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山西陵川縣西瑤泉后河洞遺址調(diào)查與試掘簡報*

2016-04-11 09:20任海云
考古與文物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石片斷塊臺面

任海云

(山西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山西陵川縣西瑤泉后河洞遺址調(diào)查與試掘簡報*

任海云

(山西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陵川縣,后河洞遺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后河洞遺址位于太行山西麓南段,屬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zhèn)西瑤泉村。1986年當?shù)氐目脊艕酆谜甙l(fā)現(xiàn)了一段人類下頜骨化石。20世紀9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后河洞采集到黑色燧石石制品50余件。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在附城鎮(zhèn)丈河流域進行考古調(diào)查中,再次考察了后河洞,確認該洞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晚期遺址。由于洞穴內(nèi)文化堆積受損嚴重,故做小面積的試掘。收獲石制品和動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巖性以黑色燧石居首位,器物組合中石器數(shù)量較多,另有石核、石片、斷塊及碎屑等。此外,清理出殘存的用火遺跡。后河洞遺址年代應(yīng)與塔水河遺址相當。

后河洞遺址地處太行山南段西麓,位于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zhèn)西瑤泉村北約4公里處,臨近現(xiàn)已廢棄的后河自然村。地理坐標為北緯35°36′18″,東經(jīng)113°10′02″,海拔937米,洞穴相對高度約10米。洞穴坐東向西,可見長18米、最大寬13米,最高處靠近洞口位置,約5米。1986年,當?shù)卮迕窭钯F生和李根昌等人進行洞穴探險時發(fā)現(xiàn)。進行了簡單的試掘,并發(fā)表成果。收獲的材料包括石制品、動物化石、用火遺跡,甚至報道有人類下頜骨化石[1]。隨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向前先生等人前往西瑤泉村一帶調(diào)查,在后河洞、麻節(jié)洞等采集到一批石制品,但并未發(fā)表后河洞相關(guān)資料,僅對麻節(jié)洞作了簡要報道[2]。1994年山西省考古所對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4處洞穴遺址進行了復(fù)查。在后河洞采集到石制品50件,2件石英和48件燧石制品,主要是斷塊和斷片以及石片和石器,另外還有石核和少量尖狀器[3]。2012年4月和10~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陵川縣丈河流域的8處洞穴進行復(fù)查,并對部分洞穴遺址做小面積試掘,后河洞即為其中之一(圖一)。

圖一 后河洞遺址地理位置圖

后河洞遺址試掘面積約9平方米,深度40~50厘米,試掘區(qū)域在洞口南壁處。本次調(diào)查與試掘共收獲石制品1500余件,動物化石365件,發(fā)現(xiàn)殘存用火遺跡1處。石制品選取其中的采集品264件和有明確層位的1041件測量統(tǒng)計,簡報如下。

一、地貌地質(zhì)與地層

后河洞是一處石灰?guī)r洞穴(圖二),洞口略向西南偏。洞前為農(nóng)耕梯田地,現(xiàn)已退耕還林。相對低于洞口位置約10米處,一條自然河道自西北向南蜿蜒而出自西瑤泉村北折向東,逢雨季有洪水流經(jīng)河道,最后匯入丈河。河道遍布大小不一的礫石和沙子,其中隨處可見黑色燧石石塊。

后河洞所在的太行山南段西麓,河谷地貌發(fā)育,這里與塔水河遺址的地貌相似,河谷兩側(cè)整體出露以石炭系-三疊系和寒武系-奧陶系石灰?guī)r層為主,谷坡上可觀察到兩個山地剝蝕夷平面,沿著狹長的河谷蜿蜒不對稱分布,后河洞位于第二個較低的夷平面后緣,后河河流深切這一山地平面,形成峽谷。太行山上天然灌叢、次生松柏樹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覆蓋,間雜生長著名目繁多的中藥材,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吸引野生動物生存于其中,現(xiàn)在常見有野豬、豹、野雞等。

后河洞遺址試掘面積主要分布在洞口東部接近洞南壁(圖三)。依據(jù)試掘情況,東壁地層剖面完整,自上而下共5層:

第一層 表土層,次生黃土,生長雜草,可見白色植物根系,厚2~5厘米。

第二層 鈣板層,白色鈣質(zhì)和石塊膠結(jié),質(zhì)堅硬,且此層底部膠結(jié)動物化石和黑色燧石制品。厚6~24厘米。

圖二 后河洞遺址地貌

第三層 沙土礫石層,黃色沙土夾雜大量碎小礫石塊,質(zhì)較疏松,礫石塊直徑一般為1~8厘米,此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并發(fā)現(xiàn)一殘存用火遺跡,本層厚10~47厘米。該層為后河洞遺址文化層。

圖三 后河洞遺址布方位置

第四層 鈣板層,與第二層的鈣板相似,質(zhì)更堅硬,此層上部亦膠結(jié)動物化石和黑色燧石制品,厚7~27厘米。

第五層 黏沙土層,呈黃紅色,土質(zhì)粘而濕,其中偶雜大塊白色石英石塊,不見動物化石和石制品,未見底。

二、文化遺物

測量統(tǒng)計的1305件石制品中,巖性為燧石的有975件,占全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74.7%,主要為黑色,個別為灰色或黑褐色,石灰?guī)r者298件,占22.8%,白色脈石英17件,占1.3 %,還有少量石英巖和砂巖。根據(jù)調(diào)查,在現(xiàn)已干涸的后河自然河道上隨地可見黑色燧石石塊或斷塊,后河洞遺址的石料應(yīng)當是來自古河道。燧石石塊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選擇的一種較好的石料,但是后河洞遺址發(fā)現(xiàn)的燧石制品石料存在節(jié)理面,一處、二處或三處不等。所有統(tǒng)計的石制品中,石核73件,石片258件,石器307件,碎屑、斷塊和斷片共計667件。

1.石核

73件。燧石石料63件,黑色居多,6件以石灰?guī)r為石料,脈石英、石英巖極少。均為錘擊石核,原型大部分為不規(guī)則四面體或多面體的自然石塊,其中個別帶自然節(jié)理面,另有少量斷塊。最大的48.2×35×30mm,最小者11.7×9×17.7mm。臺面形狀多三角形和四邊形或不規(guī)則四邊形。片疤占核體比例1/3者 13件,1/2者27件,9/10者23件,不足1/3者10件。片疤深度不一,淺平者,有9件,略深和淺平并存于同一石核者,有11件,余皆為較深者。少數(shù)片疤呈規(guī)則圭形,淺平而長,可能是間接壓制的結(jié)果。石核周身保留石皮并不多。

單臺面石核 17件。自然臺面8件,且3件以自然節(jié)理面為臺面。剝片素材中,自然石塊15件,斷塊2件。石片疤1個、2個、3個和6個不等。標本LXH1391,灰褐色石灰?guī)r,長寬厚48.2×35×30mm,自然節(jié)理臺面,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5個可辨片疤,較為深凹(圖四,10)。標本LXH1396(圖四,5),黑色燧石,長寬厚21.3×18.8×32.9mm,自然臺面,形狀為梯形,片疤6個,均淺平。

雙臺面石核 27件。同一石核上既有打擊臺面又有自然臺面者9件,兩個自然臺面者16件,2件是雙打擊臺面。原型除1件是斷塊,4件河灘揀來的礫石塊外,其余都是自然石塊。片疤最少2個,最多的有8個。標本LXH1051,黑色燧石,素材為斷塊,長寬厚14.3×17.1×34.3mm,自然臺面為三角形,另一臺面呈線形,片疤5個,略微淺平的片疤和較深凹的都有(圖四,4)。

圖四 后河洞遺址石制品

多臺面石核 29件。這類石核有3~5個臺面,3個臺面的石核22件,4個臺面者6件,5個臺面的石核僅1件。純?yōu)榇驌襞_面的石核數(shù)量不多,主要以自然臺面和打擊臺面共一核體為主,1件純自然臺面者。此類石核片疤幾乎遍布全體,石皮率大多數(shù)不超過5%,唯1件3臺面石核的石皮比例達到25%。標本LXHC229,黑色燧石,長寬厚21×11.7×13.5mm,5個臺面,分自然臺面和打擊臺面,片疤12個,有較為淺平的片疤,亦有略深凹的。標本LXH1141,黑色燧石,長寬厚32.3×14.2×23mm,3個自然臺面,全為四邊形,9個深淺不一的片疤(圖四,6)。

2.石片

258件。全部為錘擊石片。石料主要為燧石和石灰?guī)r,燧石217件,約占總量的84.1%,石灰?guī)r36件,約占14.0%,脈石英3件,石英巖和砂巖各1件。根據(jù)長寬比值,>1的長型石片有145件,<1的寬型石片113件。完整石片227件,近端石片13件,遠端石片10件,左裂片1件,右裂片5件,斷片2件。自然臺面者135件,占石片總數(shù)的52.3%。打擊臺面者108件,占石片總數(shù)的41.9%。修整臺面石片4件,占石片總數(shù)的1.6%,3件是完整石片。臺面形狀多為不規(guī)則四邊形和三角形,另有少量線狀和點狀臺面,最大的臺面長寬30.4×11.5mm,最小的臺面長寬2×1.4mm。石片形狀以不規(guī)則四邊形和三角形為主,少部分梯形和多邊形以及扇形。背疤數(shù)量不等,多的達11個,多數(shù)石片背疤為2~5個,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石片背面全部為自然面。石片背脊數(shù)量0~8條不等,3條背脊的石片有89件,所占石片比例為34.5%,呈Y或倒Y狀,0條背脊的石片45件,占石片比例的17.4%,此外,2條和4條背脊的石片共計45件,所占比例約17.4%,5條以上背脊的石片有11件。背面石皮超過1/2的石片87件,占全部石片的33.7%,沒有石皮的石片114件,占全部石片的44.2%。可觀察到打擊點的石片202件,其余為不清楚或不明顯者,半數(shù)以上石片的打擊泡、半錐體和同心紋無法觀察到,觀察到錐疤的石片僅17件,但是放射線都能較清楚地看到。最大的石片長寬厚67.9×27.3×10.5mm,最小者長寬厚為5.5×13×2.2mm,大多數(shù)石片的長度集中在2厘米左右。在石片遠端或左右兩邊上觀察到明顯使用痕跡的有59件,占石片總量的22.9%。

標本LXH237,黑色燧石,長寬厚20.3×20.2×10mm,完整石片,呈四邊形狀,三角形自然臺面,背疤3個,3條Y形背脊,背面沒有石皮,石片尾端為圓弧狀,可清楚地觀察到打擊點、半錐體和打擊泡以及放射線(圖四,1)。標本LXH762,黑色燧石,長寬厚28.72×27.56×18.62mm,完整石片,呈四邊形狀,三角形自然臺面,背疤5個,3條背脊呈Y狀,背面無石皮,尾端平直,可觀察到較為清楚的打擊點和同心紋(圖四,3)。

3.石器

307件,主要分為刮削器和尖狀器。刮削器277件,石灰?guī)r石料者25件,燧石250件。尖狀器28件,燧石石料者27件,石灰?guī)r者1件。石鏃2件,燧石和石灰?guī)r質(zhì)各一,均以石片為毛坯。刮削器以石片為毛坯者195件,占刮削器總數(shù)的70.3%,斷塊為毛坯者38件,比例約為13.7%,此外,遠端石片為毛坯者7件,斷片為毛坯的22件,石核為毛坯者10件,近端石片為毛坯者1件,左裂片2件。尖狀器以石片為毛坯者23件,占此類的比例約為76.7%,斷塊為毛坯者5件,比例約為16.7%,少量以斷片、遠端石片和石核為毛坯。足見在后河洞遺址石片在第二步加工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斷塊,而且大多數(shù)石器是沿著斷塊節(jié)理面進行第二步加工。

在進行第二步加工時,錘擊法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用錘擊法加工出的刮削器有194件,尖狀器有21件,占到石器總量的70%,而且,據(jù)觀察情況,錘擊法和壓制法并用的刮削器為62件,尖狀器8件,約占到石器總量的22.8%,僅用壓制法加工出的石器數(shù)量相對較少。加工方向中正向居多,正向加工的刮削器為130件,尖狀器19件,約占石器總量的48.5%,錯向加工的刮削器和尖狀器共計62件,比例約為20.2%,反向加工的兩類器物為40件,比例約為13.0%,其余為交互加工、正向與反向并有或正向與錯向兼存的情形。

圖五 后河洞遺址出土的石鏃及線圖(LXH711)

刮削器刃緣數(shù)目多數(shù)為2個,也有1個或3個刃緣的,直刃、弧刃和凹刃都有,最常見的是直刃。對刃緣往往進行全部加工,加工比例超過2/3的刮削器有131件。刃緣平齊或略呈鋸齒狀,修疤連續(xù),既有深凹疤,也有淺平而略長的修疤。

標本LXHC001,圓頭刮削器,長、寬、厚29.8×28.7×11.8mm,以淺灰色燧石石片為毛坯,在石片遠端進行正向加工,修疤間斷性排列,靠近石片右邊緣規(guī)則地分布著6個修疤,淺平,最大修疤長5.6、寬3毫米,接近左邊緣的較深,分布零亂,背面有8個大小不一的背疤,自然面約占30%(圖四,2)。

標本LXHC003,刮削器,長、寬、厚57.9×40×7.8mm,直刃,有3個可用刃緣,以黑色燧石石片為毛坯,在石片左右邊緣和遠端錯向加工,左右邊緣加工比例100%,遠端40%,左邊緣有兩個連續(xù)的凹缺,深度分別是4.2、1.3毫米,修疤連續(xù),呈現(xiàn)出階梯狀,淺平修疤和深修疤并存,最大修疤長3.4、寬5.3毫米,背面自然面比例10%,刃緣可觀察到使用痕跡,遠端直刃最明顯(圖四,11)。

標本LXH011,直刃刮削器,長、寬、厚85.6×32.6×23.3mm,黑色燧石節(jié)理石塊作為毛坯,沿節(jié)理面邊緣向另一邊加工,刃緣呈鋸齒狀,此節(jié)理石塊橫截面呈三角形,與刃緣相對的另一邊亦為節(jié)理面,該器形與琢背小刀相似,二者可能功用一致。(圖四,12)。

標本LXH204,凸刃刮削器,長、寬、厚75.6×27×13.5mm,黑色燧石石片毛坯,沿整個右邊緣正向加工,刃緣鋸齒狀,修疤深淺均有,似魚鱗片狀連續(xù)分布(圖四,8)。

尖狀器一般是對石片或斷塊節(jié)理面的左右兩邊加工,部分尖狀器上可見到對石片背脊的加工,從而形成一個三棱尖。如標本LXHC028,尖狀器,長、寬、厚60×39.1×34.9mm,黑色燧石,原型為一石核,三角形自然臺面,剝片面滿布片疤,橫截面為梨形,與臺面相對的另一面是平坦的自然節(jié)理面,在節(jié)理面兩邊緣進行單向和兩面加工,一條經(jīng)過修整的長背脊與加工的兩邊緣匯聚成三棱尖,尾端亦進行正向修整,修疤連續(xù),疤痕較深,呈魚鱗片狀,最大修疤長7.1、寬6.1毫米,明顯是用錘擊法加工的,右邊刃緣原附著白色膠結(jié)物,清洗過程中剝離了邊緣(圖四,13)。標本LXH813,尖狀器,長、寬、厚為42.8×35.7×15mm,對黑色燧石石片的左邊及遠端均正向加工,形成一個略弧的尖,修疤連續(xù),布滿兩邊緣,邊緣鋸齒狀。亦可作為刮削器。肉眼未觀察到使用痕跡(圖四,9)。

圖六 后河洞殘存用火遺跡厚度

石鏃 2件。標本LXH711,長、寬、厚41.8×18.2×11.2mm,灰黑色燧石石片毛坯,石片遠端有正向加工痕跡,修疤淺平,背面幾乎全為自然面,且有一條隆起的背脊,石片遠端與右邊匯聚呈一棱尖,而與棱尖相對的另一端略呈圓弧狀(圖五)。

標本LXH1362,長、寬、厚52.1×28.3×17.5mm,灰黑色石灰?guī)r質(zhì),器表面覆蓋一層鈣質(zhì),器身兩面沿中軸線位置均有一脊(圖四,7)。

4.斷塊、斷片和碎屑

后河洞遺址此類石制品數(shù)量較大,667件中,以燧石為石料的417件,石灰?guī)r石塊227件,脈石英者8件,另有石英巖斷塊15件。其中,石灰?guī)r發(fā)灰白色,通過對個別石灰?guī)r塊斷裂開處的觀察,其原色并非灰白,而是呈青黑色。這些石塊出土位置一般都是在用火遺跡周圍,表面呈現(xiàn)出的這種顏色當是火燒或烤的結(jié)果。

三、用火遺跡

清理過程中,在后河洞遺址發(fā)現(xiàn)一處殘存用火遺跡。1960和70年代西瑤泉村和后河村村民在洞里圈養(yǎng)羊和牛,為墊牛羊尿和糞便,保持洞內(nèi)地面干燥,將洞內(nèi)堆積反復(fù)挖填,加之1980年代末業(yè)余考古者的隨意挖掘,將原本完整的用火堆積破壞掉約2/3的范圍,而在試掘東壁上還出露小部分用火遺跡,厚5~8厘米??紤]到本次僅為試掘,并沒有采取擴方的辦法,掛在東壁上的用火遺跡留在原處,以備日后繼續(xù)工作。

清理出的用火遺跡面積將近2平方米(圖六),根據(jù)目前試掘區(qū)域用火遺跡的分布和周圍石制品及化石等的分布,推測完整的用火遺跡呈橢圓形,面積在5平方米左右,厚5~8厘米。在殘存的用火遺跡外圍,還發(fā)現(xiàn)了沿著用火遺跡邊緣放置的人為敲擊過的石灰?guī)r小石塊,顏色灰白。石塊內(nèi)側(cè)土色發(fā)黑紅,少見遺物,外側(cè)則不再見到黑燒土。有時,可見石制品和化石與這類小石塊間雜,應(yīng)該是人類圍火而坐時濺落或不小心掉落其中的。石制品和化石集中分布在用火遺跡外圍,主要是西南、北側(cè)和南側(cè)即靠近洞南壁位置。

四、小結(jié)與討論

1.后河洞遺址的時代與性質(zhì)

后河洞遺址位于兩個剝蝕夷平面中較低的一個后緣,相對現(xiàn)在的后河自然河道高出約10米。陵川縣奪火鄉(xiāng)塔水河巖棚遺址與后河洞的地質(zhì)地貌類似,塔水河遺址文化堆積屬于二級階地堆積,相對高出河床15米左右。但后河洞文化堆積層上覆蓋一層鈣板,推測后河洞遺址年代與塔水河相當。

根據(jù)對石制品的觀察、測量與分析,后河洞石制品與相距20多公里的塔水河遺址石制品頗為相似,后河洞文化遺物歸入舊石器時代晚期。

后河洞遺址出土的化石雖然石化程度較高,但無法鑒定種屬者居多,可鑒定的僅有食草類鹿類牙齒,屬于晚更新世時期動物。

后河洞座東面西,洞口略偏向西南,即使在冬天,日照充足,根據(jù)我們在試掘期間的觀察,從早9點到下午4點多,陽光一直照射,洞內(nèi)溫暖,可想而知夏季會更好。洞前即有自然河道,雖然現(xiàn)已干涸,但在舊石器時代河道內(nèi)必有水。周圍山上樹林茂密,野生動物活躍。后河洞顯然是人類理想的棲居地。后河洞遺址出土了石核、石器、石片和大量的碎屑斷塊,表明人類在此打制石片,加工石器,此外,大量的化石殘片(塊)和明顯的用火遺跡,進一步說明人類將后河洞作為一處固定的生活棲息場所。

2.后河洞遺址文化特征及與塔水河石制品的初步比較

后河洞遺址石制品呈現(xiàn)出以下特征:

(1)石料巖性以燧石為主,其次為石灰?guī)r,極少量石英和石英巖,這與后河洞所處地理位置和地質(zhì)狀況相符,舊石器時代人類自古河道上撿取燧石石塊或石灰?guī)r塊,進行打片和加工石器。

(2)主要用錘擊法打片、加工出石器,加工石器過程中,部分石器上可能采用了間接壓制法,砸擊法罕見。

(3)雙臺面和多臺面石核數(shù)量超過單臺面石核,自然臺面或以自然節(jié)理面為臺面的石核占主要地位,打擊臺面較少,且往往與自然臺面共一核體,修整臺面僅是個別現(xiàn)象。核身保留石皮率較低,石核利用率較高。

(4)石片在石制品中數(shù)量較多,形狀以四邊形(不規(guī)則四邊形)和三角形最常見,長型石片多過寬型石片,有部分使用石片。

(5)石器也是后河洞遺址中較多的一類,主要為刮削器和尖狀器,少量石鏃。刮削器數(shù)量處絕對優(yōu)勢。錘擊法和壓制法加工而成,加工方式多樣,正向或單向加工最多,錯向加工稍多于反向加工。有時,會在同一器物上一邊正向加工,另一邊反向或交互或錯向加工。修疤連續(xù)整齊,加工較為精細。石片毛坯的比例超過2/3,其次為帶節(jié)理面的斷塊毛坯。

(6)存在大量的斷塊、斷片和碎屑。

后河洞遺址石制品的總體特征仍未跳出華北小石器文化傳統(tǒng)范疇,即屬于小石片——刮削器傳統(tǒng)。同時,該遺址文化遺物又顯示出地域性文化特征。原料雖然采自河灘,但并非河灘圓卵石,而是自然石塊。石片數(shù)量多,大部分形狀不規(guī)則,長石片較寬石片多。部分石器是利用石塊的自然節(jié)理面由平坦一面向另一面加工。石器類型單一,主要是刮削器和尖狀器,刮削器數(shù)量遠多于尖狀器,尖狀器中常見一類三棱尖器物。正向加工和錯向加工占半數(shù)以上。主要應(yīng)用直接的錘擊法打片,基本不見砸擊法。出現(xiàn)了修理臺面技術(shù),但并未廣泛應(yīng)用。從原料及巖性、打片技術(shù)、石器類型、石片特征乃至尺寸等方面,后河洞石制品與塔水河石制品呈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性[4]。按照杜水生教授的觀察,塔水河石制品上體現(xiàn)了較為高超的打片技術(shù),塔水河人已經(jīng)懂得利用背脊來控制石片的形狀[5]。這一特點在后河洞石制品上也有體現(xiàn)。后河洞和塔水河石制品應(yīng)屬于同一類型的舊石器晚期文化。

就筆者對后河洞石制品的觀察,對石片或斷塊的第二步加工中,淺平細小的修疤較為常見,而且,在部分石核上,亦有淺平細長的片疤,應(yīng)是間接法產(chǎn)生的,但是后河洞遺址并未見石葉或似細石核之類器物。在具體討論塔水河遺址小石器文化因素方面,杜水生通過與下川石制品體現(xiàn)的特征的對比,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影響了塔水河人的創(chuàng)造性,但不可否認塔水河遺址已經(jīng)萌發(fā)了某些細石器技術(shù)因素[6]。后河洞文化面貌的深層原因可能也在此。

太行山西麓自北而南發(fā)現(xiàn)了不少洞穴遺址,盂縣莊子上、和順背窯灣、昔陽河上、黎城貓崖洞等,這些遺址時代均屬舊石器晚期,石制品以小型為主,原料主要是脈石英,采用錘擊法和砸擊法技術(shù),不規(guī)則形制的刮削器數(shù)量最多,它們屬同一類型的舊石器晚期文化[7]。它們與太行山西麓晉東南洞穴遺址文化面貌的差異或許是地域性的不同,可能是原料的不同造成了打片技術(shù)和器類的不同。

[1]陵川縣業(yè)余考古調(diào)查組.山西陵川丈河鄉(xiāng)舊石器初期古人類洞穴遺址群[J].地理知識,1986(11).

[2]王向前.陵川縣西瑤泉麻節(jié)洞舊石器遺址[C]//中國考古學(xué)會.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27.

[3]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

[4]陳哲英.陵川塔水河的舊石器[J].文物季刊,1989(2):1-12,26.

[5]杜水生.山西陵川塔水河石制品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7(4):86-93,112.

[6]同[5].

[7]石金鳴.山西黎城貓崖洞的舊石器[J].文物春秋,1999(6):14-17,58.

(責任編輯 張鵬程)

Lingchuan Country, Houhe Cave site, Upper Paleolithic Culture

Houhe Cave site which found in 1980’s is located at the Xiyaoquan village, Lingchuan country, Jincheng city, in the western Taihang Mountain. The site was found during the 1980’s when a piece of human mandible 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the 1990’s, archaeologists visited the cave and collected about 50 pieces of stone artifacts. During the autumn of 2012, archaeologists surveyed the Zhanghe River basin and discovered some caves adjacent to Houhe Cave. Certain fl int artifact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survey. Meanwhile, a small-scale excavation was conducted at Houhe Cave because the site was destroyed severely and the de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layer was unclear. Thousands of stone artifacts and bone remains were unearthed during the excavation. In addition, a feature related to fi ring activities was identifi ed. Remains show that the Houhe Cave site dates to the upper paleolithic and is contemporary to the Tashuihe site.

*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保護科學(xué)與技術(shù)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2-kg-30)的資助。

猜你喜歡
石片斷塊臺面
內(nèi)向的小孩
內(nèi)向的小孩
復(fù)雜斷塊油藏三維地質(zhì)模型的多級定量評價
高頻電液振動臺用臺面的性能分析及優(yōu)化設(shè)計
想唱歌的小石片
臺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打水漂
精細注采調(diào)整 打造穩(wěn)升單元
基于兩臺面計重設(shè)備的云計重平臺方案設(shè)計
永安鎮(zhèn)油田永3斷塊沙二下河口壩儲層結(jié)構(gòu)單元劃分及其意義
明溪县| 汉沽区| 绩溪县| 古田县| 延安市| 峨眉山市| 始兴县| 汤原县| 百色市| 尖扎县| 东阳市| 郸城县| 剑阁县| 龙胜| 延吉市| 类乌齐县| 宁波市| 寿宁县| 赤壁市| 东安县| 夏邑县| 临海市| 威宁| 武穴市| 鲜城| 紫金县| 北宁市| 海南省| 泗洪县| 南充市| 晋州市| 婺源县| 日土县| 前郭尔| 武鸣县| 哈巴河县| 中山市| 正安县| 宁强县| 抚松县|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