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華紅
(山西工程技術(shù)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
陽泉民俗文化的德育價值*
史華紅
(山西工程技術(shù)學院,山西陽泉045000)
[摘要]民俗文化對人們的道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陽泉人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如婚喪文化、節(jié)日文化、飲食文化、民間文藝等,這些文化在培養(yǎng)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家庭的和睦團結(jié)、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培養(yǎng)人們的民間審美意識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陽泉;民俗文化;德育;民間審美意識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23
民俗文化,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qū)中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由普通民眾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創(chuàng)造形成的一系列物質(zhì)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數(shù)千年的繁衍生息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受時代、地域影響比較大的文化現(xiàn)象。民俗文化滿足了地域民眾文化傳承的需要,并且不斷地隨著時代的變遷進行修正、補充、豐富,使之越來越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越來越適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越來越適合民眾的心理審美需要,越來越適合人道人性的需要,因而能夠代代相傳,被繼承發(fā)揚,形成今天五彩繽紛的地域文化。
陽泉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屬山西東部山地。境內(nèi)地貌以山地為主,其余為丘陵和平原;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歷史上干旱、洪澇災(zāi)害頻繁;大部分地區(qū)日照能夠滿足一年一季作物需要,種植以粗雜糧為主;境內(nèi)資源豐富,先民很早就用煤炭取暖、做飯、煉鐵;地處山西要沖,有聞名海內(nèi)外的娘子關(guān)、固關(guān),還有多條古驛道通過。陽泉地區(qū)的民俗文化的形成是與陽泉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歷史狀況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分不開的。
一、豐富多彩的陽泉民俗文化
陽泉人在漫長的生息繁衍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民俗文化。這種文化時時刻刻在潛移默化地對陽泉人產(chǎn)生影響。這些民俗文化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把它們說清楚。下面從幾個大的方面對陽泉民俗文化作簡要介紹。
1.婚喪習俗。雖說十里鄉(xiāng)俗不一般,但是陽泉地區(qū)的婚喪習俗大同小異。比如:在婚俗方面,都是按照風俗來進行,現(xiàn)在雖然新事新辦,“道道”不能少,基本上還是納采(男女雙方有一個介紹人)、納吉(訂婚)、迎親、謝婚。最體現(xiàn)陽泉特色的是在謝婚席上,要用傳統(tǒng)的“三八席”招待新郎,三八席講究四干四鮮、四葷四素、四大碗、四小碗。為了家庭和睦,鄰里團結(jié),新人還有很多“道道”與禁忌。喪俗地域性特征更明顯,在當?shù)貑仕桌锼勒邽榇螅趺催x墓地,死者穿什么服裝,如何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如何吊唁,從頭到尾喪事的程序一點不能亂。根據(jù)死者在家族中的身份,親友的著裝,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人們用格外虔誠的方式使死者入土為安,做到了對生命的尊重。同時,通過一個人的離世把家族成員凝聚在一起,也使人明白了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與責任。
2.節(jié)日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文化體現(xiàn)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寄托。人們借助民間節(jié)日活動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有些節(jié)日活動蒙上某種神話色彩,但透過這種表層,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節(jié)日活動,寄托了人們對五谷豐登、家族團結(jié)、家庭和睦、尊老孝先、人丁興旺、老幼平安、家庭和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望。除了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外,在陽泉的節(jié)日習俗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是陽泉元霄塔火和七月十五送面羊。元霄塔火,俗稱棒槌火。人們利用本地產(chǎn)煤的特點,先在大街上用泥和磚壘成塔形爐,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點燃塔爐,熊熊塔火“點旺”了生活。人們一邊賞燈,一邊在塔火上烤花糕(饃),相傳這一天在塔火上烤制的花糕吃了可以治百病。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陽泉有上墳燒紙、以面羊供奉祖宗、供奉五谷神的習俗。“送面羊”在陽泉至今盛傳。
3.飲食文化。陽泉的氣候土壤適合種植粗雜糧,先民創(chuàng)造了粗糧細作的飲食文化。到現(xiàn)在為止,許多傳統(tǒng)的飲食還是讓人垂涎欲滴。玉茭面抿圪斗、鉿鉻、綠豆面漂抿曲、“馓”、豆葉菜、茴子白炒粉條、粉條豆腐絲、白菜炒過油肉、糊嘟、小米紅稠飯……都是人們喜歡吃的風味小吃。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陽泉的百姓就是在靠天吃飯的環(huán)境里把這些日常普通的食材做到了極致。
4.民間文藝。民間文藝是民間藝人或者群眾創(chuàng)造的,是民間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陽泉歷史悠久,民間文藝形式多樣,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近幾年這些民間文藝也受到政府和社會廣泛關(guān)注。比如,平定武迓鼓(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盂縣牛斗虎(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以陽泉語言為基調(diào)的陽泉評說(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平定風秧歌、平定東回皇綱、九曲黃河陣、平定跑馬、盂縣武術(shù)社火等。這些民間藝術(shù)形式滲透到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陽泉民俗文化的德育價值
這些民俗文化今天看起來表面是一種風俗,有的甚至是農(nóng)耕文明社會的一些崇拜與禁忌,但這些民俗文化在群眾中影響深遠,客觀上對人們產(chǎn)生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這種道德力量如果與時代相融,弘揚得當,便會變成強大的正能量,成為我們今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的有益成分。挖掘陽泉民俗文化當中蘊含的德育價值是我們今天研究陽泉民俗文化首要意義所在。
(一)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就是該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認同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正是有認同感,才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心悅誠服,自覺融入進去。它是自發(fā)的,約定俗成的,也是被人們和社會廣泛認可的。陽泉民俗文化同其他民俗文化一樣,特別能喚起陽泉人的認同感。比如,從飲食文化來講,陽泉地處山區(qū),傳統(tǒng)上農(nóng)業(yè)不是太發(fā)達,但是陽泉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粗糧細作,愣是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孫對“媽媽的廚藝”欲罷不能。那早上冒著熱氣的“黃楞楞”的“馓”,再就上一點酸菜或者土豆絲;那飄著幾絲香菜、蔥花的漂抿曲,再撒上一點胡椒粉,那噴香會讓人“三月不知肉味”……多少在外地生活的陽泉人,談到故鄉(xiāng)的飲食,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多少游子回到陽泉,只是為了回味那終身難忘的“媽媽的味道”。還有陽泉的方言,雖然陽泉是一個外來人口居多的新城市,但是陽泉人從來不吝說本地土話,他們不僅把土話編成“陽泉評說”,還把陽泉方言畫成漫畫,在公交車、互聯(lián)網(wǎng)、其他媒體上傳播,陽泉人認為陽泉方言是中國最美的語言。走出去的陽泉人,在聽到有人說家鄉(xiāng)的方言時,親切感會油然而生,兩個陌生人馬上會一見如故。這就是認同感,它產(chǎn)生的是凝聚力。陽泉傳統(tǒng)民俗當中的婚喪嫁娶、節(jié)日廟會、民間文藝等都有這樣的作用。
(二)促進家庭和睦團結(jié)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歷朝歷代都倡導(dǎo)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相處、夫妻互愛、長幼互親。當今社會更是把家庭美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部分,提倡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jié)等。我們的祖先巧妙地把促進家庭和睦團結(jié)的因素滲透到民俗當中,對社會、家庭客觀上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它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的寶貴遺產(chǎn),也是我們今天進行家庭美德教育需要深入挖掘的資源。比如,在陽泉喪葬文化中,老人去世,兒媳婦娘家人要為女婿戴“娘冠韁繩”,如果兒媳婦娘家沒有人來做這件事,兒媳就會很丟面子。婆家娘家之間如果有矛盾,會千方百計化解,以免在這老人去逝的重大事件中丟人。再比如,在平定一帶寒食、十月初一要給先祖燒紙祭奠,風俗要求必須等全家族的人到齊才能進行,這樣對于那些在生活中有矛盾的人家,在先祖面前也就借坡下驢,冰釋前嫌。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使人們加強了了解,增進了親情友情,促進了家庭和睦與人們之間的團結(jié)。從諸多的陽泉民俗當中,不難找到類似的例子,我們體味前人留下的民風民俗的同時,不得不感嘆當初創(chuàng)造這些規(guī)矩的祖先的良苦用心。
(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民風民俗最大的優(yōu)點是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在生活當中,再蠻橫無理、再沒有文化的人,都會在處理重大事情面前問清楚事情應(yīng)該怎么辦、遵守什么程序、要準備什么東西、動用什么人,沒有人敢去破壞民俗的禁忌,民俗強大的輿論壓力與人們對群體認同感的需要使得人們會放下心中的偏狹意識,選擇從眾。這樣民俗就成為一種道德律,民俗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行為規(guī)范。民俗的好壞也就成為一個地方民風是否淳樸的基礎(chǔ)。另外,民俗還能起到一種類似于心理平衡的作用,客觀上能夠使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fā)。人們在生活中,事事能夠順著民俗做事,就會獲得周圍人群及社會的認可,產(chǎn)生事事如意的滿足感。比如,陽泉地區(qū)有正月十五轉(zhuǎn)黃河的習俗,據(jù)說可以除去一年的霉運,當看到在寒風凜凜的時節(jié),一家老小在歡聲笑語中轉(zhuǎn)黃河的時候,怎能不想到“和諧”“幸?!?,怎能不聯(lián)想到民俗的作用。再如,春節(jié)拜長輩、給壓歲錢的習俗,當我們把美好的祝福送給長輩時,獲得的不僅僅是帶著長輩祝福的壓歲錢,還有那一家人的其樂融融,尊老愛幼,語言美、行為美,……民俗文化傳承,其實也是真善美的傳承。要求人們做的,你故意不去做;禁止做的,你卻故意去做,這就犯了禁忌,除了會遭到輿論的譴責,社會的議論,最怕的就是遭到報應(yīng),很少有人敢以身犯“禁”,這就是民俗凈化心靈的力量。
(四)培養(yǎng)了人們的民間審美意識
民間從來不缺乏美,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繁育中,時時刻刻不忘創(chuàng)造美,一張紙、一塊石頭、一抔黃土甚至泥沙都會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作品。陽泉的民間活動中不乏各種美的創(chuàng)造,每到婚喪嫁娶的日子或者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都是那些民間藝術(shù)家們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從婚禮上剪紙作品盤花、窗花到新娘子的精美刺繡配飾、鞋墊;從色香味俱全的“三八席”到嘉賓客人的刻意裝扮;從喪儀上精美絕倫的豬頭三牲面塑到精致講究的紙扎花圈,紙剪的靈幡無不透露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與淳樸的審美情懷。單就正月十五鬧花燈而言,五顏六色的各式花燈是能工巧匠的杰作,再加上花燈上的剪紙,花燈上的彩繪,花燈上的燈謎,花燈上的故事,花燈上的其他配飾,活脫脫是一場民間文化與藝術(shù)的大薈萃,人們徜徉在其中猶如在享受一場藝術(shù)視覺盛宴。在民俗文藝表演中,傳統(tǒng)的道具與華麗的服飾,繁雜有序的表演動作、表演隊形,都是當?shù)匕傩战?jīng)過長期的演化,用民間審美的標準去達到最美的藝術(shù)效果。陽泉民俗中的民間藝術(shù),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進行制作,呈現(xiàn)樸素與詼諧的審美風格,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一年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生活在該地域的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美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和諧了人際關(guān)系,具有很深的道德教化意義。
陽泉民俗文化是陽泉人的精神家園,是陽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少年來耳濡目染地影響了陽泉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習慣,為陽泉社會的穩(wěn)定有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陽泉人共同的財富,它的道德價值必將一如既往地對未來產(chǎn)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春生.平定廟會文化[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2] 盂縣志編篡委員會.盂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平定縣志編篡委員會.平定縣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簡介]史華紅(1970-),女,山西平定人,山西工程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6)06-0092-03
Value of Folk Culture of Yangquan in Moral Education
SHI Huahong
(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Yangquan045000,China)
[Abstract]Folk culture has a potential influence on people′s moral. People in Yangquan have created, in the long process of their life, their own regional cultures including marriage and funeral culture, festival culture, diet culture and fork culture, and these culture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cultivating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hesion,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ies, purifying people′s hearts, cultivating people′s aesthetic tastes, and so on.
[Key words]Yangquan;folk culture;moral education;folk aesthetic taste
*201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重點課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土文化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JS2013004)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