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淑瑞
彈性備課促自主課堂形成
——一份教案帶來的思索
◇湯淑瑞
一位上崗不久的教師,拿著一份翔實的教案在課后和我交流,滿臉委屈地說道:“湯校長,為了上好這節(jié)匯報課,教學設計我修改了不下5遍,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我都做了規(guī)劃。對問題也進行了預設,大大小小的步驟一共有30幾步。上課時,我按教案一步一步很順利地往下走,但我的課堂為什么不像師傅的課堂那樣活潑,學生幾乎沒有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一節(jié)課死氣沉沉的?我把課備得這么細,但為什么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呢?”她滿臉疑惑,又很焦慮。
我笑了笑,問道:“效果?你想要什么效果?”
“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能自主學習,而不是循規(guī)蹈矩的。您說過,課堂上小眼放光、小臉通紅、小手齊舉的狀態(tài)多好呀,令人期待。而我的課堂怎么會是這樣?。侩y道是我備課的原因?”她回答得很流利。
我笑了,拉她坐下。我想老師在經(jīng)歷40分鐘的忐忑后,一定希望從教學領導那里得到一些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見。既然她已經(jīng)意識到了備課中存在問題,我就從備課談起:“自主、開放的課堂,的確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和深度解讀,你無論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得多么深刻都不為過。你的確把課備透了、備厚了,但你想過沒有,像你這樣把每個步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安排得如此繁復、如此死板,是不是完全的‘以教定學’呢?你眼里有沒有學生呢?如果你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設計進行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學生能有思考、探索的空間嗎?如果沒有,談什么自主、開放呢?”
“哦,我明白了,學生放不開是我的原因啊,是我把教學步驟設計得太死板了。但是,如果我不設計得這么細,學生不會怎么辦?重難點講不清楚怎么辦?我該怎么備課呢?”
“我們一直都要求深度解讀教材,精心備課,把課備透、備厚。但你想想,備透、備厚是為了什么?一篇文章如果把它搞得支離破碎,一道習題如果分解來講,一段英語對話如果逐詞逐句分析,那很難想象我們的課堂是開放的、自主的,學生能積極參與。備課時,要先把課‘備厚’,也就是說要搜集、查閱各種資料,準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細化教學目標……當然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就很難提出大問題,因為我們只是把課從整體深入到局部,還需要再從局部回到整體。這樣教師站在整節(jié)課的角度去考慮,再提出的問題涵蓋面就大了,就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而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也就有了。 ”
“試想,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適當減少步驟,加大每一個步驟的跨度,也就是設計幾個大問題,這樣中間的細節(jié)就可以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反應進行調(diào)控。當然,其中有些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你要盡可能想象學生的反應會出現(xiàn)哪幾種情況,對于每一種情況又該如何應對?!?/p>
“對于如何上好課,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關鍵,那就是心中要有學生。不要僅僅憑自己的經(jīng)驗,想當然地設計教學重難點。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思考哪些內(nèi)容需要講透徹,哪些內(nèi)容需要講一點、保留一點,哪些內(nèi)容根本不需要講。如果你能適當放手,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間,那課堂上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
“謝謝您,我明白了,看來問題還是出在我身上,這對我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現(xiàn)在只是停留在把課備厚、備透上,只做到了第一步,更關鍵的是還要備薄。另外,我把備課想成自己一個人的事了,沒想到心中還要有學生。下去后我要好好學習支玉恒老師的‘彈性備課’,提高自己教學設計的能力,這樣我的課堂就離自主、開放更近了!”
看著她離開的背影,我欣喜。在指導老師們備課、上課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和年輕老師在一起研究課堂,使我發(fā)現(xiàn)課堂是一門藝術,需要精雕細琢,需要實踐和反思。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市鄭東新區(qū)普惠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