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霞
摘 要:董永傳說是中國六大傳說之一,以其獨特的魅力傳唱千古。和其他傳說相比,董永傳說早期的可靠文獻材料較少,還需要后人不斷發(fā)掘,關于董永傳說最早的可信文獻也是各執(zhí)一詞。董永傳說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結構不斷完善,情節(jié)越來越曲折離奇,人物形象也逐漸豐滿。
關鍵詞:董永傳說;文獻;民間傳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9-0-01
董永遇仙傳說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顆珍珠。它所宣揚的孝道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髓。遇仙故事更是在市井中流傳千古。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關于董永傳說的研究很多,本文就目前學術界關于董永傳說的一些觀點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一、董永傳說最早的可信文獻
1.劉向《孝子傳》或《孝子圖》
《孝子傳》或《孝子圖》據(jù)傳是西漢劉向所作。原書已佚,目前可以看到資料的均是后人轉引或者編佚而成的。五代句道興《搜神記》和宋李昉《太平御覽》轉引董永傳說,均稱來自劉向的《孝子傳》或《孝子圖》。但是,《孝子圖》和《孝子傳》文字出入很大,《孝子圖》中寫“其父亡歿,無物葬送,遂從主人家典田,貸錢十萬文?!?;《孝子傳》中沒有典田這一說,且貸錢一萬。數(shù)目差別較大,如果是一人所作,應該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另《孝子傳》中還出現(xiàn)“前漢”這樣明顯的不符合作者身份的字眼,由此推斷《孝子圖》或《孝子傳》是后人托名劉向來寫的。另外,有些學者提到《孝子圖》中董永是典田葬父,既然可以典田,為何還要賣身葬父?應該是貧無立錐之地,才賣身葬父的。關于典田葬父這一點,我認為,在厚葬之風盛行的大背景下,或許是田地較少,典田的錢數(shù)不足以葬父,賣身葬父也不足為奇??偠灾?,《孝子圖》和《孝子傳》不能算作最早的可信的董永傳說的文獻資料。
2.曹植《靈芝篇》
三國時期曹植《陳思王集》卷二“樂府”《鼙舞歌》中第二首《靈芝篇》中記載的董永傳說,是現(xiàn)存最早記載董永傳說的可靠的文學資料。很多學者都同意這一觀點。詩中關于董永傳說的記載只有八句,但是卻把董永靠借貸和為人傭作供養(yǎng)父親,父親過世后,債主逼門,董永無法還貸。孝心感動上天,上天派織女下凡織布替他還債的故事交代得很清楚。原文如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3.漢武梁祠壁畫
董永傳說最早的可信的文獻應該是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壁畫。畫像中有董永的父親坐在鹿車(獨輪小車)上,一只手拿鳩杖,另一只手指向前方,旁邊有“永父”二字;再往左,是董永,董永身旁地上有一個竹筒,董永手拿竹筒的蓋子,回望父親,聽從父親的教誨。在董永的圖畫旁邊刻有“董永,千乘人也”字樣。鹿車右后有一樹,樹右后有一個小孩在爬樹。董永的左上方有一只大象在田地里耕耘,右上方是凌空飛舞的織女。
二、從文人作品到民間文學的演變
對董永傳說記載最詳細的早期文獻是干寶的《搜神記》。干寶在《搜神記》中寫到:“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父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卑讯蕾u身葬父和織女助織兩件事交代得非常清楚。同時兼具武梁祠中“鹿車載父”和《靈芝篇》中“織女助織”兩個情節(jié)?!端焉裼洝分械亩纻髡f已經(jīng)具備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樣較為成熟的故事結構。文末,織女“凌空而去,不知所在”,點出故事悲劇性的結局。
從魏晉到唐朝幾百年間,董永傳說一直在發(fā)展,但是相關的可信文獻卻幾乎為零。唐代以后,董永傳說明顯分為雅俗兩個傳播方向。雅的方面,文人依據(jù)實錄的原則對董永傳說進行轉錄,沒有什么新意。俗的方面,董永傳說吸收了唐代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促使董永傳說向前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代表作品是敦煌石室出土的《董永董仲變文》。敦煌變文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內(nèi)藏從六朝到北宋初年的經(jīng)書,共計三萬余卷,是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發(fā)現(xiàn)的?!抖雷兾摹肥瞧渲幸痪?。原卷被英國人斯坦因1907年劫往倫敦?!抖蓝僮兾摹饭?34句,七言韻文,一韻到底,有講有唱。變文仍然是以董永賣身葬父為主線,把織女路遇董永結為夫妻,織女助織,夫妻離別進行刻畫渲染,情節(jié)曲折動人,吸引聽眾的注意,同時,新增董永和織女的孩子董仲尋母的情節(jié),將孝子故事演變成了孝道和夫妻母子離別并行的故事。但是,變文中缺失織女送子一段。
到了宋代,《董永董仲變文》發(fā)展成話本《董永遇仙傳》。在這里,董永由北方的農(nóng)民化身為南方的知識分子,并新增許多人物,比如,董永賣身之家是一個傅姓人家,家中有個女兒叫傅賽金……大槐樹首次在董永傳說中出現(xiàn),變文中缺失的送子情節(jié),在話本中出現(xiàn),同時尋母一節(jié)更加曲折神秘。同時在“遇仙——送子”情節(jié)之間,新增了董永“得官”和“另娶”的情節(jié)。整個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滿。自此,董永傳說的結構基本固定。從宋元話本到明清戲曲,董永傳說的故事結構,沒有大的改變,只是一些情節(jié)上的豐富和發(fā)展。
建國之后,現(xiàn)代黃梅戲《天仙配》是對董永傳說的又一有力改編,《天仙配》中刪去了董仲尋母的情節(jié)。把織女下凡的原因由原先的“孝感動天”改變?yōu)榭椗畢捑胩焐仙睿寄饺碎g生活,愛上董永。同時,加重了關于夫妻生活情節(jié)生活的描寫,重點突出人性,突出人物對自己命運的反抗。
參考文獻:
[1]紀永貴.中國口頭文化遺產(chǎn):董永遇仙傳說研究[D].博士論文,2004年.
[2]班友書.有關<天仙配>演變史二三事考[J].黃梅戲藝術.1988(7).
[3]何昌林.兩千年來的董永故事[J].黃梅戲藝術.1984年9月.
[4]王金霞.董永故事:從孝親典范到愛情傳奇[J].文史知識.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