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書岐
上黨廉吏(連載一)
■ 馬書岐
上黨,雄居晉之東南,向以“與天為黨”聞名遐邇。這里山水雄秀,氣勢磅礴,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方水土之上的人們,汲取了這山之靈、水之秀,養(yǎng)就了剛烈、驍勇、強悍、粗曠的秉性,創(chuàng)造了燦爛而又輝煌的文化,多少人在津津津樂道炎帶嘗草,魏武揮鞭,玄宗發(fā)跡……
和他們相比,那些沒有做出多少驚天動地事跡,“僅僅是”固守著賢良操守的廉吏或許便算不上什么,事實上,他們也的確被那些偉人“擋在身后”。
我鉆入故紙堆中邂逅了古代的那些廉吏時,仿佛便與世隔絕了。
也許有人不會相信,一位七品縣令,任職五年,不僅沒有攢下家產(chǎn),反而因為減輕百姓負擔,用自己的俸銀償還官稅,致使自己負債累累,臨死時囑咐兒子變賣祖業(yè),還清縣府拖欠朝廷的稅銀六千五百多兩。而在他死后子女卻無力舉喪……還有一位縣令,任上關心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深得百姓擁戴,任滿后升遷他處,當?shù)厝f民聯(lián)名挽留,便以知州銜繼續(xù)留任知縣,不料遭到同僚嫉恨,被誣陷罷官,歸里后竟困頓到為了吃一次早餐,央求其妻以釵易米……仍然是一位縣令,連任五個縣的知縣,宦歷三十多年,始終勤政愛民。他酷愛寫詩,一生中寫了一千三百多首詩,在當時算得上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但直到臨死時,都無錢將這部詩集印出來,最后還是靠親友幫忙才使他的這部詩集存世……
類乎這樣廉潔的縣令還有很多。為什么要選這么多的縣官呢?一是因為縣官雖然也是官,但不算大官,他們做的事不大,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多少名氣,我們今天在宣傳古代人物時大都不會選擇他們,致使他們的事跡被埋沒,這多少有些不公平;二是他們做的事雖然不大,卻很感人,他們距百姓最近,所做的事都和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用來做今天的廉政教材,最容易產(chǎn)生共鳴。當然更大一些清官的教育作用也不可忽視,比如耿介廉潔的元朝中臺御史秦起宗,“天下廉吏第一”的明朝工部尚書程啟南,特別是清康熙年間內(nèi)閣首席大學士吳琠,從一個小小縣令做起,部員、巡撫、總督、尚書,最后做到當朝一品宰相,一生中廉潔奉公,有守有才,從不拉幫結派,從未以權謀私,終生不納妾,死后無私產(chǎn),只為廉所感,為廉立名。
(責編:于晉芳)
馬書岐,男,山西襄垣人。長期從事地域文化研究,編著各類地情書籍數(shù)十部,點校舊志七部,發(fā)表地情研究文章四百余篇。間搞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長篇小說兩部,中短篇小說集一部,散文集及文史集十余部。為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治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