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馳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在離家不遠的一處公交站上下車。這座公交站是一個較大的樞紐,周邊又有幾處居民區(qū),出行高峰時,候車的人在這里排成幾排。公交站位于一條寬近50米的主干道兩側,川流不息的車輛呼嘯而過,揚起一路灰塵。每天都有不少人不顧馬路中央“嚴禁翻越”的警示牌橫穿馬路,大部分都是年輕的上班族。他們身手矯捷地在汽車縫隙中穿行甚至小跑,招來車輛一陣尖銳的喇叭聲,看得人膽戰(zhàn)心驚。
前陣子,公交站西側新建了一座人行天橋。天橋頂部安裝了天藍色玻璃頂棚,可遮陽擋雨;橋身兩側各有四個依次相連的半圓鋼架,既美化了橋體,又可以支撐頂棚;圓柱體的護欄外部懸掛著透明的玻璃。為了方便非機動車通行,樓梯旁邊專門修建了很緩的坡道,坡道在繞出一個倒“V”形后和樓梯的頂部在橋身會合,構成一個三角形??吹剿囆g品般精美的這座人行天橋,我卻不禁想到一個諧音熱詞——“任性”。
原本,如此精致、人性化的一座天橋大大降低了人們穿過馬路的風險,便利了人們的出行,理應極大地改善交通秩序。可出乎意料的是,橫穿馬路的人并沒有明顯減少。為什么這么多人不走天橋,非要橫穿馬路?原來,這座天橋距離公交站有100多米,如果從馬路一側到對面的公交站坐車,走天橋需繞行數(shù)百米遠。而橫穿馬路的話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和路程,這在趕車的時候是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橫穿馬路的人還非常“默契”和“理性”,大部分是從一條固定路線,即相對的站臺之間橫穿,這也是抵達對面公交站的最近路線。讓我有些不解的是,這座過街天橋西邊很長一截也沒有公交站和較大居民點,離“客源”地有一定距離,人行天橋為什么不能建在更合理的位置呢?
我絕無為橫穿馬路的行為辯解之意。毫無疑問,我們必須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橫穿馬路,走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橋。但是,這些設施的建設如果更好地考慮民眾的出行習慣和實際需要,比如離公交站近數(shù)十米,效果會不會更好。畢竟一種規(guī)則不是憑空建立的,需要考慮實際情況,接受長期的、實踐的考驗。訂立規(guī)則的目的,不應是限制人,而應是更好地服務人。只有更好地滿足人們需要,規(guī)則才能得到自覺遵守。真希望這座人行天橋能更大地發(fā)揮它的作用,有更多人通行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