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華(西安翻譯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105)
?
跨文化視閾下《紅樓夢》飲茶對白英譯研究
郭小華
(西安翻譯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105)
摘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加強文化產業(yè)建設,已成為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部署。本文嘗試研究跨文化視閾下中國典籍英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問題,著重選取《紅樓夢》中飲茶對白為例,結合例子,分析楊譯本和霍譯本英譯茶文化時歸化和異化策略的應用情況,借此說明在文化傳遞過程中的作用及今后同類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視閾;《紅樓夢》飲茶對白;歸化;異化;英譯策略
翻譯是語際之間的信息傳遞和語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王佐良先生指出,譯者面對的是兩大片文化。足以看出,任何翻譯活動與文化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促成不同語族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才是翻譯的最終目的。近三十年來,翻譯研究,不管是理論還是研究,都越來越重視文化因素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較大的文本,從而最大可能地避免文化沖突,實現(xiàn)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是當前很長一段時間里,翻譯工作者和理論家要研究的問題。
本文擬結合《紅樓夢》中飲茶對白中茶文化翻譯的譯例,來探討文化內涵豐富的文本英譯時采取何種策略?歸化還是異化?結合例子,分析這兩種策略在文化傳遞時的作用,借以對文化英譯中相關問題作詳細分析。
20世紀中葉,美國人類學家霍爾發(fā)表《無聲的語言》,提出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標志著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確立。近幾十年來,翻譯界也越來越重視翻譯的文化交際作用,逐漸引入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如何處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問題,翻譯界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策略: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異化策略主張當翻譯源文本中文化因素豐富,而又與目標文化差異很大時,譯者應該以源語作為歸宿,而歸化策略在同樣情況下,主張譯者要以目的語作為歸宿。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對這兩種策略進行了描述。韋努蒂指出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時,譯者將源文本中的語言文化盡量不加改變地注入目的語中,把譯文讀者帶到源文化中去,讓他們充分感受不同文化。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譯文盡量保留源文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源文中的文化意象來傳達源文的意思。這么做有利于將源文本的文化原汁原味地傳遞給譯文讀者,促進源語文化走出國門,走向譯文讀者,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不足之處,在文化差異巨大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加大譯文讀者閱讀難度,尤其是具有強烈地域特色或淵源深遠的歷史典故,譯文讀者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有限的話,一定程度上有礙于跨文化交際。韋努蒂本人是異化策略的代表人物。
韋努蒂認為,譯者如果側重歸化策略,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對源文本中的文化意向或語言結構進行調整,使源文本符合目的語的文化價值觀,是要把“原作者帶進目的語文化”。即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采取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語言表達或用目的語這熟悉的文化意象替代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從而增加譯文的可讀性,降低讀者對文本的陌生感,好似原文作者會用目的語寫作般通俗易懂。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是歸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功能對等”論和“讀者反應”論都強調譯文要通順易懂。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炎帝神農氏發(fā)現(xiàn)了茶樹,約公元前2737年至前2697年。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關于茶樹和茶葉利用的文獻記錄,足見茶最早發(fā)現(xiàn)于中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紅樓夢》這一文學巨著,堪比百科全書,簡直是一幅我國十八世紀的“民俗全景圖”。其中茶文化描寫也非常豐富,據統(tǒng)計,《紅樓夢》一百二十回中,有一百一十二回都有茶相關的文字,“茶”字出現(xiàn)次數(shù)多達二百六十多次。其中描述之細致,涉及方面之全面都是其他文學作品無法相比的?!都t樓夢》中茶描寫就涉及到茶名、茶具、茶禮、茶俗、茶祭、茶詩茶聯(lián),細致入微,面面俱到。其他作品中很少見到的“茶祭”文化,《紅樓夢》中都多次提到。第十五回中秦可卿喪禮時,“當下和尚工課已完,祭過晚茶”;第五十八回,寶玉聽說藥官死了,遂清茶一杯以祭亡靈。第五十三回,“寧國府出席祭宗祠”等。翻譯時譯者如何處理茶文化豐富的文本,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對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紅樓夢》中飲茶對白非常值得研究,飲茶時人物之間的對白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展示,其中包含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茶文化。在翻譯這些飲茶對白時,楊憲益夫婦和牛津大學漢學家霍克斯也都注意到其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特有的茶文化,針對不同的文本,兩組譯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
例1鳳姐與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喝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
這句人物對白出自《紅樓夢》第二十五回王熙鳳把暹羅國(現(xiàn)泰國)貢茶送給黛玉后打趣黛玉時說的。是和茶相關的婚俗文化。在我國古代,男女訂婚,聘禮中必有茶葉,稱為“下茶”“定茶”,意味著永結良緣,百年好合。楊憲益把這句對白譯為“drinking our family tea,a daughter-in-law to be!”而霍克斯譯為“You know the rule:drink the family's tea,a bride-to-be”。這里兩位譯者都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在譯文中直接呈現(xiàn)“茶”與“妻子”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譯法,有利于目標讀者了解中國茶文化,中國舊時獨特的茶婚俗,豐富目標讀者對茶的認識。這個《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中也有相關描寫?!巴醴蛉寺犃讼肫饋磉€是前次給寶玉說了李綺,后來放定下茶,想來此時甄家要娶過門”。楊譯本和霍譯本中,這里都把的“放定下茶”譯為“betrothal gifts”。這里采用了歸化的策略,把源文中的“茶”的意象直接舍棄,直接把“定下茶”的婚俗含義表達出來。這樣可以降低目標讀者閱讀的難度,克服有可能出現(xiàn)的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避免文化沖突。也避免譯文中加注或文后加注的累贅,不會打斷讀者思緒。
例2襲人晴雯二人忙笑說:“沏了一缸子女兒茶,已經吃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xiàn)成的”。這句人物飲茶對白出自《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其中含有非常有名的一個茶名——女兒茶。楊譯本將其譯為“nuerh tea”,加腳注“...tender wutong leaves...”;霍譯本中譯為“herbal tea-wutong tip”。從譯文可以看出楊憲益先生保留了原文的語境特征,屬于異化策略。加上對應的腳注,目標讀者既可以了解到中國特有的茶品——女兒紅,又能理解其本身并不是茶,而是嫩梧桐葉尖。很明顯,霍譯本采取了歸化的策略,舍棄了原文的語音和文化意蘊,解釋了女兒茶的本質,這樣有利于讀者清楚了解該茶品的特點,認識到中國舊時人們把嫩梧桐葉尖泡水喝,不過失去了該茶名中“女兒”所特有的文化內涵。筆者以為楊譯本這里的處理更有利于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飲茶對白中涉及茶名還有,第五回中,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與警幻仙姑對白時,仙姑所提到的“千紅一窟”。曹雪芹在這里采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暗指文中各女子將來命運。楊譯本和霍譯本對其翻譯也有差別。楊譯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一個山洞中千朵紅花),從字面上保留了源文本的意思,帶給目的語讀者很強的畫面感,屬于異化策略,但是卻沒有傳達出作者寫此茶名的深刻寓意,不利于對全文主題的整體把握。而霍譯本中,這里譯文“Maiden's Tears”(少女的眼淚),沒有保留源文中將年輕女子喻為花朵的意思,但卻傳達出該茶名的諧音背后的深刻寓意,是歸化策略,有利于目標讀者深刻理解文本,從而整體把握這段飲茶對白在整個小說中的作用。文中其他飲茶對白中所涉及的茶名,楊譯本和霍譯本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有不同。如飲茶對白中所涉及的“楓露茶”和“龍井茶”翻譯時,霍克斯分別譯為“Fung Loo”(異化策略)、“Dragon Well tea”(歸化策略);而楊憲益夫婦將兩個分別譯為“Maple-dew tea”(歸化策略)和“Longjing tea”(異化策略)??梢?,歸化異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是相輔相成,不可孤立的。
綜上,歸化和異化是翻譯中文化因素處理時兩種相互對立的策略方法,各有依據,互相補充。沒有一部譯作只采取其中一種策略而絕對不采用另外一種。翻譯文化因素豐富的文本時,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原作者意圖、讀者因素、譯文可讀性、文化沖突等),譯者翻譯時,要有“度”的把握。所以,在文化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側重于歸化或異化策略,具體文本處理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判斷。
參考文獻
[1]白靖宇.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96-208
[2]曹雪芹,高鄂.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胡文彬.茶香四溢滿紅樓——《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J].紅樓夢學刊,1994(4)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272-273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郭小華(1983-),女,陜西咸陽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