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倓娉
摘 要:成功的交際需要遵循一定的會話原則,其中最主要的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這在英漢民族中是共同的。但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各民族對兩者的側(cè)重卻各不相同,而這正是導致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會話含義;原則
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英漢民族對這兩個原則的遵守和使用是共同的,但在某些場合中卻有不同的側(cè)重,這種使用差異正是各民族文化差異長期影響的結果。
一、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美國語言析學家H. 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懷著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話語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們都遵守著某些合作的原則,以求實現(xiàn)這個愿望。格賴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1)量的準則: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質(zhì)的原則:努力使你說的話是真實的,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和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3)關系準則:要有聯(lián)系。(4)方式準則:要清楚明白,井井有條,避免晦澀,歧義,啰嗦。人們普遍認為遵守這些準則,可以使語言交際效率達到最高程度。但是,在遵守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側(cè)重。有的注重話語的清楚、完整,而把真實、信息量方面的準則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則可能把重點放在質(zhì)的準則方面,注意話語的真實性,對話語是否完整,是否合乎語法等準則卻不太重視。
二、英漢民族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不同側(cè)重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人們在交際活動中應當遵守的原則。然而人們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與任何人交際都烙守這些原則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側(cè)重。對于相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之下的人如此,相異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更是這樣。而不同文化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上的使用差異,也是導致誤解的原因之一。比如,外教欣賞中國學生漂亮的書法,不禁稱贊:"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中國學生出于禮貌謙遜,便回答:”No,no, 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又如,外賓誠心感謝中國主人的熱情款待:"Thank you for your delicious...”中國主人按中國禮節(jié)做出反應:“招待不周,請多原諒?!边@兩例說明交際雙方在遵守合作和禮貌原則上的差異,側(cè)重點不同。外教和外賓遵守禮貌原則的“贊譽”準則,又遵守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的準則,而目_出言有據(jù),誠心對中國學生的書法表示贊賞和對主人的熱情招待表達感謝。而中國人卻出自禮貌原則的“謙遜”準則(學生對自己書法的否定和主人對自己招待的貶低,都是不真實的,且言不由衷),從而導致合作原則受到干擾,以及禮貌原則中的“謙遜”準則與“一致”準則的相沖突。根據(jù)英語文化;應對贊譽者說的話表示感謝和認可,而不是給予拒絕和否定。這種原則和準則之問的相互矛盾,多見于相異文化的人在使用對方的語言中,由于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和語言習慣,所以說出的話不符合對方的語言和行為模式,導致發(fā)生誤解或出現(xiàn)問題。對于稱贊或表揚,英美人一般趨向于接受,中國人傾向于不表面接受。
中國人自古視謙虛為美德,表現(xiàn)在語言行為中,過分重視交際的“禮貌原則”及其中的“謙遜準則”即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相比之下,英美人則抱著一種更加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人和事物。根據(jù)他們的邏輯,為什么要把好的東西非要說成不好?明明知道不好,為何還要拿來招待你的朋友?英美人這種就事論事的客觀態(tài)度,使得他們在答復稱贊時,往往更注重遵守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的準則”和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性原則”,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性而減少分歧,多采取同意加接受的方式。
在與英美人交往時,常常會遇到英美人向中國同事提出清求或要求的情況,然而中國人給予的答復往往使英美人迷惑甚至惱火。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人很少給予明確的答復。比如,他們經(jīng)常聽到下列形式的答復:
(1) Perhaps we shall have to discuss it.
(2) Maybe it will not be convenient.
三、英漢會話原則差異的文化歷史根源
表現(xiàn)在合作原則及禮貌原則上的中西差異與沖突,決不是什么偶然或巧合,而是由各自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所決定的。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是屬于平行發(fā)展、交流甚少、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tǒng)。中國文化屬于農(nóng)耕文化,是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文化以固守本土、崇尚和平為其特征,是一種在求安足而不在求富強的內(nèi)傾型文化。中國文化的內(nèi)傾性,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精神,它注重人的德性修養(yǎng),旨在追求一種完美的理想人格。因此,中國文化以人本為主體,以人文為中心,最富人文意識,最重人文精神,中國文化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人本文化,它特別注重人與人的相連相處。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雜以道家、佛家思想。尊老愛幼,親仁善鄰,安分守己,謙虛謹慎,這是千古相傳的箴言。中國人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時,十分注重他人對自己行為所做的反應,力圖保持個人行為與外部期待或社會規(guī)范相一致。相反,西方人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的標準。不同的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念,使得人們在日常的言語交際活動中,對交際原則表現(xiàn)出不同的側(cè)重。中國人過分注重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追求“和合”與“中庸”保持溫良、謙讓,因而過于遵從禮貌原則中的策略準則和一致性準則,寧愿犧牲“真”,犧牲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準則和方式準則,去追求與忠孝一體的泛家庭的和諧。
從宗教角度而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中,儒道佛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人的日常交際中常用的口頭禪、諺語等多出自儒家道家或者佛家的經(jīng)典故事,而英美人更受《圣經(jīng)》的影響。儒道佛的處事原則是向善,而基督教的十字架讓一切信徒都背負著原罪,所以在會話過程,中國人為他人著想,善于站在他人立場上,為人考慮,更多遵循禮貌原則,考慮對話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原則。英美人在對話中更注重個人的立場和利益,以不破壞個人品德和利益為主,會話原則呈現(xiàn)多樣性。中國在地理上大面積處于內(nèi)陸,屬于農(nóng)業(yè)國家,中國人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靠土地靠天吃飯,而英美人,尤其是英國多面環(huán)海,島國文化,靠海生活。所有在會話過程中,中國人,注意委婉和隱晦意思,更注重禮貌原則。而英美人的直接和豪爽,使得在交際原則的偏好上,他們更注重質(zhì)和量的原則。
四、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人和英美人在會話含義原則的使用上各有所好。究其根源,有歷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原因,中國人在會話原則上偏好禮貌原則和方式原則,容易忽略質(zhì)量原則,而英美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在交際中對合作原則的使用呈現(xiàn)多樣性。總之,無論是犧牲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準則和方式準則,還是對禮貌原則的側(cè)重,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 何兆熊. 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2] 錢穆.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M].臺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