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河北省承德市評劇團 河北 承德 067000)
?
研究“笙”在戲曲伴奏中的作用
李 佳
(河北省承德市評劇團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簧管樂器之一,在戲曲伴奏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研究“笙”發(fā)展歷程和發(fā)音特色,深入了解其在戲曲伴奏中的作用,能有效提升戲曲整體演奏效果。本文結合“笙”的彈奏技巧和優(yōu)勢,重點介紹了“笙”在戲曲伴奏中的作用,以期促進民族樂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笙;戲曲伴奏;伴奏和聲
《詩·小雅》中曾記載:“鼓瑟吹笙”,這就證明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笙”就作為一種演奏樂器用于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1]。據歷史記載,“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為世界戲曲文化、西洋樂器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谶@兩點,深入剖析“笙”樂器,對推進我國戲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笙”既可以作為獨奏樂器又可以當成伴奏、合奏樂器,在戲曲伴奏中它的音色比其他伴奏樂器更為明亮清晰,主要有二十一簧、三十六簧和排笙等表現形式。隨著戲曲行業(yè)的發(fā)展,“笙”在伴奏中的應用范圍逐漸變寬,它主要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優(yōu)勢:“笙”樂器的演奏節(jié)奏容易把握,能夠較好地與其他伴奏樂器融合,迸發(fā)出新的音樂藝術境界。在伴奏過程中,“笙”能較好地表現出戲曲整體旋律,增強戲曲表現力與感染力。“笙”樂器的音色和音調在戲曲伴奏中有明顯優(yōu)勢,能凸顯戲劇情節(jié)變化和人物特征,通過變化“笙”的音調,渲染出不同情境,讓觀演者更深層次體會戲劇表達的內涵。
“笙”在戲曲伴奏中的應用范圍較廣泛,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評劇、京劇和地方戲曲,其中評劇伴奏中“笙”樂器應用的領域最寬。評劇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存在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如河北省等,它的表現形式較多,唱詞淺顯易懂,在表演過程中發(fā)音清晰,對表演者的唱功要求比較高[2],代表作品有《祥林嫂》《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在現代評劇表現形式中,使用“笙”樂器伴奏的演奏曲目越來越多,戲劇家們將“笙”的音色跟評劇唱詞巧妙融合,能有效地烘托評劇劇情發(fā)展。京劇中“笙”主要被應用在“托腔”中,當戲曲表演中需要較長的過渡期時,“笙”樂器可以很好的發(fā)揮伴奏作用,用獨特的演奏旋律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提升人們審美水平。在地方戲曲中,“笙”的應用范圍較窄,所以對它的研究比較少。
(一)“笙”在戲曲伴奏和聲中的應用。戲曲“和聲”是指在伴奏過程中結合各類樂器演奏不同音高或音調,以獲取協調音律效果?!绑稀蹦芡ㄟ^多種和音等方式,完美結合其他演奏樂器,配合戲曲整體旋律,能有效調和戲曲音色。在大型戲曲表演中,“笙”能靈活變換音調和演奏方式,突顯出戲曲獨特風格[3]。
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增長,對音樂的表現形式要求越來越多,“笙”在這樣的挑戰(zhàn)中,利用其獨特的和聲優(yōu)勢,將觀眾和戲劇表演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引起觀眾共鳴,發(fā)揮了“笙”樂器在戲曲伴奏中的作用。
(二)“笙”能展現戲曲整體魅力?!绑稀钡谋憩F形式較多,它能根據戲曲情節(jié)需要靈活變換主旋律,展現戲曲整體魅力。伴奏的首要要求是不能搶走“主角光環(huán)”,演奏者在伴奏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戲劇演員的表情和情緒,主動配合演員的情感變化,調整“笙”樂器的發(fā)音,協調表演與伴奏的關系,以和諧的主旋律展現戲曲情感。比如在表演評劇過程中,演奏者不能只著眼于某一句臺詞就決定“笙”的音調,而應該結合戲曲整體節(jié)奏,準確把握演員情感變化,合理利用“笙”樂器。
(三)“笙”在戲曲打擊伴奏中的應用。戲曲中善用和弦樂和打擊樂烘托故事情節(jié)變化,“笙”樂器在戲曲打擊伴奏中也發(fā)揮著獨特的音樂效果。主要分為“文樂”和“武樂”,在情節(jié)比較緩和的“文樂”打擊伴奏中,“笙”的音色比較輕快,能夠烘托出人物高興等情緒;在比較激烈的“武樂”中,“笙”的演奏節(jié)奏比較急,能較好地配合戲劇情節(jié)變化。演奏家必須比較平穩(wěn)和諧地切換“文樂”和“武樂”打擊伴奏,憑借自己多年的舞臺經驗,把握故事情節(jié)變化,讓“笙”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同時“笙”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演奏技巧而且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能夠鎮(zhèn)定應對舞臺中發(fā)生的突發(fā)狀況,加強對人物心理的揣測,靈活避免戲曲演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綜上所述,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笙”憑借自身良好發(fā)音特色和音域優(yōu)勢,在戲曲伴奏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戲曲家們要不斷拓寬“笙”的演奏領域和途徑,在伴奏中完美融合“笙”樂器特性,創(chuàng)造多層次的“笙”樂器伴奏曲目,基于戲劇整體視角,鉆研伴奏技巧,提升戲曲整體藝術水平,發(fā)揚傳統中華民族文化,滿足人們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長明.論三十六簧鍵笙的推廣[J].魅力中國,2014,(6):92-92.
[2]宮世勇.“笙”在戲曲伴奏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5,(8):11-11.
[3]郭亮.由笙的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淺議笙的傳承、改良、創(chuàng)新[J].樂器,2014,(8):44-45.
李 佳(1982-),女,河南安陽人,本科,職稱:中職,研究方向:鋼琴和笙。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63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00-01