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今年過年不回家
揖原文銥
新年作
淵唐冤劉長卿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揖譯文銥
新年中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更為急切,獨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淚?
年紀已經(jīng)老大了卻依舊寄人籬下,春天腳步多么輕快比我更早回歸。
在嶺南早晚只能與猿猴相依作伴,或與江邊楊柳共同領受風煙侵吹。
我像西漢的賈誼被貶為長沙太傅,不知今后還要幾年才有還鄉(xiāng)機會?
揖經(jīng)典背后銥
春節(jié),是中國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的節(jié)日,在一年所有節(jié)日里,春節(jié)最重要,持續(xù)時間也最長,民間俗稱“過年”。過年與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坐到一起吃年飯,共享家庭之樂。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趕回來,與家人一起過年?;丶疫^年,永遠是中國人年底的主題。
為何過年時一定要回家?筆者考證一下,可能與傳說中“年”是個惡獸有關。傳說,“年”長著四只角四只足,力大無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會出來作祟。當時生產力低下,個體對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著“年”的來到,合力把“年”趕走。試想,如果因為你未回家,而導致家被“年”禍害了,那將是多大的不幸?所以不論怎么困難,有什么樣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員都要趕回,助一臂之力。
為了趕走“年”這個壞東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覺——“守歲”風俗由此而來。
現(xiàn)代時空概念上的“年”,晚于過年風俗。據(jù)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解釋,“年”在唐堯時稱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據(jù)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春節(jié)的雛形。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別是封建時代“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過去人口流動的數(shù)量并不大,距離也不會遠,“外出務工人員”并非古代春節(jié)回家人員的主體,而以公務人士和商人為主。
由于道路建設落后和交通工具簡單,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fā)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xiàn)象也無法改變。雖然史料上沒有具體說明,但從當時詩人留下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詩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詩,叫《人日思歸》。詩中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毖Φ篮馐呛訓|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當時從北方來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這說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時趕回去與家人團聚,而是在外過年的??纯茨戏綒g快的節(jié)日氣氛,自己卻獨在異鄉(xiāng),所以詩中流露出了他心中無限的惆悵和思鄉(xiāng)之情,從側面說明了古代春節(jié)“回家難”之現(xiàn)象。
唐代詩人王灣也曾遇到了與薛道衡一樣過年不能回家的情況。
王灣是中原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有一年快過年時,他乘船到了今江蘇鎮(zhèn)江境內的北固山腳下,眼前水闊天長,獨雁哀鳴,孤帆遠行,再嗅嗅越來越濃的年味,王灣一下子動了感情,寫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詩,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了千古名句。
為了解決薛道衡、王灣這類“人在旅途”者回家過年的難題,創(chuàng)造歡樂吉祥的節(jié)日氣氛,古代官府也會積極想辦法,盡量不在快過年的時候安排外出公務。而相當于今天普通“打工仔”的外出謀生者、經(jīng)商人士,則會早早動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誤。
淵倪方六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