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喉嚨痛、有痰咳不出時,常需要祛痰藥幫忙。我們開藥時,常建議患者用藥后正確拍背,幫助這些藥物起效。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祛痰藥主要有西藥和中藥兩大類。西藥祛痰藥有氯化銨、愈創(chuàng)甘油醚等刺激胃黏膜引起輕度惡心、促進痰液咳出的藥物;還有溴己新(必嗽平)、鹽酸氨溴索(沐舒坦)、桃金娘油等促進痰液溶解的藥。其中氨溴索和溴己新有注射制劑,氨溴索還有口服液、片劑,并可用于霧化吸入療法。中成藥以復方甘草合劑為主。用祛痰藥后都可拍背促進排痰,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錯開時間。拍背需要錯開剛服藥、進食和喝水的時候。例如,早上服藥,可在午飯前半小時到1小時拍背。一般進行一次背部叩擊的治療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以15-20分鐘最佳。
保持姿勢。通常情況下,可讓病人坐著拍背。少數肺炎或支氣管擴張的患者,痰液特別不宜咳出,可根據情況側臥或仰臥,并讓胸部高于口咽以利排痰。
空心叩擊。叩擊時一般用右手(依病人體位而定,站在右側用左手,反之用右手),拇指緊貼食指的第一個指關節(jié),四指并攏,似手中握有雞蛋樣。判斷手勢是否正確的方法是:進行叩擊時,聽到空空的叩擊聲,而不是啪啪的拍打聲。
叩擊方向與范圍。方向是由下向上、從外向內叩擊背部,使黏附在氣管壁上的痰液更容易脫落。如果整個肺部存在不適,可從最難受的部位開始,但隨后的位置要依據病人的病情而定。
力度適中。力度以不引起病人疼痛為宜,兒童和老人的叩擊力度應更輕,最好先試幾次,詢問其感受,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此外,叩背時宜穿著病號服等棉制單薄衣物。還需注意補水,從而稀釋痰液,利于咳出。同時避免叩擊創(chuàng)傷、紐扣、拉鏈處,避開心臟、肩胛骨、脊柱等處。有心血管重癥疾病、肺水腫、未經引流的氣胸、肋骨骨折及有病理性骨折病史、肺部血栓及咯血、肺結核、胸部腫瘤、血管畸形、未局限的肺膿腫、出血性疾病或凝血異常,有出血傾向,接觸部位皮膚感染的病人禁止背部叩擊治療。
服用各類中藥的最佳時間
文/齊雷
藥師提醒,服中藥的時間與療效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不同處方而定。
滋補物
應在早餐前30-60分鐘、睡前30分鐘空腹各服1次,以利于藥物吸收。
治療慢性病的中成藥
應在固定時間服用(早、晚或早、午、晚),使體內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藥物濃度。
治療胃病藥
一般可餐后服,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但健胃藥應于餐前服。
安神藥
需睡前30分鐘空腹服。
辛溫解表散寒藥
要趁熱以溫水送服,服后即上床安臥,蓋上被子,至全身微微出汗為宜(但注意不要大汗淋漓)。
治療瘧疾的藥
應在瘧疾有規(guī)律地發(fā)作前兩個小時服,這樣有利于殺死瘧原蟲,控制瘧疾癥狀的發(fā)作。
辛辣刺激性藥
應餐后服,可減慢吸收速度,防止對胃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