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所有人包括創(chuàng)業(yè)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車庫里創(chuàng)辦的公司。喬布斯自己也是如此:在有了一些資金后,喬布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一間辦公室,因為他想讓蘋果公司看上去像一家真正的公司。
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和喬布斯的心態(tài)一樣,他們已經有了一家真正的公司該有的東西,比如說設計不錯而且性能優(yōu)良的產品,你會覺得,他們本應更加自信才對,事實卻不是這樣。我見過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創(chuàng)造了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卻為“我沒有漂亮的商務名片、我的辦公場地看上去很low”這類瑣事而焦慮。而這個過程,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也都經歷過。
而這正是我想去探討的:偉大的新事物往往來源于“邊緣力量”,而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卻往往低估了這種力量。我想要探討的是,為什么偉大的想法都來自邊緣?它們具體是些什么樣的想法?我們能不能做些什么來鼓勵這樣的想法?如何幫助他們,才能推進這種力量?
好的想法往往來源于“邊緣人”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邊緣人往往是大多數,相對于那些“內部人”來說,他們往往更為機警,更為敏銳,更為靈活。
如果政府想找一個作家去寫一本官方版的“偉大的美國小說”,你覺得政府會找誰來寫?
首先,大多數最優(yōu)秀的作家都會被排除,因為他們派系劃分鮮明,容易觸犯到其他派系。而在剩下的那些人當中,聰明的人,會選擇拒絕,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接受。
然后,政府會挑選一個正處于創(chuàng)作巔峰的人,就是已經有些名氣,有成功作品的人,然后交代給他無數關于政府的禁忌,條條框框,又要盡可能正面積極,繼而給你搬來許多可供參考的文獻等。
這個悲催的作家,將會坐在桌前背負著巨大壓力,進行中規(guī)中矩、任務般的寫作。而這樣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你會看嗎?誰會看?必須為美國政府買單的人當然會去看,這是任務。
然而這樣的創(chuàng)作往往不會成功。
這個小小思維試驗說明了“內部人”做事情的弊端:首先,選了一個錯誤的人;其次,過泛的范圍;再次,無力承擔風險,還得看起來嚴肅正經,有過重的期望值負擔,受既定利益力量影響;還有,面對一群沒有辨別能力的讀者。
而最可怕的是,這類工作更可能成為一種責任,而不是樂趣。所以這就是內部人和邊緣人的差別,在內部人眼里它是責任,是任務,邊緣人把它當成樂趣,去創(chuàng)造。
教你確定自己是否走上了一條正確道路的技巧:當人們覺得你不行,或者認為你做的事情不對的時候,你應該知道,你已經走上一條正確的路。如果人們對你一直抱有這種態(tài)度,這就意味著,你非常有可能,做了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前提是你沒有虛度光陰。
最好的就是,當人們對你說“你這樣做不太好”的時候,你記住,作為批評,這只是一句空話,他內心深處其實是在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罷了。
所以,我認為聽到“你這樣做不太好”,正是邊緣人的終極目標。當你聽到別人這么說你時,其實你已經閃耀著金色的光芒。而他們,才是真正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