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明
《天凈沙·秋思》的電影式解讀
王艷明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一組寫景句,歷來的解讀都做實景處理,如果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去解讀,則可看出“小橋流水人家”實為心中所想的虛景。這樣解讀,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該曲的內(nèi)容意蘊。
《天凈沙·秋思》 蒙太奇 實景 虛景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這首著名的小令通過畫面或鏡頭組接的方式,簡潔傳神地勾勒出夕陽西下,游子獨行無依的晚景圖,表達出一份濃濃的羈旅之愁。對此,歷來的評析并無多少異議;但在怎樣解讀,以求更準確地把握這種意蘊上,倒可以嘗試新的途徑。
設若我們自己就是導演,該怎樣執(zhí)導拍攝這樣一組畫面?我們知道,電影是離不開蒙太奇手段的。所謂“蒙太奇”就是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的構成手段、敘述方式,即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組接,具體可劃分為“平行蒙太奇”、“對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在《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構成平行蒙太奇,而“小橋流水人家”則與前面兩組畫面構成對比蒙太奇。我們可以這樣來拍攝這組畫面:
日落時分。晚霞映紅天際。蒼茫的大西北原野上,一條古道蜿蜒著伸向遠方。
畫面外隱隱傳來馬鈴聲。鏡頭推向遠處,一個小黑點在逐漸增大,增大;鏡頭更近一步推進,一個瘦瘦的詩人騎在一條同樣瘦瘦的老馬身上,慢慢向我們走來。西風吹拂著他單薄的衣衫。詩人滿臉的疲憊、滿臉的塵埃、滿臉的焦慮憂傷。他抬眼打量起前方,想找尋投宿的地點。但見幾棵老樹,幾叢枯藤,樹頂上或落或旋著一群烏鴉。詩人呆呆地望著。一瞬間,另一組鮮活的畫面出現(xiàn)在鏡頭前——一孔小小巧巧的石橋臥在那里,橋下是淙淙碧綠的水流,水流旁有叢叢芭蕉掩映著的房屋,芭蕉叢或屋窗前還隱約著女人的身影——這是詩人江南故鄉(xiāng)的景象啊。這時,畫面外傳來幾聲鴉啼,鏡頭切換到詩人被從幻夢中驚醒的臉上,悵然若失取代了先前的絲絲興奮與驚喜。詩人回望西天,太陽正要墜下地平線,他長嘆一聲,急急地打馬而去,漸漸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那蒼涼的鴉聲一地伴隨著畫面。
這種解讀和以往略有不同,以往把“枯藤”、“小橋”、“古道”、“夕陽”四句皆解為實景,而這里卻把“小橋”句解為虛景,即“枯藤”、“古道”、“夕陽”三句實寫游子眼中所見,而“小橋”句則虛寫中眼前所見面引發(fā)的心中所想,兩者正好構成電影中的對比蒙太奇。自然,“斷腸”一句則可視為游子的胸中之嘆了。關于這一句,不同的讀者又有三種不同的讀法:其一,斷腸人在——天涯;其二,斷腸人——在天涯;其三,斷腸——人在天涯。很顯然,這三種讀法所強調(diào)的情韻、意義是有所不同的,但無論哪一種讀法,“斷腸人”都可以從兩方面去解讀。一方面,它可以是羈旅天涯、思鄉(xiāng)心切的游子所發(fā)出的自艾自憐似的慨嘆——“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日暮鄉(xiāng)關家何在,煙波江上使人愁”;另一方面,它還可以指游子心中想到的家中的思婦——“日之將夕,牛羊下山兮,胡不歸”、“望斷天涯路”、“腸斷白蘋洲”。因此,這里的“天涯”即指遠離故土,叫人斷魂的漂泊地,也指思婦所在的遙遠的故鄉(xiāng)。從這種角度去解讀,游子心中的羈旅之愁、思戀之苦也就更加凄苦動人了。
(作者介紹:王艷明,湖北宜城市環(huán)翠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