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
真正的史學大家,有時寥寥兩句話,就會令人在看歷史的道路上受益終身。對我來說,“毋信人之言,人實誑汝”就是這樣的名言。名言出自哪位大家?有何重要啟迪?且聽道來。
喜歡看歷史的你我,時尚稱呼該叫“史粉”,而且會對大量展現(xiàn)歷史的作品,進行掃蕩式觀看,如同資格“吃貨”要遍掃舌尖上的美味一般。但是,看得多,不等于看得真。看歷史該看什么?自然是不走形、不變樣、盡量保持原真的歷史。然而就在你廢寢忘食之時,是否意識到眼前滑過的文字,很可能并非原真面目,而是已走形變樣的內(nèi)容呢?
最常見的類型,可謂文藝性失真。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所以從歷史記錄中選取素材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早期的典型是小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當下的典型是熱播電視劇,三實七虛。這一類的作品,對其失真成分,理性明辨之——只要不將虛構(gòu)誤認為是真實就好。
另一常見類型,可謂版本性失真。古時候的歷史典籍,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向后世傳承:一是筆墨傳抄,二是雕版印刷。兩者都會在長期傳承中發(fā)生文字的訛誤,如脫落、變形、顛倒、誤增、誤改等,從而造成失真。以往文縐縐的說法,叫作“手民誤植”。研究這種失真,盡可能加以解決,恢復其本來面貌,這門學問就是??睂W。在下當初撰寫《三國志注譯》和《三國志全本今譯注》,曾對陳壽《三國志》全文與裴注,做過兩次全面的??保颂庍x三條來做演示。
《先主傳》云:“是后所在并言眾瑞,日月相屬?!闭f是劉備有意稱帝的意圖傳出之后,到處都在打報告,報告本地有種種預兆新皇帝出現(xiàn)的祥瑞現(xiàn)象,每天每月接連不斷。句中的“所在”一詞,系當時習語,意思是到處,處處,是體現(xiàn)稱帝形勢一片大好的關(guān)鍵詞。然而在流行版本中,“所在”二字卻顛倒成了“在所”。
同傳又記載,負責承辦劉備喪事的諸葛亮向后主劉禪上奏,請求喪事從簡,從簡的依據(jù)是兩句要緊話語:“乃顧遺詔,事惟太宗?!闭f是考慮到先帝臨終前有遺詔,喪事要按照太宗皇帝的榜樣來辦。此處的“太宗”,是西漢文帝的廟號。文帝提倡節(jié)儉,臨終前下達過喪事從簡的指令。然而流行版本中,“太”字的那一點卻脫落了,變成大宗商品的“大宗”。
還有諸葛亮的《出師表》,最末一段的文句應當是:“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闭f是希望陛下把討伐曹賊興復漢室的成效托付給微臣,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微臣的罪過,并向先帝的神靈稟告;如果留守成都的侍臣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沒有向陛下進獻出振興道德的忠言,那就責罰他們的怠慢,以彰顯其過失。然而有的版本中,卻脫落了“若無興德之言則”七個字,變成前線的諸葛亮如果遭受懲治,留守成都的三位侍臣也要連帶受責罰,這才叫躺著也中槍,冤哉又枉也。
以上兩種常見類型,“史粉”多少有所了解。而下面要著重介紹的轉(zhuǎn)述性失真,就不一定都清楚了。原真的歷史記錄一問世,后世往往有學者在自己的史學著作中,對其進行不同類型的轉(zhuǎn)述,包括引錄、匯集、編輯、考證、評論等等。由于史學功底有不同,著述態(tài)度也有差別,于是在其著作中,就可能造成原真記錄的走樣和變形,轉(zhuǎn)述性失真由此而生。
就連眾所皆知的史學名著,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也有這樣的失真。
一是卷六十獻帝初平四年:“秋,操引兵擊謙。初,京雒遭董卓之亂,民流移東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殺男女數(shù)十萬口于泗水,水為不流?!贝颂庌D(zhuǎn)述曹操為報父仇而進攻徐州的陶謙,在泗水一帶大量坑殺無辜民眾來泄憤。所依據(jù)的原真記錄,是《三國志·荀彧傳》裴注引《曹瞞傳》:“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shù)萬口于泗水,水為不流。”原真記錄中被坑殺的民眾數(shù)目,乃是“數(shù)萬口”。對比《三國志·陶謙傳》中“死者萬數(shù),泗水為之不流”的記載,可知“數(shù)萬口”是準確的。而《通鑒》的轉(zhuǎn)述,卻變成“數(shù)十萬口”,憑空擴大十倍,多出一大批的冤魂,豈非失真?
二看復雜一點的例子。先交代背景。公元228年,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東邊的戰(zhàn)略伙伴孫權(quán),也想趁機夾擊曹魏撈一把,于是命令鎮(zhèn)守邊境鄱陽郡的太守周魴,去詐降曹魏大將曹休,引誘敵軍深入,然后實施伏擊。為使曹休信以為真,孫權(quán)與周魴唱了苦肉計:先是孫權(quán)不斷派遣身邊侍從官員,從京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風風火火來到上游的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對周魴挑剔問責;接著周魴又脫去官帽剃光頭發(fā),以罪人模樣步行前往官府謝罪交代問題。消息迅速傳開,曹休果然打消懷疑,親率大軍前來接應,結(jié)果石亭一戰(zhàn)被打得狼狽而逃。
周魴去謝罪,《通鑒》卷七十一明帝太和二年的轉(zhuǎn)述是“詣郡門下”四個字,而轉(zhuǎn)述所依據(jù)的原真記錄《三國志·周魴傳》,則是“詣部郡門下”五個字。兩者開頭的“詣”字,都是動詞“前往”之意,置之不論。至于前往的地方,兩者卻不同:《通鑒》是“郡門下”,而《周魴傳》的“部郡門下”卻多一個“部”字。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哪種正確?請看比較。
一看是否符合制度。據(jù)《后漢書》《晉書》和《宋書》記載,當時州政府中,設有專門監(jiān)察下屬各郡的監(jiān)察官,叫做“部郡國從事”,每郡一人,簡稱“部郡”。“部”是動詞“分管”之意??梢姟吨荇檪鳌匪f的“部郡門下”,是指上級州政府中“部郡國從事”的官署門前,正是周魴應當前去請罪做交代的地方,表述完全符合制度。而《通鑒》轉(zhuǎn)述的“郡門下”,則是指鄱陽郡政府門前,這是周魴本人上班之地,并非交代問題的地方。他連自己該到哪里去謝罪都搞不懂,還能去詐騙人家曹休嗎?
二看是否符合事理。孫權(quán)從中央派員到鄱陽郡興師問罪,周魴要請罪,照例也應該前往中央的所在地才對。他所任職的鄱陽郡,當時屬于孫吳的揚州管轄,其州政府正好就在中央所在的建業(yè)??梢姟吨荇檪鳌返谋硎龇鲜吕恚锻ㄨb》則不然。
三看是否符合劇情。苦肉計是為敵方曹休而定制,要想劇情能傳到敵方,轟動效應那是必須的。摘去官帽,剃光頭發(fā),走路步行,前去請罪,周魴一系列的行為藝術(shù)表演,只有在人流如織的京城建業(yè)街頭,才有如此的收效,在鄱陽郡的小地方豈能做得到啊。
顯然,寫論文,教學生,絕不能采用失真的記述,無論是版本性還是轉(zhuǎn)述性。因此,追尋史料的最初淵源,弄清歷史記錄的原真面目,從而準確使用,就是專業(yè)學者必備的基本功。著名的史學大家陳垣先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在北京各大學開出一門創(chuàng)新性課程“史源學”,主要目的就是訓練學生這種基本功。先生的授課范文,1980年編成《陳垣史源學雜文》出版,其中他特別警醒學生說:“考尋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實誑汝?!蹦且荒昱踝x此書,兩句金言就刻入腦中,從此成為我看歷史的座右銘之一。今天將多年的體會寫出來,與讀者諸君共同分享,是期望史學大家的金言,也能成為大家今后看歷史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