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成
人所從事的各種活動都應有一個目標指向.教師所上的每一堂課,都有其課時教學目標(以下簡稱“目標”),并且教學過程必定受到目標的控制.目標確定了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教學活動的指南.物理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要素,都應指向于明確具體的目標,使師生雙方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均有方向感.為了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課上不做無用功,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務必強化和落實課堂教學的過程目標.本文就物理教學過程的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談談筆者實化教學目標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 引入新課,明確目標
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它的目的主要就在于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目標,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目標問題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一節(jié)引入課題時,在回顧氣體實驗定律的基礎上,過渡提出核心目標問題:“上述研究一定質量的氣體狀態(tài)變化特點是p、V、T中只有兩個量變化,而一般p、V、T都發(fā)生變化,此情況下p、V、T有什么變化關系?此規(guī)律有哪些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一節(jié)引入課題時,先演示如下實驗,用一個細繩一端固定在教室天花板上,一端拴一個質量較大的鐵球,教師把鐵球拉到自己的鼻尖,釋放后,站著不動(學生提心吊膽觀看,擔心鐵球會把鼻子碰破),然后提問,鐵球為什么不能把教師的鼻子碰破?即使繩子斷了也不會,為什么?這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間接提出目標.當然,引入新課,提出目標的種類很多,再如設置“陷阱”,提出目標.由科學家的故事,提出目標.對本課的“劇情介紹”引入新課等.
2 新課教學,落實目標
2.1 目標的分解
為了使新課教學真正落實目標,可根據(jù)本課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子目標,循序漸進,按一定的物理邏輯關系展開教學.課上常進行過渡設疑,提出現(xiàn)階段要解決的目標問題.具體有兩種分解方式.
2.1.1 縱向分解
把總目標分解成一組相關聯(lián)的子目標.在這些子目標中,前一子目標的實現(xiàn)為后一子目標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通過一系列子目標的相繼實現(xiàn),最后達到總目標的要求.如“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引人新課后,先后研究什么是機械能? 不同形式的機械能可否相互轉化? 在一定的條件下,機械能轉化有什么規(guī)律?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 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最終達到掌握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的總目標.
2.1.2 橫向分解
把本課總目標分解成一組相互獨立的子目標,當各個子目標都分別單獨到達后,再綜合歸納得到總目標.如“平行板電容器”的教學,探究平行板電容器電容跟哪些因素有關? 有什么關系? 在控制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各自單獨通過實驗探究電容與兩極間距離的關系?與兩板板間正對面積的關系?與兩極板間充滿的電介質介電常數(shù)的關系? 然后綜合歸納得出平行板電容器電容與上述三個因素間的關系.
2.2 目標的分層
目標對各個知識點相應的能力層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可分為“識記、理解、應用、綜合”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課上應根據(jù)目標的深廣度,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層次的目標靈活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對于“識記”層次的知識點,教師提出目標并做方法上的指導后,可放手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需要識記的內容.如“分子運動論”、“原子結構”等內容的教學.
對于“理解”層次的知識點,在學生自主學習后,可引導對具體事例或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或對實驗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觀察分析),采用比喻、類比、比較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和規(guī)律.如“常見的三種力”、“圓周運動的描述”等內容的教學.
對于“應用”層次的知識點,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所涉及的物理知識解答相關實際問題(或對實驗進行定量分析),并在應用中得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 “功和功率”、“歐姆定律”等內容的教學.
對于“綜合”層次的知識點,應在基本應用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推理和判斷,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等內容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目標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三維目標密切聯(lián)系、相互支撐,形成有機整體.有效地實施完整的目標體系,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2.3 目標的落實
自主學習在學習目標(或導學提綱)指導下進行(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完成實驗、解決相關問題等),在一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目標任務.如學習向心力時,編制的導學提綱如下:(1)寫出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2)舉例說明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為什么不會沿直線飛去?向心力是指什么?(3)請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向心力的表達式;(4)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按照控制變量法驗證向心力F與m、r、v、ω的關系;(5)向心力的實質是什么?其方向有何特點?(結合完成課本中問題與練習)(6)變速圓周運動的合外力產(chǎn)生哪些效果?研究一般曲線運動常用什么方法?上述學習目標考慮知識鏈接,主要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問題,在學習重點、難點處設置階梯,并配適當?shù)幕A演練.
小組互動合作圍繞導學提綱的相關問題展開,同伴互助交流,常采用結對互助、分工協(xié)作、討論等形式.教師在巡視中解決疑難,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未解決的目標問題.利用展示、匯報、動手操作等形式檢閱學生對目標問題的掌握情況,針對疑難和典型性的目標問題,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師在關鍵處精講點撥和提煉版書.如向心力教學中,讓學生登臺針對目標問題(4)進行現(xiàn)場實驗操作和解讀;分析討論目標問題(5)和相關實際問題,理解向心力的作用和來源.
課堂例題的選擇能反映目標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既要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又要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點和難點,并有較好的示范性和典型性,還應遵循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對每一道例題的教學,也應當強化解題的目標意識,題目提出的問題就是解題的目標,解題的全過程都是圍繞目標進行的,解題過程是由問題條件出發(fā)逐步逼近目標,直至最終解決目標問題的過程.在指導學生解題時,不能只講解答過程,必須對照解題目標弄清為什么要這樣做,并重視解題后的小結和反思.
3 小結反饋,達成目標
課堂小結應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目標進行,突出目標層次要求較高的內容,應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小結,讓學生對新課系統(tǒng)內容和方法得到較深刻認識和鞏固.課堂小結可在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的基礎上互動完成.
必須根據(jù)目標的要求設計課堂達標檢測,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并通過課堂的提問、動手操作、討論等信息反饋,檢測學生的達標程度,及時對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采取補救措施,不斷縮小與目標的差距.應根據(jù)目標的達成情況精心設計學生課后的針對訓練.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學目標對教學方向的指引.強化和落實課堂教學的過程目標,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學有章可循,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問題.上面只是筆者在實踐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