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歡
“中日兩國國民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已創(chuàng)歷史新低!”這是4月4日在東京舉行的首屆中日媒體人士對話會上被多次提及的一句話,聽上去就像刺耳的警笛。兩國關系盡快“解套”,是中日媒體人的共同心愿。4月上旬,《環(huán)球時報》記者隨由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與環(huán)球網(wǎng)聯(lián)合組織的中國媒體名人及“大V”代表團對日本進行了為期5天的交流活動,走訪東京、京都、大阪等城市和多家日本企業(yè)。在“中國大V”眼中,日本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與中國媒體名人交流的日本各界人士又傳遞出什么信息?記者做了部分梳理。
“日本看中國發(fā)展:羨慕、嫉妒、恨”
“中國大V”此行原計劃能采訪到安倍內閣的官房長官菅義偉或外相岸田文雄,但日方安排的最終人選是副外相木原誠二。木原多次提到日本對中國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擔憂、“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地區(qū)改變現(xiàn)狀,制造既定事實”以及日方希望中方遵守國際法、支持美國南海巡航等。在中方代表團團長、中國駐日本前大使陳健果斷提出尖銳反駁后,木原干脆說了句“今天不是討論該問題的場合”來打圓場。交流中,木原也有積極的表態(tài),他說“中國的崛起對日本而言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日本政府歡迎更多的中國人赴日旅游,將來或許會考慮對中國實施免簽政策”。
“日本人現(xiàn)在看中國的發(fā)展是羨慕、嫉妒、恨”。交流中,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誠懇給“中國大V”留下深刻印象。退出政壇后,鳩山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并在韓國做出下跪謝罪的舉動。在一次晚宴上,鳩山端著酒杯意味深長地說:“雖然在日本有1億人對我很苛刻,罵我、批評我,但是在中國卻有13億人支持我,我很感動,也很開心。”《環(huán)球時報》記者請鳩山給中國讀者寫些寄語,他愉快地寫下“雨天友愛”4個字,并落款“鳩山友紀夫”,而非“鳩山由紀夫”。鳩山解釋說,越是在大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越應彼此友愛,日中關系更是如此。香港衛(wèi)視綜合臺副臺長秦楓認為,按照鳩山的說法,日本自民黨政府渲染“中國威脅”,但日本人真正的心態(tài)是羨慕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當羨慕接近于嫉妒,便表現(xiàn)出焦慮。在秦楓看來,這讓日本現(xiàn)政權選擇走歷史修正主義道路。
正如鳩山由紀夫在接受大V集體訪談時所闡述的那樣,日本政府必須改變“兩面人”的做派,日方應對中日關系反復“承擔主要責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文認為,中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必須保持共識。日本輿論認為“中國崩潰”,或中國放棄了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中心的戰(zhàn)略,都是一種誤斷。
盡管當前兩國民間對對方印象不佳,但中日民間蘊藏著巨大的友好潛力。環(huán)球網(wǎng)副總編輯石丁給日方講了一個例子——2015年環(huán)球網(wǎng)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讓中國網(wǎng)民票選“理想鄰國”,結果日本高票成為“最想挪走的鄰國”,但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從網(wǎng)民選出的“最理想鄰國”應具備的幾個條件看,日本又符合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似乎說明,如果中國民眾帶著強烈的情緒,就無法真正認清日本,反之亦然。日本《朝日新聞》評論委員村上太輝夫認為,中日兩國關系最大問題是政府之間的對立關系,但兩國都要反思一下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蹲x賣新聞》國際部主任竹內誠一郎表示,中日在體育層面上的交流令人印象深刻,如福原愛、幫助中國花樣游泳隊獲得奧運會獎牌的日本教練井村雅代等,都是民間交流的典范。
沒有中日合作,東亞就沒有未來
在中日媒體人對話會上,日本外務省副報道官大鷹正人告訴“中國大V”們:“兩個鄰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很難回避的現(xiàn)實。但內閣府近期的民調顯示,同時有73%的日本民眾認為‘發(fā)展和中國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對我們來說,加強各個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帶動日中兩國國民感情的改善是非常關鍵的。”《日本經(jīng)濟新聞》編輯委員兼評論委員中澤克二認為,現(xiàn)在,日中還沒有到政治沖突的層面,雙方關系時好時壞,未來還會遇到很多不確定的情況,但人文交流不能斷。從廣義的交流看,中國游客來日本游覽越來越多,希望他們回中國后,能多談談親眼看到的真實日本。然而,到中國旅游的日本人在減少,這是受到輿論的影響,因此日本媒體也要努力改善。
交流中,中日問題專家、《人民中國》雜志社總編王眾一建議,雙方應共同警惕那些歧視性言論,避免這樣的價值取向,可通過兩國之間的論壇、青年征文等活動擴大交流,形成新的價值共識。談到中日未來合作的前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表示,沒有中日合作,東亞就沒有未來,世界“老二”和“老三”有競爭也要有互補,減少摩擦。他提醒日本媒體同行,現(xiàn)在當務之急是把中日韓自由貿(mào)易區(qū)盡快談下來,日媒應多講講這方面的好處。日本TBS電視臺記者武田一顯發(fā)言說,日中之間應更多地用對方的語言進行傳播,他注意到“在日本有不少中國評論員,但在中國,日本評論員卻很少”,“以后可以在這個領域加強合作”。同樣,中國網(wǎng)總編輯王曉輝也提到中日雙方“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合作尚有不足”。
北大教授張頤武曾在東京大學執(zhí)教多年,談到日媒近來頻繁出現(xiàn)的“中國人爆買”“中國包圍圈”等字眼,他表示,中國人在日本掀起購物潮引起日本社會高度關注,是因為日本經(jīng)濟停滯已延續(xù)近20年,“爆買”成了亮點,說明中國近年經(jīng)濟高速成長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對日本其實是極其現(xiàn)實的“利好”。至于老生常談的“中國包圍圈”,則是日本對中國發(fā)展的負面看法和參與到“遏制中國”勢力之中的體現(xiàn)。
“知日”和“知中”應成為兩國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真的那么不堪嗎?”談到中國民眾該如何認識日本,陳健大使在媒體論壇的致辭中強調,日本依舊是中國的‘老師’”。不少中國網(wǎng)絡名人也有了新的思考。日本人的“軸勁兒”讓知名作家蘇芩深有感受。比如,在酒店吃早餐,即使有空座位日本人也不搶著坐,而是排隊請服務生領位。在商店,收銀員會提醒外國客人,“免稅購買的衣服要出境之后才可以穿,按規(guī)定在日本期間不可以打開穿”。當然,日本人也會變通。很多穿上在日本購買的新衣服的外國游客表示,出境時沒有遇到過海關人員的檢查。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huán)球資訊廣播副總監(jiān)張雪松提到日本的“高、精、細”,即新技術新產(chǎn)業(yè)占經(jīng)濟總量之高、制造之精和社會管理之細。在西方大國中,日本貧富分化程度最低、人均壽命最高、社會治安最好。整體來看,1.3億日本人中約有1億中產(chǎn)階級,成為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和日本正處于國家實力和國民感受深刻變動的時期,實力此消彼長,感受錯綜復雜。中國無疑富裕和強大了,有了“爆買”的底氣和財力,于是一些國民重新滋生“天朝上國心理”。張頤武談到中國人的“爆買”時也提到,日本被大家所熱捧的“工匠精神”和細致入微的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完美追求都是中國今天所需要的。他希望,“知日”和“知中”應成為兩國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中日兩國不應對美國的了解超過對鄰居的了解”。在丁剛看來,如果只看那些嚇人的經(jīng)濟停滯數(shù)據(jù),中國人可能總以為日本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衰退之中,但觀察讓他思考:“如果一個國家能堅守40多年的垃圾分類,建立起順暢的交通系統(tǒng),都市中不再有塔吊林立,還可呼吸到新鮮空氣;如果一個國家20年來大多數(shù)人收入穩(wěn)定,生活簡樸卻依然精致,溫飽無憂,房價不高,孩子上學免費,我們又該如何定位日本的經(jīng)濟呢?”王文分析說,日本雖然是中小國家的“命”,但卻始終懷著一顆大國的“心”。他認為,千萬別因為內心存在對日本不正視歷史的憎惡,而迷住發(fā)現(xiàn)“對手”優(yōu)點的眼睛。真實地看日本,是讓近年來狂熱地癡迷于國力上漲的中國人冷靜、保持憂患意識與自我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徑。
全日空航空總部會客室墻壁上的一個牌匾引起“中國大V”的關注,上面寫著“現(xiàn)在貧乏,將來有望”。在這樣的激勵下,全日空航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據(jù)了解,全日空的第11條中日間直航航線“東京-武漢線”即將開通。全日空社長伊東信一郎告訴“中國大V”,全日空要成為在中國服務質量第一的外國航空公司。對處于低潮的中日關系來說,是否也能“現(xiàn)在貧乏,將來有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