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原寧辰
?
劉巖:輪椅上起舞
撰文_原寧辰
推開劇場大門,一個短發(fā)的側(cè)影瘦削,挺拔,目光久久凝視舞臺。
舞劇《26分貝》進入排練倒計時,總導演劉巖緊盯獨舞演員的每一個動作,做最后調(diào)整。她臨場想到一個創(chuàng)意,邊說邊比劃起來。修長的雙臂展開,如行云流水,動作利落,干凈。
講解另外一個全身動作時,“你懂我意思了吧”,她頓了頓,對年輕的舞者說,“我沒辦法示范。”
她的手臂從空中落下,雙手撐在輪椅上。
這是舞者劉巖與輪椅相處的第七年。內(nèi)心深處,她尚在適應這雙新“舞鞋”,但她的人生“舞步”一刻也不肯放松,節(jié)奏反而更快。
2008年7月27日,奧運開幕式彩排中,唯一獨舞《絲路》的A角演員、有“劉一腿”之稱的劉巖因不到一秒鐘的銜接失誤,從3米高臺上跌落,致高位截癱。受傷后,她在醫(yī)院躺到年底,堅決出了院。隔年,她考上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博士,并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基金會的支持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劉巖文藝專項基金”(以下簡稱“專項基金”),關(guān)注貧困、孤殘兒童的藝術(shù)教育。
于她,公益這條路走得自然而然。受傷期間,她得到許多人的關(guān)心和幫助,“在特別渴的時候,別人給你一杯水,那是什么感覺?這個發(fā)心特別簡單,我也想去給口渴的人送水喝?!?/p>
資助孤殘兒童學藝術(shù),是劉巖自己坐著輪椅找來的項目。
專項基金成立后,團隊問劉巖,有了基金,你要干嘛?劉巖頭腦一片空白,她走訪醫(yī)院、敬老院、婦聯(lián)、兒童福利院,直到一個下午,才有了答案。
2011年三月的一天,寒意未消,在北京郊區(qū)的一所兒童福利院,車剛駛?cè)氪箝T,劉巖看見許多小孩子在操場上瘋跑,塵土飛揚。那天是星期三,通常應該是上課時間。劉巖心生疑惑,校長回復她,“因為志愿者沒來”。
劉巖腦中閃現(xiàn)出自己的一個朋友。不久前他們本來約定周末喝茶,但對方臨時告訴她,周末得給兒子當司機,兒子周末排了滿滿的興趣課程,美術(shù)、唱歌、書法……比自己上班還忙。
劉巖猛然意識到,“一個正常家庭,和沒有父母的家庭”區(qū)別如此之大。自小學藝術(shù),她知道藝術(shù)在一個人生命中“潛在的影響”,和校長聊天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并下了決心,要給這些沒有父母的殘疾孩子,在周末提供藝術(shù)教育,教他們跳舞。
“我們不是要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下一個楊麗萍,只是給他們提供一個體會藝術(shù)的機會。”最初,福利院里60多個小朋友,有20多個自愿報名上課。之后,專項基金請來專業(yè)舞蹈老師,和北京市房山區(qū)兒童福利中心、通州光愛學校等幾所定點機構(gòu)合作,最多時有162個孩子上課。
上課的孩子中,一個叫范杰的小男孩給了劉巖格外的驚喜。范杰天生失聰,聽不到聲音,但對音樂的感悟力非常強,甚至不需要手語老師提示,完全靠內(nèi)心節(jié)奏和觀察搭檔起舞。劉巖找到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兩位專業(yè)舞者,配合范杰,以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為背景,第一次以編導身份創(chuàng)作了舞蹈《對他說》,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由此,劉巖開始嘗試更多舞蹈編導。她曾幫助一個殘疾人藝術(shù)團,創(chuàng)作了一支舞蹈《我的未來不是夢》,在和專業(yè)舞者同場競技中,獲得了“荷花杯”舞蹈大賽特別獎。
執(zhí)導舞劇,是劉巖的最新嘗試。舞劇《26分貝》于2016年1月22日公演,16位群舞演員來自該殘疾人藝術(shù)團,另外包括專項基金資助的5名聾兒。
因為操心的事兒太多,她一宿宿睡不好。序曲是她滑著輪椅,在臺上一個一個動作排的;燈光和視頻配合不夠協(xié)調(diào),她一遍遍調(diào)整;群演服裝什么時間到位,甚至連演員能不能按點吃上盒飯她也要過問?!霸绯啃褋?,就覺得跟自己已經(jīng)開完一個會了?!?/p>
“自己忙碌的時候,反倒比較平靜?!眲r告訴《中國慈善家》,“我覺得這個節(jié)奏,能夠平復我所有難過的感覺。”
專注做舞者時,劉巖更多時間只“苛求”自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連大年三十都泡在練功房里。受傷后,她的世界有了新的視角,開始更多考慮到他人的角度和需求。
專項基金在2010年3月成立,半年多時間里,賬上一度一分錢沒有,難以開展項目。當年年底,12月17號,劉巖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在各界朋友們的幫助下,專項基金舉行了第一次慈善拍賣活動。崔永元做主持,白巖松穿著火炬手服裝,舉著劉巖受傷后的第一張劇照,滿場吆喝。最終,那張照片拍出20余萬元,當晚共籌得善款600多萬元,這是專項基金的“第一桶金”。
劉巖身上仍流淌著理想主義血液,她相信,“只要踏踏實實做公益,錢,真的別急?!比粘:秃⒆觽兿嗵幍狞c滴瞬間,被她請來的時尚攝影師收入鏡頭,取名“天使的微笑”,這一公益攝影展目前已舉辦四屆。第三屆時,攝影展獲得珠寶品牌贊助,劉巖告訴團隊成員,“這是一件好事,更多商業(yè)品牌商業(yè)元素進來,我們就會更大限度幫扶更多人?!?/p>
7年來,每年7月27日這一天,劉巖都會跟自己對話,重新看待高空跌落的那個瞬間,帶給自己生命的改變。早年間,她更多把這個意外定義為負面,但她現(xiàn)在“間歇式”地覺得,“有時候它也會帶給你生命不同層面的美好。”
2014年,劉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手之舞之: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這是她讀博期間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中國古典舞研究領(lǐng)域的一個空白。
某個周末,她去看望專項基金資助的孩子們,冷不防嘴里被塞進一塊巧克力。她的舌尖重新回憶起這種甜蜜的味道,那是她受傷后再也沒碰過的甜品。
“到現(xiàn)在我會覺得,這個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英文中有一個詞,better,我很喜歡??赡躡est對每個人來說,標準不一樣,但better就是,在那個轉(zhuǎn)折點后,每天你會很享受,很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