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軍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大家普遍比較關注一個新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不是見底了?
過去30年,世界各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貿易、出口和全球化推動,貿易增速和GDP增速比基本是2:1,現(xiàn)在這個比例可能都達不到1:1。而亞洲則更低,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前,亞洲出口的增長率是17.4%,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到2012年,貿易的增長降到3.6%,GDP增長6.4%,2014年亞洲的GDP增長為4.1,貿易只增長了1.5%。這就說明: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引擎作用消失了,這是導致全球經濟不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導致貿易的引擎作用消失?外界認為主要是美國的海外加工外包減少,制造業(yè)回流本土或在岸加工,導致其他國家訂單減少。當然,實際的成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挖掘。但如何評估該現(xiàn)象已引起經濟學界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以后發(fā)生的機構性變化,長距離的奔襲加工風險太大、成本太高,因而導致外資一般都選擇靠近市場的地方進行投資。WTO的觀點認為,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又有結構性。而國際貿易預警(worldtradealert)公布的數(shù)據(jù)認為,這是各國、特別是G20國家在金融危機后采取貿易保護導致的,中國是貿易保護最大的受害者。
我認為,全球貿易正在發(fā)生結構性變化,它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過去20年,全球價值鏈是推動亞洲奇跡般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然而當前全球價值鏈確實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增長面臨結構性減緩,貿易的重要性在衰退。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依賴外需向由內需拉動的轉變也不是十分成功,大家也都在積極開拓新的市場。中國的經濟數(shù)據(jù)也支撐這一結論,2015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這是原先從未有過的,過去推動我們貿易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零部件組裝加工回流,正在消失。
過去30年中國一方面維持進口保護,一方面擴大出口的秘訣在哪里?答案是加工貿易模式。中國的進口保護一直很高,進口原材料成本高,出口成品的成本一定高,國內成品出不去,怎么辦?加工貿易,進口的原材料不經過國內市場的都享受政策優(yōu)惠,這樣就在我們的體制下創(chuàng)造了一個飛地。最高的時候,加工貿易能達到中國貿易總額的50%以上。
時過境遷,加工貿易能夠為外貿提供的動能在不斷萎縮。在全球結構性變化的關口,中國外貿的出路依然是擴大開放。要擴大出口,首先應當刺激進口,向歐盟學習,降低進口保護,像加拿大一樣所有機電產品中間品進口全部零關稅,讓全中國變成一個自由貿易區(qū)。其次,朝取消加工貿易內銷審批行政壁壘方西努力,改變差異化政策,吸引外資到本地生產、本地銷售。這與內地企業(yè)去產能并不矛盾。促進競爭,加快調整,是產能過剩必須經歷的一個調整過程,邁過這一步,中國企業(yè)才能真正做大做強。最后,我們要意識到國際環(huán)境的嚴峻性,特別是西方國家內部反全球化傾向愈演愈烈,也促使我們早做準備,進一步擴大開放?!ㄗ髡呤菍ν饨洕Q易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