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學棟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信豐中學 341600)
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呼學棟
著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空間的日益拓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因為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創(chuàng)設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動力??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就能積極主動的去學,樂學不倦。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因此,在講課中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而傳統(tǒng)的一只粉筆,一塊黑板,教師一張嘴,偶爾加上一兩件教具的手段,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面對黑板上所列提綱,忙于記筆記,加之歷史具有過去性,只靠文字和語言往往不易理解,學生感到枯燥,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多媒體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富有創(chuàng)意的畫面、動態(tài)的示意、豐富的影視資料,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為學生再創(chuàng)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fā)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是要教學生歷史知識,而且要教學生從歷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歸納了是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達到以古鑒今明事曉理的目的。針對中學生的特點,對感性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力,如果我們總是用枯燥的語言來進行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會讓學生反感,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歷史場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歷史事件,那么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感官,生動形象地了解歷史。例如在講“南京大屠殺”一目中,通過展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如《〈東京日日新聞〉報道的向井敏少尉與野田巖少尉在南京舉行殺人競賽》的圖片、《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活埋中國軍民》、《南京大屠殺中被日軍割下的中國人的頭顱》等圖片。再將這些圖片與現在的一些事實如“2002年7月8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機抬頭,禁止學生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新聞相對比,讓學生主動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無須教師用生硬空洞的語言,長篇累犢地教育,僅僅是幾張真實的照片就能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深刻的認識愛國主義的重要!
歷史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結合,極大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虛擬化的教學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瀏覽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觀看歷史影視作品,下載相關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布置任務,使學生自主學習。這個活動本身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
在素質教育的三個任務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靈魂和導向,應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情教育。過去我們也十分注意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體教學對于思想品德教育有著非凡的魔力。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
總之,總結多媒體教學的經驗,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多媒體教學應用才會更加科學合理,更能體現出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優(yōu)勢。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信豐中學 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