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書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yī)院,江西 鷹潭 335000)
膽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53例觀察
李木書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yī)院,江西 鷹潭 335000)
目的:觀察膽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101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用奧美拉唑膠囊和嗎丁啉片,治療組53例用膽反湯治療。結(jié)果: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對照組分別為27.08%和70.83%,治療組分別為39.62%和90.57%,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膽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且作用持久。
膽汁反流性胃炎;膽反湯;對照治療觀察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特別是胃鏡檢查技術(shù)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膽汁反流性胃炎被診斷出來。筆者用膽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53例取得較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101例,均為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18~65歲,平均42歲;病程2個月~5年。對照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19~68歲,平均44歲;病程2個月~6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證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2006、上海)中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89年11月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辨證和治療標準》[2]。辨證為肝胃不和、膽失通降。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或頻發(fā)性上腹脹痛、灼痛,餐后不緩解或加重,反復口干或惡心,吐苦黏液,吐后癥狀緩解不明顯,伴噯氣、納差,常因情志不暢加重,舌邊尖紅苔薄黃膩,脈弦或滑。
所有患者經(jīng)電子胃鏡檢查可見胃內(nèi)有膽汁反流,輕則胃黏膜充血、水腫,重則糜爛有出血點,黏液湖呈黃綠色渾濁,同時經(jīng)B超腹部檢查,排除肝、膽、脾、胰等器質(zhì)性病變。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且辨證屬肝胃不和、膽失通降;②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好,能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不同意參加本次觀察研究;②不符合西醫(yī)膽汁反流性胃炎診斷標準,不符合胃脘痛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③年齡在18周歲以下及70周歲以上;④其他原因,如胃潰瘍出血,上消化道良惡性腫瘤;⑤局部皮膚有細菌、真菌、病毒感染;⑥重要臟器(心、肝、腦、腎)有嚴重疾病;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⑧有精神類疾病,或不能配合治療。
治療組:用膽反湯(自擬)治療。柴胡10g,白芍10g,枳殼10g,蘇葉10 g,烏藥10 g,檳榔10g,廣木香10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2g,黃芩10g,甘草6g,烏賊骨15g,浙貝母10g。胃脘疼痛較甚白芍用15g并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嘔吐較甚加生姜、代赭石、旋覆花,伴口苦心煩加龍膽草、梔子以清心除煩,脾虛氣弱,加黨參、白術(shù),脾胃郁熱加蒲公英、生牡蠣。每天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海南??谄媪λ帢I(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粒(20mg),每天2次;嗎丁啉片(西安楊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片(10mg),每天3次,飯前服用。
兩組均以30天為一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統(tǒng)計療效。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液湖澄清或幽門口膽汁反流消失,胃鏡見黏膜組織學改變基本恢復正常或明顯好轉(zhuǎn)。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復查黏液湖明顯變淡或幽門口膽汁反流明顯減少,胃鏡所見黏膜組織學改變好轉(zhuǎn)。有效:癥狀、體征有改善,胃鏡復查黏液湖變淡或幽門口膽汁反流減少,胃鏡所見黏膜組織學改變減輕或無變化。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胃鏡復查所見及黏膜組織學無改變或加重。
治療組痊愈21例、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5例,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39.62%和90.57%。對照組痊愈13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14例,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27.08%和70.83%。兩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楊某,女,39歲,農(nóng)民,2014年10月初診。于2010 年10月開始患病,當時對癥治療即可緩解,癥狀控制后就立即停藥,于是病情反復發(fā)作并逐漸加重,現(xiàn)服一般藥不能緩解,稍有受寒或飲食不慎或情緒不佳即可發(fā)病。診見上腹部脹悶、灼痛,伴口干口苦,噯氣反酸,兩脅不舒,納差,二便尚可,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滑。B超示肝膽脾胰未見異常,肝功能檢查示轉(zhuǎn)氨酶和膽紅素在正常范圍。電子胃鏡示胃內(nèi)有膽汁反流,胃竇糜爛有出血點,黏 液湖呈黃綠色渾濁,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伴竇糜爛。西醫(yī)診斷為膽汁性反流性胃炎(伴胃竇糜爛)。中醫(yī)診斷為胃脘痛。辨證為肝胃不和,膽失通降。治以疏肝泄熱,利膽和胃。方用膽反湯加減。柴胡10g,白芍15g,枳殼10g,烏藥10g,廣木香10g,法半夏10g,陳皮10g,龍膽草5g,黃芩10g,烏賊骨15g,浙貝母10g,丹皮10g,梔子10g,香附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溫服,并囑按時進餐,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保持心情舒暢。1周后復診,上腹脹悶、灼痛,口干口苦均有明顯減輕,舌淡紅苔薄黃,脈弦。原方去龍膽草、丹皮、梔子,加黨參、薏苡仁、白術(shù),并根據(jù)病情不斷加減變化。療程結(jié)束后,患者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符合痊愈標準。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抗反流物屏障功能障礙、胃排空功能減弱、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所致。針對以上原因,西醫(yī)治療以促進胃腸動力、保護胃黏膜、制酸、抑制膽汁的分泌與排泄等,雖然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容易復發(fā)。膽汁反流性胃炎多屬中醫(yī)的“胃脘痛”、“痞癥”、“反胃”等范疇。正常情況下肝脾以升為用,膽胃以降為和,肝的升發(fā)疏泄和脾的升清輸布功能正常,氣機的升降才能和順,膽汁和胃內(nèi)容物才能下降至小腸。若饑飽失常、寒溫不適、過食辛辣則損傷脾胃;或心情不舒,肝郁氣滯,則肝失疏泄,土虛木克,脾失升清與輸布津液,胃氣上逆,膽胃失于通降,則膽汁及腸內(nèi)容物不降而升,上逆反流,從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故本病總的病機為肝胃不和、膽失通降而致膽汁反流入胃。膽反湯具有疏肝利膽和胃之功效,用治本病切中病機,故療效滿意。方中柴胡辛散以疏肝理氣,白芍苦酸以柔肝緩急,兩者合用斂陰和陽,條達肝氣;枳殼、烏藥、檳榔、木香和胃消脹、行氣止痛,促進胃腸動力;蘇葉、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化痰,利膽和胃、降逆止嘔;黃芩泄膽熱、抗炎,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甘草、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組織的恢復。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利膽和胃,制酸止嘔之功,既可促進胃腸蠕動緩解癥狀以治標,又可修復胃黏膜組織、抑制膽汁反流以治本,有升降并調(diào),標本同治的作用。經(jīng)長期臨床觀察表明,膽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
R256.397.339
B
1004-2814(2016)08-0764-02
2016-03-27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199.
[2] 張伯臾.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