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生 姜高威
?
杜詩“雨”意象初探
李寅生 姜高威
摘 要:對典型詩歌意象的精妙選擇與運用是成就杜詩極高的美學價值和巨大藝術魅力的法寶之一。本文通過對杜甫最常使用的自然意象之一——雨意象進行統(tǒng)計、分類,并結合對杜甫寫雨詩的具體篇目的歸納、分析,嘗試探索杜甫高超的詩歌藝術及其苦樂參差、憂國憂民的淑世人生。
關鍵詞:杜甫;杜詩;雨;意象
杜甫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終其一生,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內容豐富、色彩鮮明、風格多樣、藝術精湛的優(yōu)秀詩歌。①關于杜甫詩歌的數量,北宋王原叔取中秘藏本及舊家流傳者,定為1405首;據北宋黃伯思校本則有1447首。其后諸家編訂杜詩,其數量俱在1400首以上。杜甫詩才特具,又精于煉字鑄句,故而使其詩歌獨具特色,光芒萬丈;而這又得益于杜甫別裁慧心地選取了典型意象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雨,這一極富詩意又情態(tài)萬端的自然物,在杜甫的如椽大筆刻畫之下,不僅盡顯陰晴變幻的多樣姿態(tài),而且曲盡世事無常,人間悲喜。
據筆者粗略統(tǒng)計,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歌之中(《杜詩詳注》[1]所集錄的杜甫逸詩除外),詩句中雨字共出現了231次,除去僅以雨為單字入詩的情況之外,杜甫還創(chuàng)造并使用了至少101個含雨字的不同詞匯,在這些詞匯當中,又以云雨、風雨、雨露、雨雪、細雨、雷雨、雨聲、帶雨、秋雨、飛雨、霧雨、山雨、過雨、寒雨、驟雨、疏雨、雨腳、無雨、雨來、天雨、江雨、凍雨、雨時、塞雨、暑雨、久雨、新雨、小雨、暮雨、宿雨、急雨等使用頻率相對較高;又,在所有出現雨字的詩歌中,據其內容和作詩時間可以明確判斷出雨的“時令性”的,又以秋雨的敘寫頻率最高,春雨次之,再為夏雨,冬雨居末;以雨為題或者題目中帶雨字的詩歌就有47首,其中單以雨字為詩題者就有12首;詩歌主要內容為寫雨的詩歌竟高達60余首,大約占到整部杜詩的二十五分之一。杜甫如此高調、大量的移雨入詩,足可見出杜甫對雨意象偏愛有加;換而言之,以雨為媒介或可一窺老杜心曲,抑或可為杜詩研究開出一個新視角。
杜甫生于日漸沒落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幼承家學,飽讀詩書,曾不無自豪地以“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教育兒子;②《杜詩詳注》卷之十七,第1477頁。既加冠,裘馬輕狂,壯游吳越齊趙;后科場蹭蹬,困留京師近十年,極難時竟至“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凄慘境地;①《杜詩詳注》卷之一,第75頁。年逾不惑,方入微班,又偏遭安史之亂,旋踵陷賊;后投行在,又因直諫犯顏,再遭貶黜,最終棄官入蜀,流寓荊蠻,客死異鄉(xiāng)。世態(tài)炎涼,宦海沉浮,杜甫一生輾轉其間,深知冷暖。然而,即使在“衰年正苦病侵凌”②《杜詩詳注》卷之二十一,第1893頁。、“緩步仍須竹杖扶”③《杜詩詳注》卷之二十,第1780頁。的風燭殘年,他依然心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④《杜詩詳注》卷之一,第74頁。的美政理想,始終不忘仁民愛物的堅定信仰。因此,但聞天災兵亂,國危民困之時,杜甫總會心系萬分,每每流注筆端,悲喜之情漫溢紙上。
在杜甫為數眾多的寫雨詩之中,比如《喜雨》⑤《杜詩詳注》卷之十二,第1019頁。一詩,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濟世苦心。此詩當作于廣德元年(即763年),杜甫年過半百,流寓梓州,恰逢久旱得雨,又聞朝廷遣兵平叛,雙喜逼面,遂而命筆。該詩前四句為“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農事都已休,兵戎況騷屑?!毕葦⑹掠?,旱魃肆虐,農事告急;兵戈陡起,民生益艱。中間八句為“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減。何由見寧歲,解我憂思結?!边@一部分可一分為二,中間五句為一層,杜甫回歸農民本位,笑對“春夜喜雨”,慶幸久旱逢甘霖,谷物復蘇,農事得保;其余三句主要敘寫浙東戰(zhàn)事,雖已派兵,然兵戈未息,喜中藏憂。[2]末尾四句為“崢嶸群山云,交會未斷絕。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鼻耙痪湓俅晤A示云雨不絕,春旱無憂;尾句最妙,以春旱隱喻叛亂,欲借滂沱春雨洗滌吳越大地,澄清玉宇,再造祥和。
同樣是寫雨,同樣是欣喜,杜甫的這首《雨晴》⑥《杜詩詳注》卷之七,第601頁。卻為我們展現了一派別樣的塞外風景。
天外秋云薄,從西萬里風。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
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
胡笳樓上發(fā),一雁入高空。
該詩雖名曰《雨晴》,其境卻是承接“久雨”而來。地處塞北,時維深秋,久雨初晴,風清云淡。遠望秋柳疏翠,細看山梨熟紅,風中蕩漾著胡笳之聲,大雁聞之遠飛高空。紅翠參差,遠近錯落,動靜相合,好一幅如詩般美妙的塞外秋景圖。《喜雨》與《雨晴》二詩,一為春種,一為秋收,時無論春秋,總關農事;一為降雨,一為停雨,雨不分大小,心系民生;一為厚土熱,一為沙微涼,地分屬南北,詩心同此涼熱。這就是杜甫,無論何時何地,始終憂國憂民,斯心不改。
杜甫雖然“好為大言”,但是歸根到底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同樣也為人父、為人夫,同樣也有自己的喜樂哀愁。丁啟陣在《論杜甫詩的悲劇主題》一文中曾談到:“杜甫的離別詩,但凡有傷感情緒的,幾乎都與時世有關,或感于時事的不如人意,或感于人世的不公與多難,決不是脫離現實社會的才子式的纏綿與呻吟?!保?]其實,杜甫為數眾多的“述行詩”都具備上述特征,比如《彭衙行》⑦《杜詩詳注》卷之五,第412頁。這首以陰雨連綿為背景的逃難之作,就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在大時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無法擺渡自我生命的悲慘遭遇。
憶昔避賊初,北走驚險難。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盡室久徙步,逢人多厚顏。參差谷鳥吟,不見游子還。
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
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濘相攀牽。
既無御雨備,徑滑衣又寒。有時經契闊,竟日數里間。
野果充糇糧,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邊煙。
小留通家洼,欲出蘆子關。故人有孫宰,高義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從此出妻孥,相視涕闌干。眾雛爛熳睡,喚起沾盤飧。
誓將與夫子,永結為昆弟。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歡。
誰肯艱難際,豁達露心肝。別來歲月周,胡羯仍構患。
何當有翅翎,飛去墮爾前。
這首詩就是杜甫舉家為避安史之亂而倉皇出逃異鄉(xiāng)時的真實寫照。連夜出逃,跋涉山道,谷鳥時鳴,虎狼出沒,陰深恐怖。懷中幼女饑餓難耐而咬人,怕因此招來猛獸而忙掩其口,反而嗔聲更大;幼子也跟著急索苦李充饑;雷雨連綿,又無雨具;山夜寒涼,缺衣保暖。無奈賊寇逼迫,只能野果充饑,樹下避寒,星夜奔逃。面對兵亂,杜甫只能帶領家人倉皇逃難;面對途中如此凄慘的境況,作為父親卻只能做掩口之事,頓覺肝腸寸斷!幸好遇到親友,得以暫緩緊急;待兒女熟睡,夫妻二人相視淚斷,何其心酸!艱難困苦之際,最可見真實人心。杜甫心性樸拙,為國為民或向來多加思量;而杜甫亦為常人,一生飄零,累及家人,為夫為父,兩相痛楚,其心更受煎熬。當權無道,生靈涂炭。杜甫以一支竹筆,點蘸血淚,刻寫歷史的真實與自我生命的凋殘。
杜詩向以社會內容豐富,意蘊博大深沉著稱,其寫雨詩量大面廣,既有鞭撻社會丑惡的大作,又有自敘苦樂的小詩,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杜甫堅守一生的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信念始終常在。
杜甫幼承家學,詩才橫溢,作詩遵循章法,嚴守格律,又精于煉字鑄句,故而杜詩富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巨大的藝術魅力。這一點在杜甫的寫雨詩當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由上文統(tǒng)計數據可知,杜甫創(chuàng)造并使用了超過一百個含有雨字的詞匯,并且各個詞匯的使用頻率也是高下有別。這些數據不僅僅反映了杜甫詩歌語言在“量”上的優(yōu)勝,更突出了杜甫體察入微、煉字精妙的作詩態(tài)度和“語不驚人死不休”①《杜詩詳注》卷之十,第810頁。的詩學追求。
㈠ 、“小雨”
杜甫筆下的雨誠可謂變化出奇,千姿百態(tài),即便是屬于同一形態(tài)、同一性質的雨,通過適當設置情境,調配字詞,亦可剪裁出異態(tài)紛呈又極富特色的雨象,譬如“小雨”。
《現代漢語詞典》對“小雨”的釋義為:“指下得不大的雨。”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5月第4版,第1502頁。據此詞義,查杜詩中含雨字的詞匯中與之意義相同或相近者有:細雨、零雨、疏雨、霧雨、沙雨、微雨、煙雨和濛濛雨等。
“小雨”一詞在杜詩中共出現過兩次,分別在《晨雨》③《杜詩詳注》卷之十八,第1631頁。和《夜雨》④《杜詩詳注》卷之十九,第1677頁。二詩中。其中,《晨雨》一詩:
小雨晨光內,初來葉上聞。
霧交才灑地,風折旋隨云。
暫起柴扉色,輕沾鳥獸衣。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該詩通篇緊緊圍繞“清晨小雨”而寫,字字實筆,一句一態(tài),曲盡其妙。首聯(lián)交代時間地點,天光初亮,小雨輕輕浮于木葉之上;頷聯(lián)霧起風移,漫接大地,云雨偕行,回旋天際;頸聯(lián)著一暫字而柴扉露色,此極寫晨雨之薄若蟬翼,雖有似無;鳥獸之毛多能隔水,著一沾字盡顯晨雨之輕小;尾聯(lián)瞬間放遠視線,擴大注目區(qū)間,霧雨輕繞半山,半隱半現,宛若仙境。而至亭午方才全分,足見此雨之細密、持久。全詩由近及遠,一步一景,意境渾然,美不勝收。
《夜雨》一詩為:
小雨夜復密,回風吹早秋。
野涼侵閉戶,江滿帶維舟。
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游。
天寒出巫峽,醉別仲宣樓。
該詩雖同為描寫小雨,然而卻與上首迥異。首聯(lián)不僅交代時令,而且突出了小雨愈加愈密,秋風吹密雨,復增寒涼之氣,同時也使得頷聯(lián)水到渠成;風急雨密而連忙閉戶關窗,可見主人畏寒;雨密風緊,故而不宜放舟,由此使得頸聯(lián)自然生出;人畏寒便暗示體弱,不能放舟水上,自然無法飽覽風光,故而心生無聊。首頷頸三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述說不能出游峽外的原因,自然使得詩末愿望落空,以致詩情微帶凄清。
《晨雨》和《夜雨》雖然同詠“小雨”,然而前者為白日之雨,后者則為夜雨;前者為春末夏初之雨,后者則為早秋之雨;前者造語清新,意境朦朧優(yōu)美,純以自然之趣取勝,后者意境幽清,環(huán)境陰濕寒涼,雨為副賓,人事為主。但是,二者遣詞造句俱屬上乘,尤其是詩中動詞的運用,十分妥帖,盡顯雨態(tài)之妙,更可見杜甫煉字之功。
㈡、“急雨”
顧名思義,“急雨”者,謂下雨時迅、密之貌。據此意義,查杜詩中含雨字的詞匯意義與之相同或相近者有:驟雨,雨急等。
“急雨”一詞在杜詩中共出現了兩次,若將“雨急”一詞也算上,則為三次。其中《絕句六首》其四①《杜詩詳注》卷之十三,第1142頁。一詩為:
急雨捎溪足,斜暉轉樹腰。
隔巢黃鳥并,翻藻白魚跳。
該詩首句著一“捎”字,直陳雨急之態(tài),說明雨來去迅速;次句以一“轉”字狀寫晴光斜穿樹林,暗示時在黃昏。一捎一轉,俱出實筆;動靜之間,雨晴互變。三四兩句詩人慧心獨具地采用蒙太奇手法截取了兩個特定鏡頭:黃昏時分,眾鳥歸巢,一對黃鳥相依并立枝頭,甚為可愛;急雨掠過水面,藻下之魚因受驚而翻跳,好不生動!又,第三句“巢”、“鳥”二物直承上句之“樹”,第四句“藻”、“魚”呼應首句之“溪”,結構渾然一體,意境清新閑適,足可見出此時杜甫復歸草堂后的安逸心態(tài)。
同樣是“雨急”,《歸夢》②《杜詩詳注》卷之二十二,第1950頁。一詩卻詩趣迥然不同?!稓w夢》一詩為:
道路時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急雨青楓暮,云深黑水遙。
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
該詩首頷二聯(lián)先敘時事,兵烽不息,山河蕭然;杜甫轉蓬江湖,亂代飄零,愁生白發(fā),歸鄉(xiāng)無期。于是乎,托身夢境,遙望桑梓。頸聯(lián)雖為景語,情意卻濃。身在異鄉(xiāng),偏逢暮雨急驟,唯有青楓寓目;黑水城遠,云重光暗,歸途深鎖夢幻。由此直接脫出尾聯(lián)縱用楚辭招,依然歸鄉(xiāng)無望的無限愁苦之情。
以上二詩雖然同詠一物,卻因時地分殊,心境兩異。但是詩人注重體物入微,精于煉字鑄句的一面卻盡展目前。
杜甫于乾元二年(即759年)棄官入蜀,之后輾轉巴蜀各州郡,飄零湖湘山水間,最終客死他鄉(xiāng)。據筆者粗略統(tǒng)計,杜甫詩歌中雨字共出現了231次,入蜀前也即杜甫47歲之前的詩歌當中,雨字共出現了49次,僅僅約占其總數的五分之一。換言之,其余五分之四都在入蜀之后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之中;而在流寓江南的十二年之中,羈留夔州的兩年時間內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竟約占其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夔州詩中對雨的描繪同樣也遠多于其他時段,并且又以刻畫秋雨為最。由此足可看出杜甫對雨意象偏愛有加,然而這并非是偶然之舉,而是多方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㈠、現實氣候條件的影響
眾所周知,巴蜀之地位處大江之南,而且山環(huán)水抱,氣候濕潤,加之一些地形、地質等特殊因子,很容易成云致雨。相比較于長江以北的洛陽、長安等地區(qū),水少風高,氣候偏干燥,整體呈現少雨特征。以此而論,杜甫入蜀之前的詩歌中比較少見對雨的刻畫與描繪,也在事理之中。異于北方的天干物燥,巴蜀、湖湘之地天然雨多,因此在南渡后的詩歌中存在大量的寫雨詩亦屬合理。但是,盡管同在江南,由于所處具體環(huán)境不同,杜甫的寫雨詩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成都氣候濕潤,成都詩偏愛刻畫“春雨”,[4]譬如《水檻遣心二首》其一中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③《杜詩詳注》卷之十,第812頁。、《春夜喜雨》④《杜詩詳注》卷之十,第798頁。等;而與之不同的是,夔州地形復雜,山高峽深,夔州詩則鐘情于描繪“秋雨”,譬如《雨二首》⑤《杜詩詳注》卷之十五,第1326頁、第1327頁。、《白帝》⑥《杜詩詳注》卷之十五,第1350頁。、《雨》⑦《杜詩詳注》卷之十九,第1671頁。等。
㈡、“異質同構”的心理驅動機制
面對杜甫詩歌之中存在大量雨意象的事實,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這里面沒有現實環(huán)境的催動作用,然而也絕不能將之絕對化。正如陳植鍔先生在《詩歌意象論》中說的那樣:“尤有興味的是,‘雨’的意象比‘晴’多了六倍,假如由此得出詩人大部分作品都產生于雨天,可就要弄得笑話百出了。”[5]
客觀環(huán)境的作用有時候固然顯得很直接,然而一種自然物是否能夠進入審美主體的觀照視閾是存在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對此進行了初步概括:“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6]格式塔心理學對此則提出了“異質同構”的學說。所謂異質同構,簡而言之,就是在認知過程中,作為對象的客觀事物與作為認知主體的人的大腦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雨意象憑借自身因時地條件而變化無常、既能潤澤萬物又會傷生害命的雙重屬性以及配合周圍事物產生組合效應的廣泛性等特殊性質,成功進入藝術家們的審美視閾,成為古往今來最為常見而又最富詩意的自然意象之一。杜甫作為極富天才創(chuàng)造力的現實主義詩人,自然會大力開發(fā)雨意象的藝術潛力和美學價值,杜詩中出現大量的寫雨詩即為明證。
㈢、雨本身的自然屬性
自古以來,中國以農為本,而土地又為農業(yè)經濟的核心,農業(yè)基本是“望天收”:風調雨順則五谷豐登;無論旱澇則民生堪憂。又,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先民不能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日漸將其神秘化、神圣化,后逐漸演化出了附帶朦朧的宗教色彩的自然崇拜,促使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杜甫飽讀詩書,對此更是了如指掌,因此杜甫大量選取雨意象入詩,并且還專門創(chuàng)作了很多有關因久旱未雨的祈雨詩和天降甘霖后的喜雨詩,前者比如《雷》①《杜詩詳注》卷之十五,第1295頁。、《火》②《杜詩詳注》卷之十五,第1297頁。、《夏日嘆》③《杜詩詳注》卷之七,第540頁。,后者如《雨晴》④《杜詩詳注》卷之七,第601頁。、《春夜喜雨》⑤《杜詩詳注》卷之十,第798頁。、《喜雨》⑥《杜詩詳注》卷之十四,第1218頁。等。
筆者旨在把雨意象視為一個小小的突破口,試圖從詩歌文字的表面走向詩人的內心世界。杜甫一生,為官,縱沉淪下僚而不忘關心民瘼;為民,處江湖之遠而始終憂患廟堂。轉蓬江湖,時時呵護妻兒,以盡人夫人父之責;信步江畔,別裁微風細雨,裝點草堂人生。寫雨詩并非始于杜甫,而杜甫卻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憑借自身的天縱之才,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詩歌園地。透過寫雨之詩,我們既可以領略到詩人超拔卓絕的詩歌藝術,感受詩人筆下杏花春雨的江南之美與冀馬秋風的塞外風情,更能一窺老杜心曲,細品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⑦《杜詩詳注》卷之十,第832頁。的濟世情懷,同樣也能感受到詩人風餐雨臥的漂泊無依與愁生白發(fā)的生命凋殘。
參考文獻:
[1]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2] 李寅生.杜甫雨詩寓意管窺.[J].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
[3] 丁啟陣.論杜甫詩的的悲劇主題.[J].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1期.
[4] 劉瑤.淺析杜甫成都詩與夔州詩氣候描寫之差異.[J].文學研究,2005.10.
[5]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6] 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簡介:李寅生,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姜高威,廣西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