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伐
1969年3月發(fā)生的中蘇珍寶島(蘇方稱“達曼斯基島”)沖突后不久,千里之外的中國與蘇聯(lián)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交界處又發(fā)生一起令世界震驚的武裝沖突,具體地點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扎拉納什科利湖附近,蘇聯(lián)邊防軍的扎拉納什科利哨所和中國邊防軍的鐵列克提哨所就在那里。盡管這里的沖突沒有珍寶島那樣激烈,但在蘇中兩國之間形成的影響卻曠日長久。最近,俄羅斯“翻譯網”披露了當年蘇方當事人的回憶文章,在與已有的中文資料對比之后,提供讀者參考。
出人意料的延續(xù)
受到“達曼斯基島沖擊波”的影響,從1969年春開始,漫長的中蘇邊境線上一片風聲鶴唳,中蘇雙方都向前沿增派了大量兵力。當年5月,蘇聯(lián)邊防軍發(fā)現(xiàn)中國軍隊向準噶爾山口(中方稱“阿拉山口”,屬于塔城軍分區(qū))調來大量兵力。與之對應,蘇軍邊防哨所也進入緊急狀態(tài)。在沖突爆發(fā)前的醞釀階段里,中蘇不斷發(fā)生一些小的摩擦,當時蘇軍將邊防線的第一道鐵絲網安插到中國境內,特別是方便出入的地段外都敷上迷彩鋼絲套,結果帶有軍墾性質的中國新疆建設兵團的牲口往往誤入其中不能出來,中國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牲口被蘇聯(lián)官兵牽走攫取。
5月20日,多名蘇聯(lián)士兵與10名中國士兵因牲口事件發(fā)生糾紛,雙方用撓鉤、長桿鉤、木棍等農具作為武器進行互毆,好幾名中國士兵試圖拿下蘇軍上士尼古拉·瓦爾拉科夫,不過由于蘇方人多勢眾,將瓦爾拉科夫搶回。在一系列沖突中,扎拉納什科利哨所與鐵列克提哨所間的“石頭山口”地段局勢最為緊張。那里有一條中蘇邊防軍都會經過的巡邏便道,它蜿蜒在諸多小山岡之間,沿途有三個高地,分別是“左高地”、“石頭高地”和“右高地”,中蘇對這幾個山岡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后來慘烈的“鐵列克提沖突”就發(fā)生在那里。
在蘇軍地圖上,“石頭高地”處于塞米巴拉金斯克州扎拉納什科利居民點以東10千米處。瓦爾拉科夫回憶說,當時雙方敵對情緒非常強烈,許多時候兩國巡邏分隊相遇時,中國人對蘇軍熟視無睹,目不斜視地走過去,而在沖突爆發(fā)前則變得充滿仇恨,雙方互吐口水、做鬼臉,有時還用侮辱性的語言對罵。還有一次,幾名中國士兵在蘇軍眼皮底下闖過蘇方鐵絲網,瓦爾拉科夫朝天鳴槍示警,但中國人并沒有離開,而是躲到石頭后面,一邊觀察,一邊拍照。
山雨欲來風滿樓
8月12日,扎拉納什科利哨所班長米哈伊爾·秋卡林中士派出觀察哨,不久得到報告稱發(fā)現(xiàn)中方正在加緊部署兵力。很快,這一消息就匯報到土耳其斯坦東部邊防軍區(qū)司令員米哈伊爾·梅爾庫洛夫中將那里,他隨即向中方提出會晤要求,但中方未與理睬,于是他命令前沿哨所進入高級戰(zhàn)備,密切關注中方情況。但據中國史料記載,早在8月11日,中國塔城軍分區(qū)出于降低邊境緊張局勢,在中蘇雙方經常會晤的巴克圖哨所懸掛紅旗,這是邀請對方指揮官過來會談的約定信號,但紅旗懸掛了一天,蘇方邊防站的領導也沒露面。
當天下午,邊防軍區(qū)派來的摩托化機動部隊參謀長助理彼得·捷列賓尼科夫大尉到達扎拉納什科利,負責協(xié)助哨所代理所長葉甫根尼·戈沃爾中尉工作(所長尼古拉·薩莫科魯托夫少校正在休假)。此外,哨所內還有兩名軍官,分別是來自準噶爾哨所的副所長根納季·杰文上尉和機動排排長弗拉基米爾·普梯科夫少尉。
關于這一天的情況,戈沃爾中尉回憶說:“我們全神貫注地監(jiān)視著對面的情況,很快就發(fā)現(xiàn)兩隊新來的中國士兵進入鐵列克提哨所,他們依次登上瞭望塔。我和捷列賓尼科夫大尉面面相覷,不知道對方要干什么。很快,我倆就明白了,于是迅速制定一個晝夜的邊境加強警戒計劃,上半夜由我?guī)ьI一支分隊巡邏,下半夜由捷列賓尼科夫帶領另一支。捷列賓尼科夫還命令在最重要的地段內設置火力支撐點,并在兩個側翼部署兩輛裝甲車,并由剩下的兩名軍官分別指揮。為防止敵人發(fā)現(xiàn),裝甲車被隱藏在掩體里。隨后,我們又命令各個觀察哨加強對中國境內的監(jiān)視。”
用武力“驅逐中國人”
12日晚至13日早,中國向“石頭山口”地段派出多支巡邏隊,在距扎拉納什科利哨所700~800米的“石頭高地”上挖掘戰(zhàn)壕,他們均被蘇軍發(fā)現(xiàn)。凌晨3時50分,由軍犬訓練員米哈伊爾·杜列波夫中士帶領的蘇軍巡邏隊又發(fā)現(xiàn)一組中國士兵,他們已在“石頭高地”和“右高地”挖出一些戰(zhàn)壕和掩體。按照規(guī)定,杜列波夫要把中國人趕走,于是他拿著俄漢會話手冊向對方反復喊話,但中國人置之不理,于是他將該情況報告給哨所。接到報告后,副所長戈沃爾下達戰(zhàn)備命令,同時將情況通知給本所和其它哨所的后備部隊。很快,邊防總隊參謀長尼基堅科中校進入指揮位置,還派出直升機對中方陣地進行偵察。
當所有部隊進入突擊部位后,尼基堅科開始對戰(zhàn)場形勢進行評估。蘇聯(lián)偵察員將解放軍在邊界爭議區(qū)內的陣地情況做了匯報,指出他們在“石頭高地”和“右高地”北部反斜坡上挖掘了戰(zhàn)壕和掩體,里面隱藏官兵數(shù)量不明。蘇軍右翼的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一輛載有士兵的卡車,另外還有一支由12人組成的分隊正從鐵列克提哨所出發(fā),沿著巡邏便道向“石頭高地”方向前進,可能是向蘇軍左翼運動。
通過對戰(zhàn)場形勢的分析,尼基堅科命令戈沃爾乘坐一輛裝甲車靠近中國陣地,并向中方喊話,要求其撤走,同時命令普梯科夫率另外兩輛裝甲車攔住從鐵列克提哨所向“石頭高地”前進的中國邊防分隊,但不允許開槍,直到最后一刻,尼基堅科還是希望避免武裝沖突。戈沃爾來到中國陣地前沿,通過麥克風用中文喊到:“你們闖入蘇聯(lián)境內,我們警告你們,請立即離開!”而中方則用槍聲做出回答,喊話被迫中斷。蘇中邊防軍的對峙持續(xù)到8月13日早晨7時,在此期間,前線情況隨著電波從哨所內逐級向上報告。同珍寶島事件一樣,蘇軍高層在下決心的時候一直猶豫不絕,他們像踢足球一樣,將作決定的任務一級一級踢給上級,中國人則借此機會繼續(xù)挖掘工事。最終,尼基堅科中校自己做出了決定,他命令部隊用武力“驅逐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