“市場換技術”,但后來隨著美國波音公司對麥道的兼并,合作項目全部暫停,中國人打造自主大飛機的夢想也陷入停滯。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只要中國開始制造自己的大飛機,西方輿論就開始冷嘲熱諷。1999年,中國推出“新舟60”50座級雙發(fā)渦槳支線客機,被西方媒體貶低為“極其危險”。“運12”也沒逃過類似宿命,外媒甚至給這款飛機起名“死亡陷阱”。
2008年,中國商飛公司(下稱“中國商飛”)成立,上海飛機制造廠重組為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商飛的總裝制造中心,中國民機人重拾舊夢,開始了國產(chǎn)大型客機研制的新征程。
中國商飛成立的第二天,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的署名文章,強調(diào)指出:讓中國的大飛機飛上藍天,既是國家的意志,也是全國人民的意志。
“中國要上‘大客(大客機)了!”這一句話,一個信念,一個目標,就如燈塔,不僅感召了海外專家,也吸引了數(shù)千名高校學子,還有為了C919離開空客、波音的資深工程師,也有堅守在上海飛機制造廠30多年的老工匠。他們都懷著一顆拳拳之心,將自己的殷殷之情打上“C”的標簽,他們說這個“C”有雙層含義,一個是大客機C919,一個是祖國China。
從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再到機體制造,C919走過了7個年頭,這一飛機型號也如“箭頭”一般,在國內(nèi)掀起民機制造熱潮。
中國商飛總經(jīng)理賀東風說:“2014年11月30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實現(xiàn)機身成龍,為結構總裝下線奠定基礎。”
C919總裝下線,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接下來艱難的測試、試飛還在等待著它。不過,好在中國商飛新支線飛機ARJ21在系統(tǒng)測試和適航取證方面已經(jīng)為C919試水探路。
ARJ21于2008年首飛成功,隨后轉入艱苦的適航取證階段,并于2014年底完成試飛,獲得飛機銷售市場的許可證——型號合格證。ARJ21的適航取證成功為C919奠定了堅實基礎并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從ARJ21到C919,對于中國而言,不管如何艱難,民機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起步,“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時代將永遠成為歷史。
機隊規(guī)模達3 000多架,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長20%,千萬級吞吐量機場21個……一連串的數(shù)字表明,中國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上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民航市場,國際大型客機制造商紛紛瞄準中國,不斷加快新型客機的投放力度,而中國民機也必將迎頭趕上,翱翔藍天展現(xiàn)秀麗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