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伙
重拾家長應有的姿態(tài)和情懷
張炎伙
現(xiàn)代許多學校,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家長對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定的“認識之殤”,家庭教育一直難以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做好家庭教育,家長的姿態(tài)和情懷最為重要。家長應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為孩子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以最深情的愛和最生動的教育認真做好家長工作,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家庭教育;轉(zhuǎn)變觀念;樹立榜樣
編者按: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不斷變遷,家長類型也逐漸增多,有理性配合的家長,有功利迎合的家長,也有一味溺愛護短的家長,還有過分干預學校教育的家長。面對不同類型的家長,班主任們或是信心滿滿、見招拆招,或是手足無措、疲于應付。那么,今天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家長呢?
全國十佳現(xiàn)代校長高峰曾擲地有聲地發(fā)表見解:“優(yōu)秀孩子的背后一定站著優(yōu)秀的家長,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站著有問題的家長。”這句話雖然說得比較絕對,但不無道理,也讓我時常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在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的同時,我們更要引導“站在孩子背后守望其成長”的家長們做好家庭教育,讓家長重拾他們應有的姿態(tài)和情懷,這一點于班主任工作而言特別重要。
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好、學習好、未來工作好,但很多家長們也僅止于希望。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家長(特別是我們這樣的農(nóng)村小學的家長)都存在一定的“認識之殤”: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成人成才是學校教師的事情,孩子到了學校,教育就會自然發(fā)生。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家庭環(huán)境、家長因素在孩子的成長中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身邊的故事是最好的例證。
案例1:癡迷電腦游戲的父子倆
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個小男孩,聰明卻懶散、貪玩,有段時間癡戀電腦游戲,成績一路下滑,儼然一個“問題學生”。為此我沒少做功課,打電話給家長、找孩子談心,只可惜事與愿違,孩子依舊我行我素。一次偶然的家訪讓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走進孩子的家,只見陰暗的房間里,孩子正蹲坐在電腦前奮力地“廝殺”,好一會兒才察覺到我的到來。我嚴厲地批評了他,孩子低頭不語,恰巧孩子父親從外面回來,我便請求家長平時多關(guān)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嚴格教育并督促孩子不玩電腦游戲。不曾想孩子指著他爸爸毫不留情地說:“他比我還愛玩,天天不上班,就知道坐在電腦前,還整天被我媽媽罵。”孩子一臉的不屑,父親一臉的尷尬。從孩子簡短的語言中我能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和諧的家庭,問題的癥結(jié)也顯而易見。要想讓孩子改變似乎很簡單,改變他父親的生活方式,改變他們家庭的氛圍即可,因為他本是聰明的孩子??蛇@又是多么艱難,要改變的是他的父母和家庭,這牽涉到家庭經(jīng)濟、家長性格、夫妻相處之道等多種因素,何其難!
案例2:徜徉于書海的母子倆
同事是個特別愛看書的老師,她每天至少看書半個小時。受她的影響,她的兒子也養(yǎng)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若同事靜坐閱讀,她6歲的兒子也跟著母親靜坐閱讀。多么生動的教育,令人不禁稱贊。都說有怎樣的媽媽就有怎樣的孩子,如果母親沉迷于電腦、手機,樂于消遣,厭惡讀書,我們怎么能期望孩子愛看書?又怎會有底氣、有資格要求孩子熱愛閱讀呢?
從上面事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氛圍、家長的習慣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習慣、個性起著很大的作用。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言:“環(huán)境就像個大染缸,孩子就像布匹。染缸是紅的,就會染出紅布,染缸是黑的,就會染出黑布。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毋庸置疑,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染缸之一,良好育人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不可輕視,但家長的言行、家庭的氛圍同樣重要。唯有教師和家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有較好的禮儀素養(yǎng),唯有學校、家庭同心協(xié)力,才有望收獲“理想王國”中的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校教育,沒有家長教育的配合,永遠不會成功。”
周國平教授說:“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榜樣能產(chǎn)生顯著的作用,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zhì)是熏陶出來的。為人父母的,其實人生又向你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也有人說:“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許多家長的行為卻令人擔憂。
案例1:一顆牙齒引發(fā)的爭吵
我校五年級有學生1和學生2兩個孩子,他們的關(guān)系一直很好。有一天,學生1走路不小心,踉蹌著剛要摔倒,學生2趕緊從后面抓住學生1的手,結(jié)果因他的這一舉動,學生1反而因為摔倒時來不及用手撐住地板,在倒地時摔斷了一顆牙齒。盡管學生1反復和父母解釋說是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可學生1的家長還是強烈要求學生2賠償。學生2的家長就有意見了:“是你自己不小心的,我家孩子好心要幫你家孩子,為什么還要我賠償?”老師的調(diào)解并沒有消除兩家的矛盾,事情愈演愈烈,剪不斷,理還亂,兩個孩子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父母爭辯不休,相對無語。
案例2:充錯的100元錢
《人民教育》2014第24期“電話遞童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給女兒充手機話費時,不小心把錢充到別人的手機里了。作者給對方打了電話,對方爽快地答應把錢還給作者,恰巧這個孩子的爸爸聽到了,作者又向這個父親講述了事情的緣由,這位父親卻應道:“奇怪了,我又沒請你給我兒子充電話費,這又不是我的錯。隨便你通過什么途徑要回你的話費,反正讓我打回電話費的事情我懶得做?!弊髡吆芸焱诉@件事,可三個月后的一天,作者收到了100元的話費充值提示短信和這個孩子發(fā)來的信息:“阿姨,您好,謝謝你上次給我的手機充了話費,請原諒我沒有及時還給您,因為我存了三個月的零花錢才湊夠100元。另外,我替我爸向你道歉?!焙髞碜髡咄ㄟ^了解才知道這個家庭非常困難,孩子是從每天早上2塊錢的早餐費中省下1元,存夠三個月才湊足這些錢的。
類似這樣的小事很多,孩子本是純潔和善良的,孩子們在很多時候甚至比我們的家長更具博大的情懷和正確的價值觀。而家長們卻因為種種原因斤斤計較,不辨是非,吃不得一點小虧。長此以往,耳濡目染,孩子還能在大染缸里獨善其身嗎?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不斷鑄就更好的自己,從而將孩子教育得越來越好。
作為家長,他們的訴求其實很低,無非就是希望孩子現(xiàn)在快樂,將來幸福,可要想切實做到卻又不簡單。首先,作為家長一定要舍得花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切身享受親情的溫暖。當家長全身心地、真誠地陪伴孩子時,教育便已悄然發(fā)生。其次,作為家長也要明白,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家長絕不能揠苗助長、全盤操辦,而陪伴也絕不是指手畫腳、嘮嘮叨叨,應是帶著理解和鼓勵,深情地守望著自己的孩子。
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變得優(yōu)秀,所以當我們的學生表現(xiàn)出某些讓其家長失望的行為時,我們一定記得提醒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孩子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生氣一定是所有辦法中最糟糕的辦法。比如家長得知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我們該怎么做呢?首先,我們要告訴家長學會就事論事,不可任由負面情緒蔓延。一次考得不好并不能說明所有的問題,絕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下結(jié)論。我們要學著關(guān)心孩子的情緒,對孩子表示關(guān)心時,必須采用正確的方式,切莫用嘮叨和埋怨來表達我們的關(guān)心。
我一直深信:任何成功都無法彌補子女教育上的失敗。要知道,每一個家長面對的都是“人”,都是在未來要成為勞動者、成為父親母親、共同組成社會的“人”,孩子就是祖國的未來,值得我們花費更多的心血。希望所有的家長們重拾美好的姿態(tài)和情懷,更認真地做好“家長”吧。
G459
A
1005-6009(2016)50-0052-02
張炎伙,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莊頭小學(福建泉州,362261)副校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