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雙 江
(福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
從平行文本看漢英旅游景介之差異
張 雙 江
(福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350116)
摘要:以四個漢英旅游景介的真實文本案例為語料,從平行文本角度切入,探討漢英旅游景介文本的特點和區(qū)別。通過漢英平行文本的言語、文本和文化三個層面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漢語和英語的旅游景介文本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模式。
關鍵詞:旅游景介文本;平行文本;旅游英譯
旅游景點介紹為游客提供旅游的相關信息,幫助游客了解該景點的特點和文化內涵,激發(fā)游客的興趣,讓他們心神往之。因此,信息性和誘導性是旅游資料翻譯的主要出發(fā)點和目的[1]。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漢語旅游文本通常更像散文,辭藻華麗,講究四言八句,行文工整,瑯瑯上口;而英語旅游文本偏向說明文,表達直觀通俗,行文簡約,結構嚴謹,用詞簡潔,更多注重信息的準確性和實用性。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差異使得漢英旅游景介文本表現大相徑庭。
“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指語言不同,語境相似情況下產生的不同文本,在翻譯研究中,平行文本可以檢驗如何用不同語言表達相似的情況。因而,“把眾多的平行文本搜集起來,按一定標準組合在一起就形成平行語料庫(parallel corpora),可以是與原文內容相關、功能類似的譯入語參考資料,其形式有專題性文章、百科全書詞條及詞典解釋和例句等”[2]。
本文從平行文本角度切入,選取漢英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介案例進行分析比較,以期給漢英旅游翻譯帶來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所選平行文本簡介
漢語旅游景介文本一“童話世界九寨溝”(簡稱C1)選自四川省九寨溝的官方網站,文本二“天門山”(簡稱C2)選自旅游宣傳手冊《天門山樂游指南》。九寨溝和天門山均是中國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最熱門也是最著名的旅游勝地。
英語旅游景介文本一“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簡稱E1)選自美國黃石公園的官方網站,黃石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是“北溫帶地區(qū)現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也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化森林之一”。文本二“The Grand Canyon”(簡稱E2)選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官方網站,該景區(qū)在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許多非權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觀列表上都有大峽谷的名字。
所選的旅游景介文本都是中、美兩國著名自然景區(qū)的簡介,以吸引游客為目的,均屬于旅游景區(qū)介紹宣傳文本,并且九寨溝、天門山在中國的旅游地位不次于黃石國家公園和科羅拉多大峽谷在美國人心中的位置。所選的漢語和英文平行文本描寫類型一致、目的相同、預期功能也一樣,并均具有一定代表性,能最直觀反映漢英旅游景介文本的各自特點。
二、漢英旅游景介平行文本的分析和比較
作為旅游景介文本,需要充分考慮并激發(fā)其“信息+宣傳鼓動”功能。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和目的語對象觀念的不同,漢語和英語的旅游文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本文試圖結合這四個文本案例從言語層面、文本層面和文化層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1.言語層面
漢語旅游景介文本C1對九寨溝整個旅游景區(qū)的介紹約1 200多字,C2對天門山的具體介紹也多達600多字,這兩個文本均充分體現了漢語旅游宣傳的言語特點。具體表現在:①在文體表達上,C1、C2兩個文本更類似于抒情散文,文字優(yōu)美,辭藻華麗,用詞夸張,極盡煽情,讀起來瑯瑯上口。如C1中“仲春樹綠花艷,盛夏幽湖翠山,金秋盡染山林,隆冬冰塑自然”;C2中“天門山山體孤峰高聳、氣勢臨空獨尊……天門洞,懸于千尋素壁之上,成為奇絕天下的勝景”等。②在修辭手法上,C1、C2兩個文本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張、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段。如C1中“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偶、引用;又如C2中“大道借山勢扶搖直上,九十九彎彎彎緊連,層層疊起,宛若飛龍盤旋,直通天際”更將擬人、比喻、夸張揉合在一起,形象生動,讓人身臨其境。③在文字特點上,漢語語篇較正式,句式較長,力求在一個句子中把事物描繪清楚,并且深受古代駢體文影響,多用四字結構的詞語,韻律感強、充滿詩意。如C1中“人間仙境”“奇水薈萃”“水光浮翠”“永放光彩”,C2中“孤峰高聳”“臨空獨尊”“驚世之作”等等。
英語旅游景介文本E1、E2通篇均只有二三百詞,從中也可充分體會到英語旅游宣傳的語言簡練。從文體表達上看,英文文本較偏近說明文體,平鋪直敘的多,抒情夸張的少;從修辭手法上看,在英文文本中修辭手法的使用并不多,最多是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手法;從文字特點上看,句式簡單、用詞簡潔,多用被動語態(tài)。E1中10個句子有4處使用了被動語態(tài),在E2中的21個句子有5處使用了被動語態(tài);同時E1、E2中的句式多為簡單句,少量出現伴隨狀語或簡單的從句結構。使用修辭手法的屈指可數,如E1 中“Yellowstone is a treasure that inspires awe in travel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E2 中對于大峽谷的描述也僅僅使用了幾個簡單的形容詞來描述:“overwhelming size and its intricate and colorful landscape”“it is unmatc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visit”。
通過平行文本的比較分析發(fā)現,在言語層面,漢語的文本通篇用詞華麗,注重氣氛的渲染,讀來氣勢磅礴、形象生動,描繪性的詞匯隨處可見,修辭手法、古體駢文信手拈來,篇幅飽滿,較符合漢語文本一貫的審美模式。而英語的文本篇幅只占到漢語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行文雖然流暢,可是卻不像漢語那般隨處可見修辭和描繪,更多使用簡單句和被動語態(tài)來陳述客觀事實,用詞簡單,通俗易懂。
2.文本層面
(1)文本信息承載。漢語旅游景介文本C1、C2全篇近一半文字都是抒情表意的,沒有實質性的信息,作者單方面地表達情感,多美化并主觀地抬高景區(qū)身價來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如C1 中“以翠湖、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藍冰‘六絕’著稱于世”“九寨溝作為一個世界罕見的地質地貌帶和生物多樣性地區(qū),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tài)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C2中的“被尊為張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千百年來的難解之謎”“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等等,這些夸張煽情的描述很能吸引中國游客的眼球,以突顯其獨特風范來實現漢語旅游文本的誘導功能。此外,中國人自古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物質和精神體驗相結合,欣賞美景時會帶上濃厚的人文氣息,把詩歌、典故和美景一起欣賞。因此,漢語的旅游景介文本在寫景時大多融合了古跡、名家名篇、甚至神話傳說等文化典故,以景寄情、以情寫景、情景交融,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英語旅游景介文本E1、E2通篇以細膩的筆觸交代了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和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地位、基本構成和旅游景點等基本的、實質性的旅游信息,不夸張、不渲染,客觀具體。同時,因為西方人崇尚“個體思維”,景是景,人是人,不混為一談。因此,英語的旅游景介文本就景說景,幾乎不涉及人文典故,也不刻意美化或渲染自然景觀。
在文本信息承載方面,漢語旅游景介文本注重情感的抒發(fā),喜歡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相結合,虛實交錯,因而非實用性信息會占據一半篇幅以上;而英語旅游景介文本僅僅是單純地傳達自然景區(qū)的基本信息,不引入個人情感,雖然也客觀詳實、具體生動,但比起漢語文本就平淡了許多。
(2)文本語用功能。漢語旅游景介文本的語用功能主要體現在:①文風華麗、以情感人;為引起游客共鳴,文本使用大量華麗辭藻,引章據典、以情誘人,迂回曲折、引人入勝,誘導游客前往觀光,以實現旅游文本預期的“誘導”功能。有時為了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會冠以景點許多頭銜,如C2中“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等。②多以第三人稱或官方的立場來陳述,有時甚至出現華而不實的官樣文字,這是漢語文本所特有的;如C1中“九寨溝,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tài)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好九寨溝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旅游者的責任”等。③在抬高景區(qū)身價同時不忘旅游也是一種知識教育;中國自古受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影響,推崇古跡、崇拜名家,漢語文本中所呈現的地理歷史、科教人文信息不僅僅是為了顯示旅游景區(qū)的觀賞價值和獨特性,點出內含的歷史古跡的文化價值,以抬高景區(qū)身價,同時也是為了文化的傳承、知識的普及和對歷史的領悟。如C1中“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風景名勝區(qū)”,C2中“(天門山)被尊為張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
英語旅游景介文本往往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用詞簡潔,不抒發(fā)感情,只是樸實描寫景區(qū)狀況,客觀陳述景區(qū)特點,不用歷史人文因素來增加游客對自然景觀的興趣。有時會使用第二人稱來描述,顯得平易近人,更貼近受眾。如E2中“Here too are walkways and overlooks that let you take in the grandeur of the canyon.”“Possibly the best way to experience the canyon is on a Grand Canyon Rafting Trip down the roaring Colorado River.”E1中對黃石國家公園的描述也比較平實,“Established in 1872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its many wonders and “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people,”and now encompassing 2.2 million acres.”
在文本語用功能方面,漢語文本偏重以景寄情、以情感人,而且喜歡用人文氣息來增加景區(qū)的吸引力,這符合中國游客的審美觀,也能充分喚起中國游客的情感認同,達到中文旅游宣傳文本的目的。而英文旅游景介文本的介紹比較客觀,不走情感路線,客觀平實,由游客自己去體會探索,這充分傳達了西方人追逐自由,強調個體的思維習慣。
3.文化層面
漢語旅游景介文本在文化層面的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旅游的一大特色;中國大部分的旅游景區(qū)都可與歷史遺跡、名人名篇或獨特人文聯系起來,旅游對于大多中國人來說,最高境界就是人與自然的融合,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接受歷史文化的再教育。②偏好寧靜美麗的山水景觀,對于中國人來說,旅游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時的享樂放松。C1、C2側重的都是對山水景觀的描述,極力地渲染美化自然景觀,讓一個普通的景觀都能呈現出飄渺神秘、迷人出塵的氣息,令人向往。③崇尚宗教文化、重視歷史的傳承;中國著名的旅游景觀,特別是名山勝景往往都跟寺廟、宗教有關,幾乎每一處景區(qū)都有獨特的民族風情或歷史故事,這些都是中國旅游的重要部分。如C1中“藏族特色濃郁而神秘,又構成了九寨溝獨特的旅游文化”,C2對于天門山的描述“天文化”“仙山文化”“天門山寺,自明朝以來香火鼎盛,是湘西的佛教中心”。
英語旅游景介文本在文化層面的表現主要是:①僅僅著眼于自然景觀本身,不因為歷史遺跡或名家名篇而去旅游,這主要是由于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追求自由的思維;②西方的旅游審美是以征服自然、探索冒險為追求的,所以,在旅游景介文本中偏重的不是自然景觀的美,而重在追求冒險、探索自然,因而,多以瀑布、險峰、懸崖等景觀為旅游目的地。如E1描繪黃石公園“1200 feet deep and highlighted by the powerful Lower Falls”,E2“For the truly adventurous,the inner canyon awaits”“many miles of paved and unpaved walkways along the rim”等。
在文化層面,因為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差異,也由于旅游目的的不同,導致了漢語旅游景介文本注重自然景觀和人文的結合,強調“物我交融”,多引經據典以增強景觀的觀賞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而英語旅游景介文本相較于漢語文本來說,不突出人文歷史因素,更關注景觀本身的旅游價值,同時,為迎合西方游客冒險、征服的心理,多側重介紹有挑戰(zhàn)性的、危險的景觀,以滿足他們探索自然,釋放壓力的目的。
三、結語
漢語旅游景介文本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語篇較正式,文本規(guī)范,擅長抒情表意,以情動人,同時,經常把一個地方或景區(qū)的歷史、人文、典故等融合起來全方位地表現景觀的優(yōu)越性和獨特性,講究“天人合一”的同時不忘傳授歷史文化知識,甚至用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吸引游客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共鳴。簡而言之,漢語文本注重的是文本的“信息功能和表達功能”。
而英文旅游景介文本受西方思維的影響,側重介紹自然景觀本身,不喜歡附加人文意境,偏重實用性信息,不喜歡夸大或營造氣氛,客觀真實地提供必須的信息量,雖然有時描寫得也很生動形象,但比起中文的文本來說卻顯得平淡,句式簡單,用詞簡潔,偏重的僅僅是文本的“信息功能”,這樣的手法卻是符合西方受眾需求的。
譯文在表述原文內容時按照目標語的文本習慣表述,必將達到類似原文的語氣交際目的,這樣的譯文就是合格的[3]。因而,參照“平行文本”,漢語旅游景介文本的翻譯必須充分考慮西方受眾需求,力求做到:①不能按中國的表達習慣和審美情趣逐字翻譯,必須考慮到西方的語言習慣,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譯,有效地傳遞必要的信息;②對于一些辭藻華麗、華而不實的文字,要做適當的處理或改寫,使之更符合西方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審美,否則就會出現不知所云或者意思完全領會錯誤的現象;③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候找不到相應的詞匯,容易出現詞匯空白現象[4],這時應站在西方游客的立場上,選擇合適詞語,改譯為西方游客能夠接受、理解的信息。一味地刪減,會不夠“忠實于原文”;而如果只考慮西方的表達方式,就無法領會中文的神奇和優(yōu)美。因此,如何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翻譯出西方受眾更愿意接受的譯文,是譯者們在旅游翻譯中要探討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67.
[2] 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91.
[3] 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較模式與旅游文本的英譯[J].中國翻譯,2009(4):54-58.
[4] 王紹舫.英漢旅游篇章中詞匯認知圖式的文化對比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11,23(1):83-85.
【責任編輯劉洋】
Differencesof Introduction to Scenic Spo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Texts
Zhang Shuangj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bstract:Four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exts of scenic spots are obser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tex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arallel texts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discourse,text and culture.The research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some disparities in culture and thought pattern exis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roduction texts of scenic spots,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with little awareness of the disparities.
Key words:introduction text of scenic spots;parallel text;tourist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B類課題(JB12014S)。
作者簡介:張雙江(198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學講師。
文章編號:2095-5464(2016)03-0370-04
中圖分類號:H 059
文獻標志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