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2016年1月3日報道,此前張惠妹暌違3年再次于臺灣跨年,不但擔任臺北場的壓軸嘉賓,還在當天帶來20多首歌曲,仿佛是個人演唱會般,從晚上12點倒數(shù)完后接著開唱,一連演唱十余首歌曲,一直和現(xiàn)場觀眾玩到凌晨1點20分。然而當天她表演時段的分貝檢測有4次超標,音量最高時一度達到91.3分貝,最后被罰12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4萬)。
事實上,張惠妹2015年4月在臺北小巨蛋舉辦《烏托邦》演唱會時,因歌迷太High不斷隨著音樂跳動,一度讓周遭地區(qū)也跟著晃動,引來當?shù)鼐用癫粷M。相關單位隨后設立“阿妹條款”,規(guī)定場內(nèi)振動若超過63分貝便會開罰,若情節(jié)嚴重甚至還將斷電中止演出,當時還差點禁唱《三天三夜》,此事曾引發(fā)軒然大波。
對噪音污染說“不”
跨年之夜,倒貼250萬投入演唱會制作,與現(xiàn)場觀眾一起聯(lián)歡,張惠妹為了與粉絲同樂可以說是頗費心思,其行為也頗具公益元素。然而僅僅因為其表演時分貝超標就被開列罰單,讓歡慶的氛圍有了一點不和諧的音符,相關部門如此“不解風情”,在很多人看來,此舉似乎少了一點執(zhí)法的人性化。
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有些人希望跨年時High起來,然而有的人卻希望有一個相對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這就需要做到克制和平衡。其實人們反對歌手開演唱會分貝過高,就跟人們反對大媽們跳廣場舞時音響聲音過大是一樣的道理。而早在2002年,張惠妹在臺北舉辦戶外演唱會時,就曾被周邊居民投訴,環(huán)保局更是派人到現(xiàn)場一帶監(jiān)測,并最終以嗓音超標連續(xù)開出兩張3萬元最高罰金的罰單。由此看來,張惠妹算是累教不改的“慣犯”了,其對這件事情給他人造成的困擾顯然認識不夠。我們都必須認識到,所謂自由,是在不妨礙到別人合法權益前提下的行動自由,不能因為自己的任性而妨礙到正常的公共秩序和他人的私人生活。如果生活中遭遇到此類噪音污染,我們也該及時投訴,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治無彈性是常識
開演唱會狂歡是一回事,而噪聲擾民被罰又是另一回事。有人替張惠妹抱不平,覺得過年就該High起來,這種特殊情況,應該網(wǎng)開一面。然而既然有規(guī)矩,就必須按規(guī)矩來,否則一切都可能亂套。法不外乎人情,不是說人情可以替代法,而是應當在法內(nèi)去講求人情,而不可僭越或者踐踏法律,否則又何來法律尊嚴?何來法治社會?
所謂法治,簡單一點說是“以法律為準繩”,法律規(guī)定和限制了的事,無論涉及誰,無論其行動的環(huán)境有多特殊,該受到處罰的就必須處罰。否則,隨便一個客觀理由就可以法外開恩,那么法律就會成為“任人把玩的橡皮泥”,變得彈性十足而毫無規(guī)律。如果沒有了“違法必究”的后果倒逼,自然也就無以樹立“有法必依”的法律意識。時下,國內(nèi)法治建設的最大障礙,就在于法律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彈性過大,可操作的空間太大,社會缺乏對法律的敬仰。
比如,我們在處理廣場舞擾民案件時,其實是同情大于譴責的,并以“政府提供的公共場地不足”作為客觀理由,從而使那些“潑糞抗議者”的權利被群體化漠視,而那些寫于紙上的“噪聲污染”處罰條款也就成了擺設。而如張惠妹 “阿妹條款”式的嚴苛規(guī)定,則更是難以企及。其實,張惠妹參加跨年夜演唱會因音量太高被罰的最大意義,在于普及了“法治無彈性”的基本常識?;氐絻?nèi)地,若整個社會都有此共識和強烈的意識,并讓法律得到不打折的執(zhí)行,那么依法治理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實現(xiàn)社會法治化才會有牢固的保障。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