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羽婷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喪葬習俗及其特點與影響
孫羽婷
內容摘要:《世說新語》中的喪葬習俗主要體現(xiàn)在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居喪守孝三個方面。其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一方面它彰顯出了自古以來尊重死者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其中暗含的孝道觀念符合當時時代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關鍵詞:《世說新語》 魏晉喪葬習俗影響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撰的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妒勒f新語》記載了從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時期士大夫文人的奇聞軼事,可以說是魏晉時代社會文化的縮影。《世說新語》描寫詳盡而真實,對于魏晉時期的社會風尚和習俗有明確的反映,其中所反映的魏晉喪葬習俗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惜歷來鮮有人注意。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喪葬可以說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后一件事。喪葬是我國古代的兇禮之一,自古以來形成了一條完整但是繁瑣的禮儀,體現(xiàn)出深厚而復雜的文化。喪葬禮儀名目繁多,概括起來有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和居喪守孝三個方面。而在《世說新語》中,對魏晉喪葬的這三個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表現(xiàn)了特殊時代的風貌。
在一個完整的魏晉喪禮上,首先會進行的是殯殮死者的儀式,這與現(xiàn)在的喪禮形式相似。人在彌留之際,失去了意識,生命體征逐漸衰微,受當時醫(yī)療條件所限,有時不能很明顯發(fā)現(xiàn)垂死者的生命體征,家屬會用輕柔的絲綿掩蓋在其口鼻之上,檢驗是否還有呼吸。如果已死,就會對死者進行招魂的儀式。
太后入戶,見直侍并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云:“正伏魄時過?!保ā顿t媛》第四則)
婢女在回答卞太后時所說的“伏魄”,就是所謂的招魂。招魂是在人死后,家屬親人拿著死者的遺物,反復呼叫死者的名字,希望能把死者的靈魂呼喚回來,以致死而復生,因此此類招魂的儀式又被稱之為“復”,寄寓著家屬親人希望死者復生的美好愿望。
死者復生無望,喪禮就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古人稱之為“治喪之禮”。家人為其沐浴洗發(fā),并為死者換上新衣服,一般會在堂中停尸數(shù)日,這被稱為“小殮”。
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傷逝》第七則)
顧彥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傷逝》第十六則)
文中所說的“靈床”,就是在入殮前,停放死者尸體的床鋪。一般會放在中堂之上。人死以后,親屬會派人向與死者有關的人報喪,前來吊唁致奠的賓客和親戚等,會受到死者家屬的接待。
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后來,臨尸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傷逝》第三則)
王武子即王濟,是西晉時司徒王渾的次子,歷任中書郎、太仆等職位,并且娶司馬昭的女兒常山公主為妻,貴為駙馬。在他死后,當世的名士都到他的家中吊唁。孫子荊出身于官宦世家,與王濟私交甚好,亦為當時的名士之一。吊唁的排場,往往和死者的身份地位有極大的關系。小殮期間,對于前來吊唁的賓客和親戚,主人往往要拜謝答禮。
小殮之后,就要將死者的尸體移入棺中,并舉行入棺儀式,這被稱為“大殮。”大殮之后并不能立即入葬,需根據(jù)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占卜入葬的時間和地點。
晉明帝解占冢宅,聞郭璞為人葬,帝微服往看。(《術解》第六則)
郭璞是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和風水學者,同時承襲了道教的術數(shù)學,精通占卜,是著名的方術士。兩晉時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旁落,道教得以發(fā)展,世人較為信仰道教的風水學,甚至晉明帝也通曉占卜術相看墳地和宅基的風水。因此在入殮之前,人們需請方術士占卜入葬的時間地點。根據(jù)占卜結果確定下葬時間,當日將棺木安放在挖好的墓穴中。一切安排就緒,治喪結束,就進入守孝階段。
秦漢時期盛行厚葬,而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厚葬之風減弱許多,逐漸興起一股薄葬之風。厚葬之風的先導者,首推魏武帝曹操。曹操在建安十年,下令“民不得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并且本人也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因此魏晉時期的薄葬之風迅速興起,并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的士大夫,無論生前身份之高貴,財富之繁多,死后都下令薄葬。
衛(wèi)洗馬以永嘉六年喪,謝鯤哭之,感動路人。咸和中,丞相王敦教曰:“衛(wèi)洗馬當改葬,海內所占,可修薄祭,以敦舊好?!保ā秱拧返诹鶆t)
衛(wèi)玠出身名門,是西晉開國功臣、太保衛(wèi)瓘的孫子,生前曾任太子洗馬。但是體弱多病,英年早逝,享年僅二十七歲。而時任丞相的王敦認為衛(wèi)洗馬應當改葬,并且供奉微博的祭品,來寄托對古人的哀思。王敦為衛(wèi)玠改葬的想法,正符合了西晉時期世人追求薄葬的思想。薄葬之風一直延續(xù)到了南北朝時期。
除薄葬以外,合葬也是魏晉時期殯殮入葬的一個重要形式。魏晉時期的同事這大力倡導孝道,并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推崇。為亡故的雙親合葬,便被認為是孝義之舉。在這種道德輿論的支持下,合葬在魏晉時期極為普遍。
賈充妻李氏作《女訓》,行于世。李氏女,齊獻王妃;郭氏女,惠帝后。充卒,李、郭女各欲令其母合葬,經年不覺。賈后廢,李氏乃祔葬,遂定。(《賢媛》第十四則)
賈充是西晉開國功臣之一,賈充死后,他兩任妻子的女兒都想讓自己的生母與賈充合葬,但始終爭執(zhí)不下,未能確定。等到后來郭氏的女兒賈皇后被廢失勢,李氏的女兒齊獻王妃才把自己的生母和父親賈充合葬。賈充二女要求生母生父合葬的典型事例,正是魏晉時期推崇夫妻死后合葬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
在我國古代,與喪葬有極大關系的,就是居喪制度。最早的居喪,死者從死亡到入葬的階段內,其家屬在飲食起居各方面異于平時,但是沒有明確的時間規(guī)定。到了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先驅們認為居喪要滿三年。而到了西晉時期,三年居喪成為強制的行政規(guī)范。咸熙二年八月,司馬昭病逝,其妻與其子司馬炎以此為契機恢復了三年居喪的制度,并強制實施。因此兩晉時期的居喪制度是極為嚴格的。
王汝南既除生服,遂停墓所。(《賞譽》第十七則)
汝南內史王湛在為父親服喪期滿后脫去孝服,并在墓旁結廬而居。在服喪期間,必須深衣素冠,披麻戴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但西晉為了提倡孝道而強制恢復的居喪制度,雖遭到了群臣吏民的反對,但由于統(tǒng)治者的強制實施,其地位在短時間內不可動搖。
后世的喪葬習俗和相關制度,和魏晉時期的差別不大。但魏晉時期也有獨特之處。魏晉的喪葬習俗和相關制度,來源于魏晉時期特殊的社會背景,并在時代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
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內容極其豐富。如死者死后不久要進行招魂的儀式,家人親屬哭喊著死者的名字,試圖令死者死而復生,延續(xù)生命;在挑選墓地的時候,會著重考量墓地的風水和入殮下葬的時間。而在《世說新語》中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王粲生前好學驢叫,魏文帝吊唁的時候令在場的人學驢叫為其送行,此舉不僅奇特而且當時人都非常動情;又比如劉尹在去世之后,親友將其生前鐘愛的麈尾陪葬等等,都表達了在世的人對死者深切的懷念,以各種形式滿足死者生前的愛好或愿望,同時寄托自己對于死者的哀思。這類悼念行為殊異于其他時代,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但那一整套系統(tǒng)的、完整的喪葬習俗,這是對死者的懷念,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這種精神與基本儀軌被后世繼承下來了,并且成為我國獨特的喪葬文化。
2.教化作用明顯
思想文化是一個時代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很好地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的時代特點。魏晉時期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下降,崇尚老莊道家的思潮不斷顯現(xiàn),玄學應運而生。人們在喪葬習俗中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在挑選墓地時,注重墓地的風水;而挑選墓址,選擇日期都是通過占卜而來的。在喪葬過程中,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情感,與儒家所推崇的“哀而不傷”相去甚遠。普遍實行薄葬,也與老莊思想盛行而產生的社會觀念相關。因此,魏晉的喪葬習俗與當時的時代特點關系密切。不過,魏晉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由漢至魏,由魏至晉,幾經改朝換代,統(tǒng)治者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不斷發(fā)生轉變。例如晉代以“孝”治天下,推崇儒家禮制,強制施行三年之喪的制度,也是從西晉初年開始的。晉武帝司馬炎借父親去世的契機恢復居喪制度,并且強制實施,起到了思想教化的作用,這與魏晉時期統(tǒng)治者追求和提倡孝道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三年之喪制度的地位一度不可動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一制度延續(xù)了很長時間,直到現(xiàn)代才逐漸改變。
《世說新語》中所描寫到的魏晉喪葬習俗,內容豐富多樣,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喪葬習俗的流程。魏晉的喪葬習俗,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產生了相應的的變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研究魏晉的喪葬習俗,可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文化。而一些古老的喪葬習俗,直到現(xiàn)在還有所保留。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我們要客觀看待喪葬習俗,并且要做到尊重逝者,尊重生命。
(作者介紹:孫羽婷,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